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去年6月访华时,双边关系因“气球事件”陷入低谷,而布林肯本周访华意在延续中美领导人旧金山峰会议题,并在“去风险”前提下提出有利于拜登大选的诉求。双方通过近期在经济、金融、人工智能和军事层面的对话,基本上“稳定”了双边关系。这也符合拜登政府通过沟通来稳定和“管控”对华关系的政策路线。但从美国近来一系列外事和舆论铺垫来看,布林肯将借此次访问继续就所谓的中国“援俄”问题施压。这和他去年访华前炒作中国援助俄罗斯的诉求一致。
首先看美国国务院公布的布林肯访华“三大目标”。
第一
,在“关键议题”上取得进展,比如在打击毒品问题上推进合作,推进相关共识的执行,强化两国人文交流。
第二
,在双边、地区及全球性议题上明确、“直接”传达美方的关切,维护美国的价值观及利益,涵盖经贸、人权、以及中国“工业产能过剩”和对俄罗斯国防工业基础的“支持”等问题,以及中东危机(巴以、以伊)、缅甸危机、印太挑战(南海争端和朝鲜威胁)。就台海问题,布林肯将重申台海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第三
,负责任地管控对华竞争。美国就一系列议题保持对华沟通、举行密集的深度、面对面外交,就是为了清楚表达美方立场和政策,避免误判。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4月24日抵达上海后游览了外滩,并发布视频。视频中布林肯只强调了继续推进解决芬太尼危机导致的毒品问题。
第一个和第三个目标属于拜登政府“外交辞令”的表达。
从中国角度看,布林肯访华和之前的耶伦访华一样,的确是拜登政府“管控”双边关系的一部分,但“管控”并非他此行的主要任务。
根据中国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和美国国务院对布林肯访华的吹风会,双方都提到,布林肯此次访问是落实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保持对话与沟通。
但就“管控”关系而言,中方提到的“管控分歧”和美方强调的“管控竞争”不同。
美方的“管控”是指“负责任管控”和中国的竞争,是一种开展竞争或升级对抗的手段。而且,中国也从来没有承认这种竞争或对抗关系,更反对美国冷战式的打压政策。中方所强调的“管控”,则是指管控双方在双边、地区及全球事务上的分歧,以此积累双边政治互信、开展各领域的合作。中国要借布林肯此次访问就美国近期拉拢日菲在中国周边搞集团式布局表达自己的立场。
在中国看来,中美最大的分歧就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不可逾越的红线。这是中国对包括布林肯在内的任何一个美国官员优先强调的立场,也是美方亟需“管控”的对华分歧所在。鉴于美国年初对台军售,军售项目也转向技术领域,且美国众议院力推对台援助,中国必须在台湾问题上向美国严正阐述中国立场,反对美国一切形式的武装台湾、挺台独的做法。比如,4月11日,中方对参与对台售武的美国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通用动力陆地系统公司等公布的制裁措施。
其他分歧则体现在经贸、科技、南海等问题,比如,中国外交部在布林肯访华前明确提到:美国针对中国的经贸科技打压不是去风险,而是制造风险;美方抛出的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包藏的是遏制打压中国产业发展的祸心,旨在为本国谋求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和市场优势,是赤裸裸的经济胁迫和霸凌;美国针对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产品发起新的301调查,是美方继续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的错误做法;美国不是南海问题当事方,不应该介入,更不应搅局。
▲4月24日,布林肯抵达上海后与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观看CBA季后赛并进行交谈。
在中方看重的这些分歧方面,布林肯访华不可能取得进展。
从美国国务院对布林肯访华的上述目标设定上来看,台湾问题被放在了“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话术中粗略带过。南海议题也属于印太挑战范畴。在“产能过剩”问题上,布林肯仍会向耶伦那样表达关切。美国国务院明确提到,美国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寻求可兑现的成果(deliverables),而是开展坦率、直接和建设性讨论,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并避免误判。
这三个目标当中,第二个目标是重点。
相比第一次访华,布林肯此次访华的新增目标体现在所谓的中国“援俄”问题上。
相比上一次莫须有的指控(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武器支援),布林肯此次升级了这种指控,将矛头对准了中俄贸易,尤其是技术领域的贸易。
为此,布林肯在俄乌战争2周年之日开始就开始在盟邦间炒作中国“援俄”,并通过G7、北约机制敦促盟友对华施压。耶伦访华也提及了这一关切。美国官员上周更是通过西方媒体公布了一些“证据”,比如2023年俄罗斯9成的芯片进口来自中国,正被用来制造导弹、坦克和战机。美国副国务卿坎贝尔更是在上周宣称,要在这个问题上追究中国的责任。布林肯访华前系,美官员更是通过《金融时报》等媒体放风,美国正“威胁”对中国金融机构与实体进行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