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朝到底干了什么
人们常说,明朝实行“闭关锁国”。可是实际上,明代史籍中从来没有出现过“闭关锁国”这四个字。
追根溯源,所谓“锁国”的说法,其实来自日本德川幕府的《锁国令》。当时欧洲天主教向日本渗透得很厉害,威胁到了日本本土神道教的势力,所以德川幕府先后颁布《禁教令》和《锁国令》,禁止日本人与外界交流。这是典型的文化收缩、防御姿态。在这一点上,通常流行的解释并无不妥。
那么这种理解是否也适用于当年的明朝呢?
《明史·成祖本纪》是这样评价明朝的: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这是一种需要收缩、防御的姿态?
事实上,直到清朝乾隆会见马戈尔尼时,还在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无有。
看出来了吗?中国人的问题跟日本人恰恰相反,不是说感到威胁、想要抗拒外来渗透,而是太不把海外势力当一回事了。
也许有人要问了。既然明朝人目空一切,可又规定“寸板不许下海”,这是什么意思呢?
此事说来话长,也难怪很多人有误解。我们得从明朝的国家战略说起。
全《明史》共
280
万字,提到海禁的文字一共只有
7
处,而关于北伐的叙述却连篇累牍。朱元璋先后
8
次组织北伐,远征蒙古。他还把自己的
9
个儿子封为塞王,分段镇守北部边疆。
再到永乐大帝,像七下西洋那么大的事情,他让身边一个太监去办就完了。那他自己呢?“五出漠北,三犁虏庭”,最后死也死在北伐的征途上。
明朝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北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放弃上帝视角,把地球仪扔在一边,站到明朝人的位置上看一看世界。
在明朝人看来,全天下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中国,一个大漠。全天下共有两个国家,一个大明,一个蒙古。全天下只有一组国际关系,那就是明蒙关系。
明朝初年,对蒙古实施的是“犁庭扫穴”。所谓犁庭扫穴,就是要把对方的势力连根拨起,彻底扫除。传说罗马击败迦太基之后,再用海盐把迦太基城的土地全都犁了一遍,令其寸草不生。这个就是典型的犁庭了。
但问题是犁庭扫穴只对定居民族有杀伤力,而蒙古以游牧为主,居无定所。所以虽然明军多次攻破、毁灭蒙古王庭的所在地,然而终究不能令其完全屈服。
永乐大帝北伐身死之后,明朝改变了策略,开始对蒙古实施贸易禁运。这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闭关锁国”。
蒙古高原物产稀少,盐、铁两样尤其紧缺。可是明朝人的禁运措施十分严格。就连蒙古人想要买一口铁锅都不行,怕你拿去融化了做兵器。
不过明朝人搞制裁也讲究“人性化”。如果确实是拿去炒菜,把锅用坏了。那么只要把旧锅交还,就可以买一口新的,维持“控锅限额”不变即可。
事实证明,闭关锁国的战略效果远胜于犁庭扫穴。蒙古经济被搞得奄奄一息,蒙古各部也分崩离析,内乱不止。
把明蒙关系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海禁政策也就容易理解了。
在明朝人看来,海外诸国都是一个个“像素”级别的小岛。根本用不着制定任何政策来针对它们。实际上,海禁政策是用来对付海贼的。比如戚继光打击的倭寇,就属于海贼。
《明史》称这些海贼“乘风往来,瞬息千里”,跟游牧骑兵颇有相似之处。而且他们的巢穴孤悬海外,茫茫波涛,犹如大漠,因此极难剿灭。同时他们与蒙古一样,许多物资都有求于明朝。因此,犁庭扫穴既然不行,那么以闭关锁国对之,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由此可见,中国的闭关锁国是进攻,日本的闭关锁国是防守,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有趣的是,直到晚清虎门销烟时,道光皇帝还在考虑对英国人实施贸易禁运。他写信问林则徐:其茶叶、大黄果否为该夷所必需,倘欲断绝,是否堪以禁止?
因为时人传说英国人没有茶叶、大黄就会便秘腹涨而死。所以就留下了“茶黄制夷”的笑谈。
从战略上看,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然而效果却有天壤之别。
当年蒙古各部被明朝包围时,闭关锁国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绞杀战略。后来经过航海大发现,新旧大陆连为一体,对清朝形成反包围。这时候的闭关锁国,就变成慢性自杀了。
二、食物链顶端的真相
同样一把小刀,华佗可以用它刮骨疗毒;曹操可以用它刺杀董卓;管宁可以用它割席断交。
闭关锁国也是这样。作为一种战略,它或可进攻,或可防守,或可成功,或可失败,皆不可一概而论。
不过闭关锁国毕竟不是小刀,而是一种战略武器。所谓战略武器,其原理就不可能像弹性小球碰撞那么简单。它的特征是:作用于此处,收效于彼处;作用于现在,收效于未来。
这样说未免枯燥,那么就举个例子吧。
有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名词,叫做“巴统”,全称巴黎统筹委员会。它在
1949
年成立,与新中国同龄。它成立的宗旨就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战略”物资禁运,也可以说是有针对性的“闭关锁国”。
苏联解体之后,巴统跟北约一样,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张,同时改名叫瓦森纳协定。
瓦森纳协定管什么事呢?
就拿手机产业链来说吧。中国市场每年的手机出货量将近
5
亿部。这是一块价值上万亿元的蛋糕。手机的核心部件是芯片,它每年的销售额是几千亿。为了生产这些芯片,芯片厂商每年的设备投资是几百亿。而在这些设备里面,最关键的是一台价值几亿的光刻机。
瓦森纳协定就管光刻机。
如果是完全禁运倒也罢了。大不了进口做高端,国内做低端。高低配置,各取所需,大家都可以活得很好。
偏偏瓦森纳协定还允许出口一部分战略物资。原则上,中国自己研发到什么程度了,就允许出口到什么程度。比如说,中国自研到第
5
代了,那么第
5
代设备就可以卖给中国。
非但可以卖给中国,还可以白菜价卖给印度、越南。然后人家拿第
6
代设备打市场,同时储备第
7
代技术。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中国总想弯道超车了吧?因为追直线总是吃尾气,太痛苦。
假如没有瓦森纳协定,事情是不是就好办了?
Naive
啦。这个世界到处都有战略斗争。
美国的
F22
是当今世界最强战机。不过只有美军自己可以用,任何盟友都买不到。倒是以前日本想要自研战机时,美国赶紧把
F16
塞过去,叫日本人不必费心,安心吃尾气就好。
当年国际电信联盟表决
4G
标准的时候,本来应该是欧洲一家独大的。结果美国不惜联中抗欧,从中作梗。最后中、美、欧都把自己最强的运营商搞去支持自家标准,于是乎三分天下。
再比如最近中兴通讯被美国制裁。很多人把它的各种“犯罪”细节翻出来,津津乐道。可是如果讲法律,那么事实认定是一回事,量刑标准又是另一回事。克林顿当年也是虚假陈述,有说直接杀头的吗?
再一个,法律适用的问题。美国人本来是制裁伊朗的。中兴跟伊朗做生意,它就制裁中兴。将来谁再敢跟中兴有往来,它就再制裁谁。所以全世界都归美国国内法管着。事实上,制裁条例是白宫颁布的,没有经过国会表决。所以严格地说,是全世界都归美国的行政条例管着。这叫什么事儿?
在《魔兽世界》里,污染者阿克蒙德有一招叫“死亡一指”。被击中的人,无论正处于什么状态,都会立即死亡。这次美国人还要比他威力翻倍,发出的其实是“死亡二指”。
这二指,分别指向世界第
2
大电解铝生产商和世界第
4
大通讯设备商。前者俄罗斯铝业,后者中兴通讯,都是中俄两国“扛把子”级别的企业。
中兴通讯比较识相,中招之后马上宣布休克,股票停牌。可是老毛子就比较实成了。然后俄铝的股价走势是这样的:
俄铝是香港、巴黎和莫斯科三地上市的。香港没有跌停板。所以它可以一天跌
50%
,一周跌
70%
。跌
70%
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如果想涨回去,股价需要翻
3
倍。
俄铝为什么这么惨?
公司资料被彭博终端下线,股票被踢出指数,欧美投行(包括部分中资券商)拒绝接受买入委托。有的还强制客户限期清仓。那几个席位天天只出不进,跟逆向貔貅似的。你说能不惨吗?
甚至连俄铝生产出来的铝锭也“有毒”,车不能拉,船不能载。否则车主、船东也要被制裁。就算是早先储备在伦敦期货交易所仓库里的铝锭,也不再被视为“可交割铝锭”。
当年明朝不许蒙古买铁锅,现在美国不许俄铝卖铝锭。从物流方向上看,明朝锁了自己,美国锁了对方。但是无论怎么锁,只要自己足够强大,受伤的总是对方。
有些人搞不明白。今年是改革开放
40
周年。好像前面
30
多年,我们在全球贸易大家庭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没有感觉到有这么多幺蛾子啊。
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很多人说,国企人际关系复杂,外企人际关系简单。那是因为你在外企层次太
low
,还没有达到人家需要跟你“搞复杂”的门槛。
在旧上海的工厂里,负责管理工人的小头目叫做“拿摩温”。听起来很厉害,跟温拿(
winner
)也差不多了。实际上,拿摩温就是
number one
,也就是一号工人的意思。所以它只有排序上的意义,根本谈不上层次上的差异。
以前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里面,不过是从临时工混到了拿摩温,还没开始往食物链上面爬呢。人家顶端圈子里的玩法,当然感觉不到。现在想从拿摩温变身洋行大班,
难道说一声
are you ok
就行了?
当然,既然大家都这么玩,我们也不好意思不参与。比如说,
2017
年商务部第
27
号公告,宣布禁止出口下面这种东西。我觉得就很好嘛。
怕是有人不认识,介绍一下:这就是人称“鬼斧神工大自然”的南海诸岛搬运工:巨型挖泥船。
三,结论
2017
年,中美两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