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又成了新媒体圈的热词。
这次是 8000 万的融资,主要为了推广线下的读书会,做社区的运营等。
之前,
雷文涛和有书一年涨粉千万的故事,
绝对是文化读书类公众号里现象级的存在。
同样经常引起话题和广泛关注的,还包括十点读书。
作为行业里绝对的头部,有书和十点读书常年占据着文化类公众号的第一和第二名。
有趣的是,2000 万公众号的汪洋大海里,
除了有书和十点读书,我们记住的其他阅读类公号并没有多少。
第二梯队
哲学系硕士研究生陈师明是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的发起人。
单纯抱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念头的他,在校期间做了一个人人网的主页,没有想到后来的读书俱乐部会产生这样大的影响。
最初只是推荐阅读书单,陈师明自己写写专栏文章,而现在,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关于会员制、自出版等等的尝试,让人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他这样的新媒体人来说,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能够通过自己的兴趣实现盈利就蛮不错的,一开始并没有公司化运作的想法。
“很高兴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钱的话,只是为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陈新焱是在《南方周末》呆了六年的财经记者,他创办的 “书单” ,已经由单纯的筛选推荐书单到了规模化电商的阶段。
慈怀读书会提倡共读计划,每 10 天共读一本书,号召书友一起读书,一起进步,通过实际行动战胜自己的惰性。
还有清华大学学生创办的 “水木文摘” ,网易原创的情感文化栏目 “槽值” 等……
这个原本就不大的市场,现在也涌进了非常多的有实力的竞争者
。
基于不同的读者和定位,这些微信公众号伺机而起,排兵布阵,在一段时间内积累了大批用户,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
不过随着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运营者的生产成本也在增加,对于作者队伍、编辑队伍、运营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往往,
这些第二梯队上的玩家,在流量变现上,主要依赖的还是广告。
头部效应
9 月底,因为用户数破 2000 万,十点读书特意拍了首支广告宣传片,
并宣布要搭建一座有故事的 “人生博物馆” 。
70% 女性,20~30 岁为主,喜欢情感、成长、治愈,这样的人群可能并不是十点读书最早开始做公众号时的用户画像。
因为入局地比较早,十点读书吃到了微信公众平台的红利,很早就做到了文化阅读类公号的第一名。
很快就有非常多的同类公号兴起,这些账号往往都是个人基于兴趣爱好在做,大多并不具备原创能力,只是转载相关的内容。
可就是这样,也收获了大量的粉丝。
如何在转载与原创之间取得平衡,既保持内容的持续性,又保持核心竞争力?
这成了第二梯队大家共同的难题,虽然坐拥大量的粉丝,却难以转化成广告效应和商业价值。
有书兴起的相对比较晚,也因此成了行业的黑马。
现在通过公众号矩阵的搭建,共读 App 的运营加上共读社群的立体服务体系,有书已经成功跻身第一队列。
在共读群中互相监督,完成读书计划,并分享读书心得的方式,成了行业里最具竞争力的玩法。
同样是第一梯队的十点读书,则是转型成了不择不扣的知识服务平台。
依托千万级粉丝、千万级融资,从文字到电台、到视频,从广告到电商、到内容付费,十点读书已经成为了一个有着多元矩阵和多元业务的
新媒体文化品牌。
只投第一名
行业里的第一名,代表着海量的用户。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就是流量,而得流量者得天下。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这样描述自己的新媒体投资逻辑:
“对于一个公众号来说,要在自己的垂直领域有很强的渗透能力,能打通产业链,聚拢各个环节的人,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投资是要追求回报的,不可能一直烧钱。如果只是粉丝量很大,但变现模型不清晰,我也不会考虑。
所以,
我只投垂直门类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可能都不太会投。”
和吴晓波一起组建了头头是道基金的曹国熊,在投资新媒体时,只要头部内容。
他认为
内容是马太效应非常非常强的行业
,新媒体项目必须具备持续生产优质内容的能力。
早在15年上半年,十点读书和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这样的头部大号,就拿到了吴晓波和曹国熊的投资。
从来就是第一和第二的竞争
不仅局限在新媒体这个领域,互联网,一开始就是以速度和变数著称的。
除了第一名和第二名,很难有更多的品牌可以轻松地生存,这也符合普通用户对于品牌的记忆和认知。
互联网的整体流量是稳定的,
所以只要头部巨头的流量越来越多,留给第二梯队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再加上一大批新生代的蚕食,留给第二梯队的时间和机遇往往不多。
就像唯品会、暴风影音、搜狗、陌陌等目前面临的困境。
有书用仅仅半年的时间就追上了文化类第一大号十点读书,秘诀何在?
还是他们坚持领读加社群这种创新的模式,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去打造。
普通人要进入第二梯队,
要么去寻找新的流量蓝海,要么去寻找弯道超车的历史机会。
不知道,留给新媒体人的,还有多少百家争鸣的机会?
识别上图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第 9 届新媒体学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