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新网
实时、原创、专业的财经新闻集散地。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你需要选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腾讯财讯  ·  一周机会前瞻|原动力大会望引爆AI概念股 ... ·  3 天前  
经济观察报  ·  央企“冲刺”有效投资 “法无禁止皆可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新网

唐山钢铁限产怪圈如何破解?

财新网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4-03 12:06

正文

“一刀切”、“运动式”环保限产政策,带来的是“报复性”生产,以及企业环保投入动力不足,最终污染排放总量反而增加,这种怪圈亟需用高标准而稳定、严格的环保监管打破

记者 范若虹

《财新周刊》2017年第6期报道《唐山钢铁限产陷入三大怪圈》后,“限产而不减产、限产却不减排、去产能却增产量”这三大悖论引起高层和产业界、环保界广泛关注。3月25日,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一份通知,针对“唐山钢铁限产三大怪圈”的问题,河北省政府派出高级别调查组赶赴唐山进行核查。 

“运动式”环保限产政策带来的恶果只能使企业不注重长期的环保投入,而是想方设法偷着生产,最终污染排放总量增加。

2016年,为了减少空气污染,钢铁大市唐山在六次大型国际活动以及空气污染预警期间,对唐山钢铁企业采取了近两个月的限产措施,主要措施是要求唐山钢铁企业暂停一半烧结机生产,以及部分高炉焖炉。

这一措施从表面看简单直接,即通过减少产量进而减少排放。然而真实的结果是,虽然短时间内污染物排放有所减少,可一旦限产结束,企业就开足马力“报复性”生产,污染物加倍排放,最终从较长的一段时间看,污染排放并未减少,甚至增加了。

统计数据显示,唐山市2016年粗钢总产量为8831万吨,同比增长6.8%,这意味着当年唐山钢铁企业虽经历近两个月限产,产量却显著增加。

“报复性”生产有其内在必然性。政府通过一纸文件对企业进行限产,完全没有考虑到企业生产连续性遭到破坏,以及订单违约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成本。企业为了减少损失,必然会在限产结束后“报复性”生产,进而带来后期大量超标排放。

“一刀切”式地针对所有钢铁企业的烧结机限产50%,这对那些环保达标,生产效率高的优质企业来说显然不公平,同时也违背了钢铁企业的生产规律。大多数钢铁企业的烧结工序与高炉炼铁是配套的、热能内循环的,为了保证高炉炼铁不受影响,企业应对烧结机限产的办法要么是限产期偷偷生产,要么是在非限产期加班生产烧结矿备料,打破了热能内循环流程,无端耗费更多热能,增加更多排放。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安排应该由市场需求决定,政府通过环保、安全、质量等法律法规对其企业进行监管,而不应频繁使用限产政策干扰企业正常运行,“运动式”环保限产政策带来的恶果只能使企业不注重长期的环保投入,而是想方设法偷着生产,最终污染排放总量增加。

记者通过对唐山钢铁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的调研发现,要解决根本问题,首先需要抛弃临时性的限产政策,并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唐山部分钢铁企业至今仍未实现污染排放达标生产,或对污染物控制能力较弱,无法实现持续达标排放,个别企业在夜间或监管较松的时段不开启环保设备以节约成本。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环保监督检查力度,对不达标企业坚决关停整改,对环保设施运行不正常的情况给予严厉惩罚,大幅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引导企业做长期的环保投入。

其次,唐山钢铁企业密集,总产能超过1亿吨,占全国钢铁总产能的10%。这意味着即便所有钢铁企业均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出整体环境承载能力。这一问题体现了早期唐山钢铁企业投产时,政府并未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角度对当地钢铁企业的准入进行严格限制,进而造成目前的格局。当前有效的办法是,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引导部分竞争力相对较弱的钢铁企业逐步退出,最终实现总量控制。

唐山钢铁限产政策带来的弊病并不是个案,“报复性”生产带来“报复性”污染的案例屡见不鲜。

今年3月初北京两会期间,京津冀周边企业被强制限产,使得“两会蓝”出现。然而两会刚一结束,雾霾即刻笼罩京津冀区域,并持续数天难以消散。 国家环保部网站公开披露,2017年3月15日至18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部分企业顶风作案,置环保法律法规于不顾。环保部高架源烟气在线监控平台显示,部分企业日均值数据超标严重。

表面上限产政策可以神奇般带来蓝天,但事实上,污染或许仅仅是被延后了几天,而污染总量可能加重了。尽快脱离限产怪圈,需要反思的不仅是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