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互联网等模式,主要包括(p2p网贷、虚拟货币、众筹模式、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银行、电商小贷、金融服务等)进行研究与分析。发布的内容也请转发到朋友圈。本账号编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对真实性不负责,版权及观点归原作者所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互联网金融

【思考】陆金所传言背后,P2P为何难以“洗白”?

互联网金融  · 公众号  · 互联网金融  · 2017-07-25 08:00

正文

上周,陆金所债转风波可能是网贷甚至互金行业最火的事件之一,起因于微信上的一则留言,借由监管强化的舆论环境而迅速发酵,以至于这个背靠中国平安的网贷龙头遭遇了“债转”式的提现风波。就事件本身而言,基本已经过去,笔者也写过一篇评论文章《针对陆金所理财传言 大家究竟在慌什么?》进行点评,认为这“不过是个‘子虚乌有’的忧虑而已”,这里便不再赘言。

不过,陆金所风波其实折射出一个潜藏在行业繁荣表面之下的深层次问题,即大众对网贷行业的标签化认知,如“不合规”“高风险”“跑路”等,仍未根本上消除。这就导致了,即便是背靠大型金融集团的行业龙头也会因为一个莫须有的流言便能发酵出如此大的恐慌情绪。

显然,大家高估了投资者对行业的认可和信任度,也表明现阶段的投资者教育和沟通仍远远不够,且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而这个问题不解决,可能会成为行业长期发展的根本障碍,且必将变换形式再次诱发类似事件。

所以,就着这个事件,仍然有些话要说。


行业污名化标签难破,谁之过


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发出后,一位相熟的记者在下面留言“不知道那些投资人在担心什么,如果陆金所都不合规,那国内互金没法发展了。一刀切只会退回几十年前。报道这个行业三年,我看得到他们的努力,也希望投资人看得到。”

恰恰相反,很多人对这个行业依旧抱有戒心。

我认识一位朋友,是个典型的激进型投资者,在股市浸淫多年,是个老股民,在前两年也曾将大笔资金投资于数个P2P平台。在当时看来,他挑选的几个都是典型的地方性小平台,风格激进、收益率极高,我曾经提示风险,未果。

未曾想,进入2017年,整个行业的风险大幅下降,他却清空了所有的P2P投资。问其原因,竟然是担心风险,觉得前期跑路的太多,对自己之前的投资行为也很后怕,庆幸自己的投资如数收回,便不敢再投了。我劝他现在其实可以投一些,依旧未果。

我想,相对于那位报道行业三年之久的记者朋友,后面这位股民朋友更能代表大众对网贷行业的认知。他们对行业的认知仍停留在半年前甚至一年前,那个跑路不断、关停不断的时期,坚定地认为这是个高风险行业,庆幸自己的投资没有出问题;他们可能知道银行存管这个概念,但不清楚具体意味着什么,当网贷平台大肆宣传上线银行存管时,在他们看来,可能是另一种宣传的噱头罢了。

所以,虽然事实上行业集中整治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整体性风险隐患已经大为下降,但投资者的认知依旧是滞后的,污名化的标签仍然牢牢贴在这个行业的每一家平台之上。行业龙头也罢,“银行系”、“上市公司系”、“国资系”也罢,都不好使。

这是谁的过错呢?


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根源在哪里?


年初,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P2P平台的自我救赎,99%的努力都用错了地方》,强调负面标签认知对行业健康发展的潜在影响。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整个行业似乎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着,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目前的P2P更像那艘“泰坦尼克号”,驶向一座被大雾遮挡住的冰山。绕不开这座冰川,高速增长的假象将很快化作泡影。

这座冰山就是大众投资人心中的“行业印象标签”。对投资人而言,投资的平台出现提现异常甚至卷款跑路无疑是最大的伤害,这种“受伤体验”经过投资人的家庭、亲戚朋友甚至社交平台、媒体的向外传播,反过来会对整个行业的品牌形象带来难以逆转的损害。时日稍久,行业在公众的印象标签中就会增加一条“高风险”,从而把主流投资人阻隔在门外,发展空间越来越局限。

一如大雾中的航船失去了“灯塔”指引,P2P投资在大众的认知中失去了“安全性标签”的指引,渐渐失去群众基础,离主流市场远去。

贴标签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快速认知的简便手段,越是不熟悉的事物,越习惯用标签进行归类和认知。标签化认知难免会“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在集体性认知的强大影响下,很多标签,贴上了,往往就很难揭下来。所以,除非要彻底退出P2P这个行业,扭转行业的负面标签,是所有P2P平台绕不过的一道坎。

但显然,这方面网贷行业做得还远远不够。当前,网贷行业的市场宣传侧重于自家产品和平台,缺乏行业整体的知识普及和对错误认知的纠正,是造成大众认知长期存在偏差的重要原因。

问题是,只有在行业的整体标签仍保持正面时,平台的自我营销才是有效的,比较容易实现从曝光到注册投资的用户转化;而在行业的整体标签趋于负面时,平台的自我营销会大打折扣,品牌的曝光往往会首先触发用户对行业的负面认知,负面认知本身会阻止潜在用户的转化。

所以,看上去,很多平台砸了很多钱用于获客,但效果越来越差,于是把原因归结于获客成本高企。并没有意识到,之所以有效获客成本能飙升至大几百甚至上千元,行业的负面标签“居功至伟”。“忽悠”投资者往“火坑”里跳,不多花点钱怎能办得到呢。

当然,平台也会喊冤,“我很合规啊”、“你才是火坑”……,问题是,在潜在投资者看来,就是如此。

顶着“乌鸦”的名号,说自己白,谁会信呢?

所以,有那么多营销费用,与其全部用于自我宣传,拿出一部分用于行业普及似乎效果更好一些。


摘帽“高风险标签”,是自我救赎的关键一步


不解决“高风险”的负面标签,行业发展终究迈不过主流理财市场那道坎。摘帽,成为行业和平台自我救赎的关键一步。

从这个角度,陆金所这次事件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行业污名化背景之下,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未来,也许应该加大行业基础知识普及和重点工作(如合规与专项整治)沟通工作,投资者信心足了,获客自然就容易了,也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作者:薛洪言

来源:洪言微语



未央精选

案例分析

先锋支付:基于互联网支付技术为B端企业赋能

新潮传媒: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线下媒体

福佑卡车:搭建整车物流交易平台 提高物流行业资产与资金效率

会分期:赋能长租公寓,打造租房界“天猫”平台


深度观察

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现状报告

低杠杆的互联网小贷牌照,为什么依然被热捧?

高红冰:从中美共享单车差异,看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

区块链如何重塑公共服务,两种路径和三大挑战


活动&荐书

《全球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格局与发展》,你拿到手了吗?

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全阵容45位嘉宾观点集锦

未央海外游学计划启动!英国金融科技之旅等你报名

【GELP荐书】这是属于父辈的故事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互联网实验室成立于2012年4月,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研究的科研机构。

专业研究 | 商业模式 • 政策研究 • 行业分析

内容平台 | 未央网  "互联网金融"微信公众号iefinance

创业教育 |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者训练营 • 全球创业领袖项目(报名中!点击查看详情)


网站:未央网 http://www.weiyangx.com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您认为本公众号的内容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权,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

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其联盟关注人群超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