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得到了念佛往生的大利益,看着身边的亲戚朋友,依旧在五欲中沉沦,不知信佛念佛,是否有过宣扬念佛好处的热情?
我们总是很认真地劝他们念佛,讲了种种念佛的殊胜利益,讲念佛成佛的终极目标,我们满怀希望,信心满满,
结果身边最亲最爱的人,总是不愿念佛,甚至反对我们念佛。
善导大师说“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释迦牟尼佛也说“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阿弥陀经》说: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很难说的,必须要说出来;很难信的,偏偏要让人信,所以要有善巧,要有智慧,还要有大悲心。
佛是如何善巧宣说净土法门的呢?
善导大师在《般舟赞》中说:
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这句话关键词是“往生”,善导大师态度慎重,劝大家往生,劝告对象是一切往生知识。
“往生”这两个字,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往生是我们的目标。凡是心里有往生目标的,就是善导大师要敬告的对象。
第二层,往生是已经“平生业成”的人。我们以往生极乐世界为目标,一定会去寻找安然往生的方法,就会知道,往生的方法就是念佛,根本原理就在本愿力。
相信念佛必定往生之后,现在就可以安心下来,被阿弥陀佛本愿摄取的人,今生必定往生。善导大师把往生极乐世界的果,提早拿来说现在还在因地的人。
所以,这里讲的“往生”,也就是“平生业成”。
“知识”指善知识,所谓“善知识”,就是大家共同念佛,共同发愿往生净土,就像同学一样,互相辅助。
善导大师把我们称为他的“善知识”,我们能作为善导大师的善知识吗?
我们生活在末法年代,比善导大师晚一千多年,烦恼深重,几乎要变成一个乞丐了,只因我们念佛愿往生,
善导大师对一切要往生的人,平等看待,说我们就是他的善知识。
善导大师说“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父母对子女最大的恩德,是养育之恩,父母养育了一个小孩,恩德很深。释迦佛不惜一切,来到娑婆世界,教我们净土法门,养育的不是我们的身体,而是法身慧命。
父母亲的恩德,仅仅只是在一个小家庭而已;释迦牟尼佛的恩德,遍及一切,世界所有的人,都被佛的恩德所笼罩。有一句话说:“三界导师,四生慈父。”
佛在我们不知不求的时候,就默默给我们滋润、养育。这种恩德很细微,“润物细无声”,就像春天的毛毛雨,没什么声音,睡觉起来的时候,整个大地已经变成了绿色。
“种种方便,发起无上信心”,无上信心就是念佛往生的信心,要把我们无上信心发起,这是很难的。
佛为了发起我们的信心,从很远的时候,就开始了。
有两种发起:一种是“远发起”,一种是“近发起”。
第一,远发起。
很遥远的时候,表面看起来跟念佛没有关系,其实佛就在为说净土考虑了。佛成佛之后,坐在树下,就开始思惟如何度化众生,发现众生太糟糕了,马上想要离开世界,大梵天王下来请法,请了三次,佛才下定决心弘法。
可是怎么弘法呢?就有很多讲究、很多简择。
有的人不想解脱,只想求福报,佛只能告诉他怎么行五戒十善,解脱法只能忍着不说,不敢讲;对于小乘阿罗汉,只能说那种像脚踏车一样只能在载一个人的法门,大乘法忍住不说;对于菩萨,也不敢直接告诉他念佛就可以成佛,只能讲很多阶位,慢慢修行,慢慢让他爬上来,最后才把本怀提出来。
讲法也是要很忍耐的,不是看到谁,就直接讲念佛往生。
第二,近发起。
近发起,就是《观经》中韦提希夫人的请法。她遭遇宫廷悲剧,非常痛苦,觉得无路可走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便想寻求一个“不闻恶声,不见恶人”的地方。有了韦提希的因缘,释迦牟尼佛才把他最想讲的净土法门讲了出来,而且也是很委曲地说。
佛顺着韦提希之请,先讲十三定观,主要是观佛,观佛的境界很高。佛教的其他观想,像天台宗的止观,其他宗派讲的观呼吸,观身不净,观白骨,观慈悲等,都是从观佛推展出来的。其他的观想,最后是要成佛,不如直接从观佛进去,得到佛的功德利益。
观佛收纳一切观想,《观经》虽然讲入定观想定善的方法,也讲了散乱心修的三福,但这都不是重点。讲这些是顺众生喜好而讲,
对于佛的本怀来说,最重要是要讲念佛。
释迦牟尼佛用了很长时间,来讲大小乘的法门,讲圣道,最后才来讲念佛。为什么一开始不讲念佛,绕了一大圈,最后才导引到念佛呢?因为讲不出来,没办法讲。
就像我爸,平日不信佛,如果一开始对他说:“爸你去念佛,你求往生好不好?”
他肯定会说:“什么?叫我往生?你太不孝了。”
要想让他念佛,不如说:“你来寺院走一走,环境很好,法师慈悲柔和,寺院的素食,都很好吃。”
要这样慢慢导引过来,才能够跟他讲,念佛求往生。
慧净上人说过一句话:“圣人语,不迫切。”
修养越好的人,讲话不会一句话把人逼到死,十万火急地要你现在就达到这样。有这种老师,也要有那样的学生,不然全部跑光了。
佛讲话一定会顾虑我们的根机,不会一下子就说得很高,让我们做不下去。
整部《观经》叙述的,很像在讨价还价:一开始讲定善,做不来;那就做散善,散善有很多种,先发菩提心好不好?做不来;菩提心不行,那诵经可以吧?又很懒,诵到一半就诵不下去了;诵经不行,至少可以到寺院培一下福报,也不行,很多人礼拜天是要去玩,不想去寺院……佛只能一路退,把最简单的念佛拿出来,特别照顾到我们的根机。
善导大师也这样,用的词句很浅白、很柔和、很宽厚。
学佛人会觉得罪业深重,会寻求各种忏法,想要把罪忏除。可是做不到,才刚忏悔完,出去马上就骂人了。善导大师却说“念念称名常忏悔”,虽然我们没有忏悔的心,只要随时念佛,就是最大的忏悔。
雕刻师要在一块木头上雕刻一尊佛像,身上的任何部位,都要用锐利的刀子去雕刻,可是脸上的部位,不能用锐利的刀子,要用很钝的刀子去刻,要特别小心,只要一个动作偏差了,鼻子就削掉了,耳朵就没有了。
对于我们这种脆弱的根机,特别需要保护的众生,善导大师不会用很难做到的思想来规范我们,而是显得特别宽厚。
净土法门是一切有道心、没有道心、能修行、不能修行的人最后依靠的法门。
念佛了,一切都很安心,
死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在阿弥陀佛的愿力下,念佛必定往生,死亡也显得唯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