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3日),《人民日报》在第13版以较大篇幅刊登了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马明哲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
鼓励持牌的专业金融机构投资互联网金融,建立金融科技准入制度,严厉打击不合法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这段话有三重意思:
第一,改变目前“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企业”之间不对等的竞争局面。
怎么不对等?就是“互联网”可以“攻击”传统金融,而传统金融基本上无力回击。对此,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日前有公开、明确的解释——商业银行受制于法律,不得持有科技公司股份,但是金融科技公司却有资格获得金融牌照。
马明哲的建议,当然不是要让传统金融企业获得持股科技公司的权利,但至少应该获得投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权利。换句话说,即便不能入股阿里这类企业,也应该可以入股蚂蚁金服这类企业。
第二,设立金融科技准入制度,提高门槛,不是随便一家“总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小公司就能搞互联网金融的。
第三,在“打击不合法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上,更加“严厉”。
总之——提高门槛、清场、让传统金融企业获得更大的空间。
不要以为马明哲的建议,仅仅是平安保险一家的想法。这事实上反映了近期监管的主旋律。此前,我在专栏里多次分析过“关于互联网金融,风向已经变了”。
拐点出现在7月14日到15日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在会议通稿谈到金融风险时,使用了这样的语言和句子组合方式:
要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
单看“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这句话,信号已经非常明显。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是“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
到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则说“对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
到了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互联网金融”已经跟“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这类词句为邻了!要求中没有了“发展”,只有“加强监管”。
随后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一个论坛上公开表示:“有些金融科技公司巨头凭借丰富产品线布局,汇聚大量金融数据,产生数据寡头现象。”看了这句话,恐怕多数人都会联想到马云、阿里和蚂蚁金服。
孙国峰:“数据垄断比技术垄断更难突破,易形成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不利于充分使用这些数据”。此外,他还指出了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竞争的不对等现象。
马明哲的文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表的。在文章里,马以平安旗下的陆金所为例,说明传统金融企业搞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他还说:
2015年8月,我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99%的互联网金融都是‘皇帝的新衣’”。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缺乏金融风控技术和经验,寄希望于借助互联网潮流进入金融业攫取暴利,导致该领域泥沙俱下。
互联网金融要实现安全、健康的发展,关键在于金融风控能力。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金融的核心是风控。金融公司懂专业、善风控、守规则,由其主导的互联网创新极少出现问题。
马明哲的话,有代传统金融立言、代传统金融反击的意思!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明哲的建议很有可能成为“金融新政”出台的“探路石”。在未来的金融领域,传统金融企业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互联网企业只能给他们提供服务和转型的帮助,而不可能像“入侵”零售业那样,在金融行业里攻城略地,反客为主。
上图:中国平安的股价近期节节高升。
已经被互联网企业拿到手里的“金融蛋糕”,其中相当一部分要还回去。这对于传统金融行业是一个大利好,对于网络科技企业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利空。
互联网企业为何输了这一局?原因很简单,出了很多类似E租宝的大案,没有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中国有句老话——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过去几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有太多类似的悲喜剧发生。贪大、求快,让科技企业主导的互联网金融,迅速遭遇了滑铁卢。现在,轮到传统金融企业来主导了!
长按下面二维码,可以打赏韬略哥!
【版权声明:本文为财经韬略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此文时,需要在正文前署名,并同时转载文后的二维码,否则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