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读
跟着我,选好书,读好书,用好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单向街书店  ·  重走一起创造的时间|十三邀 100 期特别展览 ·  昨天  
十点读书会  ·  谁在县城买几千万的豪宅?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精读

财富,永远属于抱有“终身学习”思想的人

精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2-23 20:00

正文

【精读君曰】


在你的观念里,你认为哪类人能长久地创造并拥有财富呢?


今天的文章中,作者认为财富和“终身学习”思想有关。他提到的这种“学习”,是一种思想转型,更是一种与时俱进。




财富,永远属于抱有“终身学习”思想的人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来源微信公众号方独(ID:wansfang)



当年郎咸平在做《财经郎眼》这档节目的时候,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自己有一次坐飞机,碰到一个用手工做钉子的德国人。这个人他的爷爷是做钉子的,他的父亲是做钉子的,他自己也是做钉子的。


郎咸平得出结论:要是这种人搁在中国,别人就会笑他:“你怎么就做钉子这种职业呢?太笨了嘛,你应该拿着钱来炒地皮多好,发大财了。”但是人家就是有这种专注的精神。


如果我们的制造业、每个人都像这位德国人的家族一样专注做钉子,那么何愁自己国家不强盛呢?


郎教授在教导台下观众这些道理的时候,同时也忘记了自己的本来身份是一名教授,教授本应该以研究为主,而他竟然醉心于做节目当经济界的明星,本质上讲,他和他嘴里鄙视的拿钱去炒地皮的制造业老板没什么两样。


事实上,假如你信了郎教授的话,像德国人一样坚持在中国做钉子,那么结果就是穷得吃饭都成问题,因为中国和德国的人工费用差远了。


无论是郎教授去演讲还是中国做钉子的工人转行,我觉得都没有什么好指责的,他们放弃本职工作转向其他领域,原因无非就一个:更赚钱。


过去我们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这样的思维定式:“读的专业是什么,就应该去做什么。过去从事什么,就应该一直做什么,否则就是不专业。




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尤其是刚填完志愿的大学生,我想告诉你们两点:


第一,你要时刻记住,这个世界上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偶有一次,也是因为运气。


大多数时候,成功都是不断试错后的结果,从事一份职业也一样。往往刚开始从事的那个职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者是过气的,这很正常。因为绝大部分人都来自于普通家庭,都和我一样,看不到一个职业未来十年、二十年后的发展方向,倘若想翻身、超越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试错。


重新开始要比坐吃等死好得多,你转一个职业虽然成本大,但是收入翻个十倍几十倍也是极为正常的。


事实上,当你18岁填大学志愿书的时候,很可能只是因为当时觉得专业名称很酷炫,对某些专业不是很充分了解,而读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


当初我就是这样,读了个“国际经济贸易”,又是“国际“又是”经济“的,听起来就很酷,想想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回头自己出来找工作,才发现其实是一个最不值钱的万精油专业。


平时最常用的就是英语,论专业度上比不了英语专业,论生意头脑比不上生意世家。外贸行业的所有技能,聪明一点的人三天之内就能学会,关键是我08年刚毕业,正好又遇到次贷危机,大片大片的厂房倒闭、资金链断裂,哪家企业愿意给我2000块钱就去干了。


话又说回来,其实对于过去大多数的人来说,又有几个是发自内心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呢?找一份工作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混口饭吃”罢了。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人生都是如此迷茫,又何况于一个18岁未经世道的在校学生。


问题还远不止这些:我出来以后,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喜欢这份职业。我不喜欢跟不熟的人聊天,尤其是生意场上,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常有的事。我也不善于明明不喜欢的人,摆作一副很喜爱的样子。而且做这份事很没有意义,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创造财富者,而是一个靠着隐瞒价格牟利的人。


当时我就在想,我一定要改变自己的这个现状:第一,将收入提高。第二,将自己从一个财富的搬运工,变成一个财富的创造者。这是我后来转为自由职业的初衷。




第二,中国目前还处在经济转型的大浪潮中,每一年的经济都发生着跳跃式的增长,这不仅仅预示着有很多机会,还意味着每一个行业的周期都太短了。你如果想持续地保持收入高增长,不得不去频繁转职业,我举几个行业的例子:


2000年中国加入WTO的时候外贸还火得不得了,没有赚个几千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外贸生意的。当时我们老板,开了个100多人的小鞋厂,几年时间就赚了几千万。而轮到我毕业,2008年的时候,就已经萧条得不行了,整个行业的红利期只有短短8年。


再举一个:


淘宝,我读书的时候,做淘宝和现在比起来就像在地上捡钱:当时我们班有个同学,就在淘宝上进一些化妆品,然后放到学校里卖给同学,都能赚很多钱。


到了08年我出来工作,有个同事当时辞职的时候2500一个月,出去后2W一个月都不止。但是后来生意就看着看着变差了,一年不如一年。现在你还想做淘宝,已经很困难了,整个淘宝都完成了“大鱼吃小鱼”的过程。


因为在这个短暂的10年里,消费者的行为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前上淘宝,大家都爱在小卖家那里买东西,因为淘宝里只有小卖家。而现在很多人,比如像我,买东西就只去天猫旗舰店了,在天猫旗舰店里买品牌,价格比小卖家便宜,还能保证是正品,小卖家完全不具备和大卖家抗衡的竞争力。


而所有的时间对小卖家们来讲,整个行业的周期红利期只有10年不到的时间。如果你没有及时转型,日子只会越过越差,就像《权力的游戏》里描述的一样:Winter is coming。




最近几年,市面上很流行“斜杠青年”一词,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未来毫无疑问,肯定是“斜杠青年”越来越多的,毕竟现代社会不比从前,变化实在太快了。


中国现在又面临着一个拐点: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经济发展,物质文明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很明显地开始逐渐追求起精神文明来,这里又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和机会,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


个人如果不随着时代迅速转型,最后的结果就是坐吃等死。再放大一点,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到企业身上:当年的IBM如果抱着他的PC业务死死不放,结果也是坐吃等死。因为在这个短短的几年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很多人已经只用手机和平板,压根都不开电脑了。


明星也是如此,一个明星,他们不仅仅需要找到新的谋生之道,更要重新定位粉丝对他们的认知,不断地学习,寻找新的出路,否则就是坐吃等死。


金星原来是学跳舞的,可是跳舞能赚几个钱?跟她受过的苦相比,完全不成比例。以前能造星的时候还好点,现在连唱歌都造不起星来,舞蹈更是没落得不成样子,对于大众来讲,全世界他们认识的舞蹈家掰着手指头都认得清楚。转型为主持人以后,靠着“毒舌”赚的收入和名气跟跳舞压根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明星里转型最成功的还要算是凤姐了。凤姐刚开始的出道的时候,媒体采访她装疯卖傻,“我经常看书,最爱读者和知音”、“我来自世界500强的公司(其实是沃尔玛的一个超市售货员)”等语句经常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笑料。现在她转型写作,成了凤凰网的主笔,公众号的阅读量还不错。




跟凤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她出道还早的芙蓉姐姐,除开当初减肥成功引发了一阵讨论以外,现在没见人影了,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及时转型,减肥后还是像着以前一样,跳个舞走个秀扭几个S型身材,观众早就看腻了这一套,新时代的红人需要文化输出,没有文化输出自然就没落了。


以前人们总喜欢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把自己的财富多少归结于命运自身的浮沉,其实你看透了我刚才说的这些,你会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之所以会造成命运的浮沉,归根结底还是在社会快速的经济转型过程中,自己没有及时跟进


一个人,倘若要一直保持着收入的高速增长,跟好每一波红利期,最重要的核心思想还是终身学习。以前的人总是抱着熬资历、混吃等死的思想,大家都想着当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过上“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生活。


当然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把自身原因导致的悲惨结局归结为命运,不去总结自己,反而怨天尤人,其实是一种很愚蠢的表现。


很多事情,我们都把他归咎于命运,其实仔细想想,都不过是自己一手造成的罢了。



↓点击直达200人共学的成长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