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酸菜
昨天的《酸菜三十六策》第一讲中给自己挖了个坑,为避免失忆症发作,迅速地来填掉这一坑。
医学科研与基础科研的重要区别在哪里?
首先便是选题范围,这在课程中有阐述,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医学科研主要研究对象是疾病,侧重于病理过程,及其干预手段。而基础科研选题范围涵盖生命科学方方面面,对生命的理解这是一个多么宏大的认知领域,任取一瓢都够喝一辈子的。
基础科研有时候就像搞艺术,可供探索的问题浩如烟海,有些研究方向,全世界仅有几个实验室在做,但科学家们依然能够自得其乐,不忘初心。而医学科研更像是做金融,不管你理论多么牛逼,履历多么光鲜,在市场上能赚钱你就是老大。赔了投资人的钱?请哪凉快哪待着去。
医学科研与基础科研的发力点亦有不同。在高水平的研究机构,PI(课题组长)同样承受考核的压力,5分以下的文章基本没用。这就要求一个项目有足够的完整性,不但要发现一个主角,还得把TA的七大姑八大姨整个家族捋一遍,列出家谱才能收工。而医学科研优势是样本资源充足,找到一个切入点之后,拓展到十七个平行宇宙里的主角画像,也能称得上一番大工程。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两者也有巨大差异。生物专业的硕博,至少是两年以上的实验室经历,日以继夜地刷实验,间歇时狂啃文献,可谓心无旁骛。再看医学专业硕博,同样是发SCI,只给你半年?一年时间做课题。实验技能尚未参透,文献理解又七荤八素,每周要跟主任门诊,科里人手紧张还得下临床替补。正如一个是走地散养的乡村土鸡,一个是37天出栏的工业化白羽鸡,肉质岂可同日而语?
我们还应了解,当下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在中国,医生做科研是近8-10年的新兴风潮,虽然做科研的主体是医学生,青年医生,但执掌课题的却是对科研一知半解的临床主任们。外行指导内行,难免会有各种奇谈怪论产生,我们要宽容以待,择机应变。从“只要结果不管过程”到“只管过程即可保障结果”中间还有一代人的努力,正是你我之责。
审视完医学科研的特征,如果跟科学家学科研技能,从读文献、做实验、讲组会起步,独立执行课题中反复挫折开悟,最终经历文章修回的磨难终成正果,恐怕你缺的正是耗时数年精雕细琢的“匠心”。
当下医学科研,如食快餐,每个人都在管他娘的先吃饱了的状态,没有摆弄风雅的闲心,所以科学家们对于我们的看法是——俗不可耐!没关系,我们谦虚一点,要承认功利之心不对。
转过头来,还是要研习套路,注重投入产出比,以最佳的效率来完成一系列晋升之学术考核任务。待到温饱问题解决了,再做一些功在当代、利于千秋的大业绩,到时候我们也来一个“不忘初心”。
自古文人多情怀,知识分子啊,不装点逼真的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