专栏名称: 武汉大学学生会
武汉大学学生会官方平台。做同学们满意的学生会,向建设成为全国学生会标兵迈进更大一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期末不知道怎么复习?来“向学”系列活动找找办法 ·  2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国家公祭日 | 不能忘却的历史 ·  4 天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哀思如潮,历史如镜 ·  4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川大来了 | 四川大学走进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 ·  5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川大来了 | 四川大学走进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 ·  5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兰大学风故事 | 追寻·张哲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汉大学学生会

实践|楚风汉韵,非遗传薪——武汉大学本科生赴武汉及周边地区非遗寻访暑期实践队

武汉大学学生会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7-07-26 21:24

正文

实践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无形抽象,在我国被重视的程度一直不够。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项代表作获得通过,中国昆曲入选。自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渐被提到议事日程中,尤其是在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在2004年加入这一公约之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传习补贴;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同时各地相关部门积极调查整理非遗项目;另外还有很多非遗开始走进高校,让广大师生都能够近距离接触并学习非遗技艺。

可以看到,近年来政府在非遗调查、宣传及立法等方面,都相当重视。

对此,实践队以武汉为中心展开实践,寻访非遗传承人,了解目前非遗保护的现状,并对非遗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与探讨。

7月6日  千剪不断,万剪不乱;剪纸流传,叹为观纸

今天是我们武汉非遗寻访调查小队开始行动的第一天,我们先去了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参观了蔡骁龙老师的剪纸展览。进入展览区的刹那,我们就被那些惟妙惟肖、精妙绝伦的艺术品震撼到了,真的是叹为观止。

之后我们又有幸邀请到蔡老师进行访谈,初见蔡老师,我们完全没有想到,展览的各式生动传神而韵味十足的剪纸作品的创作者竟然如此年轻。在访谈之中,我们得知,蔡老师与剪纸艺术结缘的故事,对蔡老师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年开始接触剪纸,纯粹只是想把动画,漫画里的人物再现出来。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精,每一步都非常困难,而坚持,就成了最关键的要素。技艺与耐心结合,才使潜心用七年时间创作一部纹理复杂震撼人心的作品而中间不犯丝毫差错变为可能。

在采访的最后,蔡老师拿出他的工具,坐在树下长椅上,随手剪起纸张,轮廓乍显,是一只双翼蝴蝶。暑气燥热,我们却全都不禁跟着蔡老师屏息凝神,眼中只有小巧剪刀在纸片上下飞舞。

7月7日 此物只应天上有——精细绝伦的汉绣

实践第二天,我们武汉非遗寻访实践队的小伙伴们早早地集合,去往位于江汉区的汉绣保护基地——黄春萍汉绣艺术馆,这是江汉区的非遗保护基地之一。

来到艺术馆,碰巧赶上开馆仪式,现场人头攒动,各级领导、汉绣爱好者、各界媒体都聚集在此。在艺术馆中,悬挂着许多精美的汉绣作品。在艺术馆的各个隔间里还有许多绣娘在专注地穿针引线,绣着自己的作品,她们大多数并非从小接触汉绣,而是凭借兴趣来到了这里,事实上学习汉绣也并不需要多深厚的基础,耐心才是汉绣的关键。

随后,我们采访到了艺术馆的创办人——黄春萍老师。黄春萍老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传承人,曾获全国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是湖北省首席工艺美术大师。黄老师谈到,绣汉绣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十年如一日的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她能在汉绣艺术上达到现在的高度也是因为她将汉绣视为一生的事情,不断地学习,细心地打磨自己的每一件作品,才终有所成。

我们不禁感叹:汉绣,它不仅是人们实践着的一门手工技术,它还传承着这项技术的历史与文化。于是我们沉浸在汉绣无双精致的色彩图案里,在美的享受中我们结束了第二天的实践。

7月8日 先人智慧——金石传拓

实践第三天,我们非遗寻访实践队来到了荆楚金石博物馆,探访我省金石全形传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友海馆长。

采访刚开始,张馆长搬来四张竹榻,大家就围坐一圈,被来自各个时代的砖石所包围。随后他向我们介绍了金石学这门学科,提到像青铜器、兵器、砖瓦上面的文字、图像,都属于金石学研究的对象。古代的各种文物因为时代变迁容易丢失或被损坏,但有了拓片,就能够较完整的记录文物的信息,并且易于保存,也有利于传播和学习。随后,张老师又带着我们在展览馆例进行参观,听他讲述每一个器物的故事,他自己的观点,不禁让我们大开眼界。

采访结束后,馆长的弟子向我们展示了制作拓片的全过程,之后我们又一一上手亲自制作了一回拓片,铺纸、洒水、刷边、按压,再盖上布块敲压,最后用小工具往纸上敲压,得到拓片。仅仅是拓印一块石砖上的文字也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事,要做到张馆长那样熟练地全形传拓,肯定也是常年的实践和摸索的结果。

张老师和我们说,拓片本身只是一个复制品,但它却为研究古代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当代社会,传拓也应与时俱进,借用符合当代的方法来完成这一项工作,也使得这一手艺能得以传承。金石传拓,让我们更加为我们祖先的智慧而折服,我们不要让这耀眼的智慧之光在我们这一代黯然失色。


7月9日 寻访杂技、汉剧、京剧

实践第四天,天空中飘起了绵绵小雨,我们非遗寻访实践队乘地铁前往实践的下一站,位于汉口区的武汉杂技厅。

武汉杂技厅周围人烟稀少,格外安静,售票处紧闭着,于是我们从旁边的一家咖啡厅询问到了办公楼的地址。办公楼一旁的练习大厅里,有几位学徒在进行排练,我们静静地在旁观看着他们排练着一些危险的杂技动作,不禁暗暗为他们捏一把汗,感叹这一行当的不易。

离开杂技厅,我们转而前往武汉汉剧院。

武汉京剧院和汉剧院在同一家院子里,走进武汉北湖街16号的小院,抬头便能看见前贤董必武题的“武汉汉剧院”五个大字。遗憾的是,寻访当天,多数汉剧演员都在外演出,我们没能采访到他们。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一位老艺术家,她是前武汉艺术学院的教授,如今的京剧院里仍有不少她的学生。她热心地拉着我们,指着那些剧照,讲述起每一幅照片背后的故事。聊到兴致之处,她高兴的似是要唱出来,她说她很高兴,因为戏曲正在被年青人热切地关注着。

站在剧院外面,我们突然意识到,汉剧绝没被人遗忘,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把它捧出来,吹走时间给它蒙上的灰尘,让人们看到它的光亮。让人们看到汉调戏剧正生生不息地润养着这方土地,看到这份文化遗产在人们心中沉甸甸剪不断的感情。

7月10日 丝竹悦耳,岁月如诉——古琴遗韵

实践第五天,万林博物馆古琴教室里,我们迎来了从外地风尘仆仆赶回来的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教授江柏安。

有幸做过江老师的学生,明白江老师虽长期从事西洋古典音乐的研究,但对于中国古典乐器特别是古琴有着别致的爱好。万林教室里的学生琴弦微抚,对我们突兀的闯入毫不在意,在孤独而富有质感的音乐中,江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古琴的特点和历史,在询问到武汉当地古琴的传承情况时,江老师引领我们开始了对于古琴艺术性的探索。

关于古琴在湖北生存发展现态方面,江老师没有给我们做出过多的介绍,而是希望我们能够集合武大资源把研究古琴现状的着眼点放在全国。有趣的是,在谈到古琴未来的发展时,江老师向我们提出他近几年来的大胆想法——成立一支由插电乐器组成的国风乐队。

在他的想法里,这支乐队应该建立在音响格式的基础上,以键盘乐器为和声,民族乐器为主体。其中由古琴来引领音色,是整支队伍的主角,成为主要音色的来源,而西洋乐器如架子鼓,则可以作为辅助因素增加音色的多样性,以体现音乐的精致。我们对他的想法感到十分钦佩且富有创意。

采访欣欣然结束,方才“手指和心灵做过强烈斗争”的琴社学长把琴架上墙,锁上门,古琴教室又迎来了一个安静的周末夜晚。只是这个夜晚对于我们来说,豁然开朗又意义沉重。

7月12日 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千人千面的相声舞台

实践第六天,一行人早早吃过晚饭,我们非遗寻访小分队来到了位于武汉工人文化宫的天乐社。

到达天乐社时,徐班主已早早在馆内等候当天的观众。馆内的桌椅摆置,风格古朴,颇具民国时期老茶馆的风味。此刻距离相声节目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观众还不多,徐班主欣然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徐班主是天津人,从小学习相声,11岁就开始上台演出,后来在安徽合肥曲艺团供职6年。再后来由于入伍当文艺兵而来到武汉,对武汉也有一种感情,也希望让更多武汉人认识相声。

谈到相声的发展创新,徐班主说,在相声的舞台上,千人千面,绝没有哪两位演员是完全相似的,相声演员说到底,最像的还应该是自己。相声既要继承传统,就是要继承老一辈从生活中发现材料,创作剧本的方法。同时每个人在相声中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就是创新。几十年前的相声讲的就是当时的生活,现在的当然要用现在的方式讲,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跟随时代的脚步,才能使这一门传统艺术得到传承。

节目开始,不大的场子里位置基本坐满,十分热闹。两个多小时的相声表演转眼结束竟未觉得冗长,大概是因为两点,一是如徐班主所说,今天的相声不仅有传统相声里常见的咬文嚼字需要人有自己的思考才能领会的笑料,也有从现代生活中提取出的段子,猝不及防抖出一段让人捧腹大笑。二是现场的气氛,之前从未在现场听过相声,今天才感受到那种不拘束,观众和演员随时可以互动的气氛,大概这也是人们愿意来看相声的原因吧。

7月13日 工匠精神,非遗传承——访高龙博古城非遗传承园

实践第七天,实践队前往位于汉阳江欣苑社区的高龙博古城非遗传承园。

一走进江欣苑社区,我们首先走进了靠近大门的一家玉雕工作室。工作室内,一位年过半百的中年人正坐在工作台前,心无旁骛地雕刻着一块玉石,他就是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的传承人彭建伟老师。听说了我们的来意后,彭老师热心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还带领我们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和玉雕作品。随后,我们又了解到,该社区最初由一个城中村改造而成,只是大多时候,非遗传承人们去各地交流,这些工作室并不开放,只有到了举办大型活动时才会热闹起来。

随后,我们来到了高龙博物馆。园区内,“高龙”是重要元素,它是江堤乡渔业村多年传承的舞龙文化,2008年被国务院授予“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如同我们中的大多数,很难定义古代人对龙的尊崇,在春节,正月十五的时候,人们喜欢以舞龙灯来庆祝,“高龙”是一种竖式舞龙法,自汉代盛行。在高龙博物馆里,制作高龙和舞龙是不同的方面,在博物馆里,栩栩如生的真人蜡像,生动还原了高龙制作的场景。而紧随其后的开光焚烧的过程,更是向我们展现了舞龙的盛况。

对于高龙,曾有这样的诗句来描述:

口衔齿举露峥嵘,

疑似金鳞曜夜空。

绝技已传千载后,

汉阳元夜送高龙。

从这些“能工巧匠”身上,不难发现他们拥有的匠人精神,那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简单的十二个字,却苛刻得令人敬畏——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诱惑,克服掉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一件看似没有尽头的事。也许我们是时候俯下身子,做一个专注的“工匠”或“极客”,发现和创造美好!


7月14日 烟雨行中的精致文化——油纸伞传承

非遗实践队的第八天,我们去了武汉非遗文化博物馆,其坐落在古田一路汉江一号产业园内,围绕博物馆的是汽车文化馆、园艺馆、绘画工作室等,而博物馆隐于各色的文化氛围内,倒也不显得突兀。   

刚一进博物馆门口,我们看见里面正有两个厨师在做菜,走近发现原来都是蜡像,蜡像记录着鮰鱼制作的经典过程。再往里走,看到了俗话说的天上九头鸟的风筝。旁边还有及其精美的木刻船雕,船雕旁边是瓶中画,瓶子有大有小,有平时用的酒瓶,也有当作装饰物的小瓶子,我们实在是难以想象如何做才可以在瓶子内部画出如此精美的画来,遗憾的是我们没能找到它的传承人。

继续向前走,就到了苏恒泰油纸伞的展览厅,我们有幸拜访到了“苏恒泰”油纸伞的传人三兄弟其中一个,第五代传人——苏峰,他向我们介绍了苏恒泰油纸伞创业到做大的历史和如今的现状。苏恒泰是老汉口的名牌,近代时候若是有大家小姐出嫁,肯定得捎上两把油纸伞,一红一蓝,有开枝散叶,祈雨护安的寓意,那时候一把大伞要一个银元才能买到,苏先生告诉我们,好的时候一年能卖出三千多把油纸伞。可见,当时的油纸伞是多么经典。在老汉口,一把“苏恒泰”油纸伞可能要比撑着伞的姑娘还要美丽精致。伞柄之上,三色穿花将近百锁孔连接在一起,煞是震撼。希望如此精美的技术能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

从舵落口的传说到造船技艺,从武昌鱼的烹饪到担子上的老汉口水饺,从铭纹在瓷器上的树叶到一把沉重的油纸伞,非遗文化传承着人们对曾经光阴的点点滴滴,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文娱生活,回过头来看这些东西,过往历史刀笔般一笔一划映在脑海。


7月15日 巧夺天工,黄陂泥塑

实践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兰陵书院,去了解黄陂泥塑。这次采访到的是泥塑艺术的传播推广者肖俊先生。幸运的是肖俊先生也正好是武汉大学的校友,作为老学长,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黄陂泥塑传承的现状,还给我们动情地讲了一些故事。

他讲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文革期间,许多传统文化与艺术都几乎遭受灭顶之灾,都被中央当做“四旧”要破掉。还好黄陂泥塑相对幸运,当时一群美术学院的艺术青年下乡来到了黄陂一带。平常劳动之余,他们注意到了当地的泥塑,一个个泥塑菩萨罗汉惟妙惟肖,唯一遗憾的是色彩与形象都比较单一。于是他们与民间泥塑艺人们交流,为泥塑上颜色,创造了更丰富的形象与主题。于是,黄陂泥塑有了一次“飞跃”。

小结

实践的最后一天,感触颇多,这九天以来的遍访武汉非遗文化,油纸伞、剪纸、汉绣、汉剧等,无一不在用它们那充满年代感的传承,诉说着当年他繁荣时的故事。尽管有些技艺与现代化社会格格不入,但是那都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轨迹,都为当今的中国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任何发展都离不开他的过往,任何发展都要从他的根源上创新,非遗就是这样的存在,那让我们尊重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共同肩负起建立文化大国的重任,让中国文化发展更加长久,历久弥新。

    为期九天的实践告一段落了,但有些东西尚未完结。不论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寻,还是认真执着和独立思考的精神,都将延续下去。

    接触到了更多不同领域的前辈,方知自己从前的眼界和认知太过狭隘,也许这正是实践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走出象牙塔,逐渐见识社会的全貌,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一面,学会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多去用心思考,做一个思维活跃,想法独立的个体;就是要去受到一些启迪,寻一寻自己的精神寄托,为原本迷茫的青春确立一个奋斗的方向。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WHU武汉大学学生会

最丰厚最好玩的校园资讯


长  按  二  维  码  进  行  微  互  动

武汉大学学生会官方微信

微信号:whdxxshxcb_5201314


武汉大学学生会官方微博

@武汉大学学生会

武汉大学学生会官方QQ

@201450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