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北京大学的邀请,美国堪萨斯大学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环境史学的创始人与权威学者之一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将在北大发表三场系列讲座,总题为“欲望行星:人类时代的地球”。讲学活动由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北大历史学系联合主办,并得到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的支持。
“地球是欲望的行星家园”,行星史(planetary history)“将深入过去,直抵我们这个物种最微茫的起源,甚至深入至水、岩石与生命的起源。行星史应当囊括这个星球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应强大动力,正是它们为所有生命形式,包括我们自己,设定了条件”(唐纳德•沃斯特著:《欲望行星:人类时代的地球》,侯深译,贵州人民出版社/汉唐阳光:2024年)。
在行星史中,地球行星是一个巨大而充满多样性的整体,层层分剖它在人类时代的历史,需要依循演化论的路径,叩问智人物种得以从20万年前的小小种群变成布满整个行星地球,数量高达80亿的统御物种背后的根本动力。这种动力被沃斯特称为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后者所指是非人类文化所创造的无机与有机力量,太阳与行星地球的各种运动,如洋流、地震、飓风、火山喷发,以及各种经过亿万年演化而形成的不同的物质形式;内在自然究其本质,便是生物物种的欲望,对人类时代的地球而言,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智人物种生存与繁衍的欲望——食、色,性也。
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共同演化构成的力量令制度的、宗教的、国家的、思想的演化对行星历史产生的影响相形见绌;它们构成的行星史迫使历史学者走出国族中心主义、现代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进入地球的深层时间当中,反思古老的欲望如何在历史的每一个节点上翻滚、碾压。在这个新的历史学框架中,我们将看到在浮面表达着巨大差异的文化中,涌动着人类从演化的幽深隧道中形成的共同欲望。
这并不意味着沃斯特试图抹杀文化之间、个体之间、物种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异,也不意味着生命的核心欲望——食与色——亘古不变、寰宇皆同。事实上,地球本身的演化正是数以亿计的多样性之所以涌现、变化的原动力,从海洋到沙漠,从高山到平原,从雨林到极地,外在自然的存在如此千变万化,不同的自然系统孕育的生命形式如此五光十色,生命所蕴含的欲望,以及实现欲望的方式如何能够始终如一?欲望在演化,欲望在竞争,有些欲望被放大,有些欲望被压抑,在种种欲望的缠绕、竞驰中演绎着千差万别的人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