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城市更新与特色小镇一样需要产业的注入,但其更新是基于人口原本聚集、城市基础原本完善的地区进行再升级,不过是不算试错的过程。
这次国家组织机构调整,有三处最近在圈内讨论的比较多:一个是文化部和旅游总局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一个是国土资源部取消,而新成立自然资源部;再有就是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取消。我听到比较多的解读是:
1
、文旅大有可为,这是投资美好;
2
、卖地开发模式恐怕要修正,政府将在公共资源投入上重回主导地位;
3
、那个错误的政策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人口红利的衰减已是难以挽回的既成事实。
但是现在问题来了,
人从哪里来?房子卖给谁?谁又会是真正能长期居住下来的居民?
如果还是地产商主导,比如恒大与华谊合作的电影小镇模式,试问当以这样“或许可行”的概念圈完地后,就算开始卖的不错,但又有多大的把握不会重蹈李亚鹏雪山小镇的覆辙?谁会是这些小镇的居民?这些居民靠啥为生?卖完房子后小镇的发展动力在哪里?靠带有过气光环的几个电影城、游客园或仿古街就可以吗?
如果说买房可以是一种投资,那么投的如果是土地的增值的话,一个无法形成“生产、生意、生活”自循环的地方,你认为具有这种增值可能吗?
文创或文旅可以成为城市更新或特色小镇的拉动型引擎产业吗?这个问题我去问了群里那些朋友,他们很明确的告诉我:
文创和文旅既不大也不久,但长处是“快、轻”,利于吸引,因此可作为开端启动产业,却做不了长期的支柱产业。
文创和文旅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难去生造一个出来,
没有足够的文化沉淀(要么依托在地文脉,要么如迪斯尼一样拥有深厚的
IP
沉淀,而不能是像华谊的那些看过一遍也就够了的所谓“
IP
”)造出来的也是假的
。横店是个很特殊的案例,其实那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电影产业链。乌镇的成功更多还要归功于它的地理位置,相比戏剧节而言,世界互联网大会才是奠定它地位的超级标签!
了解更多
这引申出来一个思考:
虽然城市更新与特色小镇一样需要产业的注入,但城市更新是基于人口原本聚集、城市基础原本完善的地区进行再升级,不过是不算试错的过程,越是大城市就越有可能缩短这样的过程,很快找到清晰的定位(比如北京东四环附近的文化传媒带的形成);而特色小镇如果远离核心城市,不能借助产业转移之力,即使拿到了高层政策的“尚方宝剑”,一切要从基础开始打起,就会异常艰难,再优美的自然环境,再深厚的人文历史,也只能去做一个“景点”,而没法去做一个“新城镇”。
今天看到三个文旅地产的反面案例,仿佛是在为以上的讨论做个印证。一个是成都的“龙潭水乡”,一个据说投了
20
亿元打造出来的成都的“清明上河图”,在成都的工业用地上生造出来一个江南水乡,结果新鲜一阵子后如今已是门可罗雀。另一个是南京的宝华山千年古镇,造的古色古香,旅游设施完善,据说演出也设计的很好,该有的都有了,就是没有游客!还有一个是因小说《白鹿原》而做起来的白鹿原民俗村,开业不过一年多客流已经开始大幅锐减,大量店铺无法维持经营纷纷关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