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做書编辑部的故事:有你有风酒八两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1-30 18: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小时候喜欢看《编辑部的故事》,那时候的葛大爷还有头发,濮存昕还很像佟大为,吕丽萍还没有公开反对同性恋。那时候,我还很没出息,认定最好的工作就是做个臭贫傻乐的编辑。


长大后,更没志气的我,果然过上了这种生活。


自2014年做書正式上线微信公众号,秉持着高于平均水准的职业操守,兢兢业业地更新,为热爱出版的出版人和关注出版与阅读的读书人提供专业知识。文章总是克制、冷静、严肃、认真,正如我们的logo:


这样一个正经的媒体,编辑应该是这样的:




同事之间可能是这样的:




办公环境可能是这样的:




然而!!!!

你错了!!!!

这种画风才是日常!!!!



这张照片拍摄于凌晨6点多的三里屯。从右到左依次是:人妻杨老师、社会大哥王大宝、土酷少女土哥(是我)、十八岁少女温yu(找半天找不到yu,不打了!)、妖艳贱货海陆、杨浦周润发陈教练。以及请你们自动脑补体力不支提前回家睡觉的老板优衣库爆款刘松、做書神秘IP远哥、三观最正的暖宝宝孟越、提前过上退休生活的26岁老干部楚麒……其他人想不起来,就这么着吧……


本来只想用一篇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奇葩组织,写着写着发现“罄竹难书”。每天都有新故事新段子发生,这是第一篇,至于会更新到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至于为什么要写?


编辑们每天都在挖空心思——怎么样讲好一本书的故事,一个做书匠的故事,一个出版社的故事、一个书店的故事等等。从一个对出版毫不了解的人,到逐渐熟悉一本书出版的流程,我和你们一样通过做書学习与进步,更幸运的是,做書的同事们手把手教我。感激之余,突然想到,他们也做着和书有关的工作,假如我能写别人伟大的故事,为什么不把身边人平凡又温暖的小事记录下来?


每天和这些疯癫的、认真的、善良的怪人们在一起工作, 你会相信,办公室哪有那么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破事啊。最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就是能与志同道合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并尽全力


如大宝年终总结说的:

感谢所有同事的存在。

可能再没有比你们更好的同事了。



所以,即便写得不够好,也要写。


套用一句我最爱的电影台词:“写写我们的故事。”“我会的。”


1 . 从酒开始的做書


(声明:喝酒这件事,不像文章所写这么绝对,如果我们天天都在喝酒,做書可能早黄了。喝酒只占我们工作的十分之一。)


“能喝酒么?”如果你听到老板问这句话,等于这个组织准备接受你了。毕竟我们办公室常年有酒。每个月还会特批一笔买酒金。


老板刘松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发来一条微信:“在么?”隔了半小时后回复说“在啊,怎么了?”就没有然后了。很多天后,他突然冒出来问我“你要不要来做書实习。”理由是“我看你也挺能喝的。”


不知该悲该喜。因为爱喝酒,2015年我来了做書。


关于喝酒,有讲不完的故事。【做書者说】的线下活动做了二十多期,很不要脸地讲一句,确实算是出版圈的TED。读者从中获得了很多关于出版的知识和秘闻。所以,保持着从没赚过一分钱,甚至赔本的传统,【做書者说】始终坚持每个月一期。


至于赔本,因为仅有的一点儿盈利,都用来请编辑们喝酒……


去年5月,我们做过一期关于图书版权交易的活动。活动结束,带小二十个编辑去一家日料店吃宵夜喝酒。我旁边坐着一位像漫画里走出来的姑娘,利落的短发配着对什么都好奇的眼神,白色裙子,声音很温柔,笑起来腼腆又磊落。后来才知道,她是绘本《树叶》的作者,而且并非是少女啦,已经结婚定居国外。


刚刚才想起来搜作者简介: 马岱姝,四川成都人,在英国留学生活多年,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获设计硕士学位。曾经为多本中、英文杂志和文学图书创作封面和插画,曾夺得企鹅中国公司举办的图书封面设计大赛第一名。《树叶》中的两幅插画荣获2014年第八届英国切尔滕纳姆插画奖,目前,她居住在巴塞罗那。


直到看到这份简介,才反应过来坐我旁边的人原来这么厉害。但在我记忆里,她永远是坐在角落里,话很少小口押酒,看着我们喝酒撒泼,满眼纵容谦卑的天真少女。


那晚记不得饭桌上出现过多少本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好书。那时候没几个人拿到简体中文版《S.》,《S.》的责编带来一本,亲手摸到这本打破出版界限的奇书,大家一致认为,有《S.》这样的书出现,纸质出版肯定死不了。


那晚发生了狗血的事。男友突然出现,跟我翻脸,最后疯了一样惨叫着冲出日料店开车逃跑。这场闹剧结束了那晚的聚会。 99读书人的Golria走之前特地过来握了握我的手说,“你还好么?”我点点头,很暖。


散场后剩下的几个编辑都没有回家的意思。我们坐在日料店的台阶上,喝着最后一瓶酒,从我奇葩的前男友聊到爱情。《阿城文集》的责编,江湖人称少女。她喝得晕乎乎,说起同性恋问题。少女家里信天主教,她说上帝无法接受这类人,她也很相信上帝,但同性恋和任何一种感情一样,为什么不接受?人活着就一定要被限制?规则就那么重要么?于是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话题,为什么我们要苦哈哈地做编辑,工资真是低的可怜,如果少女回家,吃自家产业的老本,再找个人结婚,就是世俗规定的好日子。可她不愿。当初选择这条路的时候,怎么敢想会帮阿城出书,现在看来,这条路没什么好后悔的。


最后以理想国外国文学主编恒嘉老师的”家属“的一段话结束。很巧,她的本科是在传媒大学读的,看到眼前发生的闹剧,以师姐的身份给了一条建议:“你现在二十多岁,可能不聪明,能力很弱,也没什么钱,你会羡慕三十多岁的人生。其实不然,你正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本,就是:明知道是错的,也敢付出所有,很多年后,你会发现反而因此获得了意外好运。等你一过三十岁,想都不敢想,你要珍惜你的二十多岁,想做什么就能去做的年纪。”


坐在一边醒酒的刘松默默给出一句忠告,“如果你男朋友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应该考虑一下是不是要分手。”现在才意识到多么有道理。


后来,和前男友死撑到9月才分手,分手后好不容易振作起来,第一次出来喝酒,还是和做書这帮人,永远无法忘记刘松喝得微醺,手里拎着酒瓶子,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坐在公司园区院子的中央仰天大喊,“魏森垚和他男朋友分手啦!大家快来听故事啊。”感谢他,呵呵呵,第二天整个园区都知道我失恋了。


跨年夜活动结束后,4号一来办公室,桌上摆了一排参加活动的人送的酒。这时已经喝掉两瓶了


分享一下土哥的日记,我和王大宝的工作日常,很难想象这样的编辑怎么能生产出那样正经的内容


在我刚进做書的时候,刘松说过一句话,想成为一个好编辑的条件:爱喝酒、爱交朋友。


故事还很多,比如7月出版交流周的时候,请了很多国外编辑,其中有个从阿根廷来的艺术家,用回收来的旧纸壳制作一本书,所以,每本都是独一无二的。嘉宾交流会那天我迟到了三个小时,一到现场正好,他在做演讲。跟同事说,“这出版人好特么帅啊。”同事怂恿我去认识一下啊,我还是怂了。


没想到,出版交流周结束的晚宴上,和编辑们在露台抽烟,最后只剩我们两个人,他的英语不是很好,努力向我解释说“我在阿根廷很普通,为什么来了中国有那么多女孩觉得我我帅?”我告诉他“你确实很好看啊。”那会我们都酒喝到6分,他突然捏住我的脸,低头亲了我。然后很绅士地说,“对不起,感谢。”回国前他发短信给我“Young lady,you'll have a gorgeous future,and I‘ll never forget the kiss in the beautiful night.”一个月后,他在中国做编辑的朋友问我要不要一起在中国继续做手工书,婉言拒绝了邀请,这个不能算作道德完美的故事到此为止很好。


再比如刘松喝多的信号就是开始吐槽我工作不认真,怀念上一个实习生晓璇,他称晓璇是天使实习生,我则是魔鬼。即使是老板,这些话他平常都憋在心里,只有在喝多的时候才能顺畅表达。看他醉醺醺吐槽我的样子实在很好笑,从没有生过气。


编辑爱喝酒,跟party king不一样,不图纸醉金迷,沉迷晕乎乎的感觉。理由很简单,都是一群爱好浪漫又害羞的人罢了。刘松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作为办公室里出现的第一个人,下次可以讲讲他的故事。一个高中都没毕业,当过流水线工人,保安,装修工人的人,最后如何撑起了做書。


下期预告:一个跳过《爱我中华》的奇男子


做書原创文章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下列 蓝色文字 查看精选内容

入行指南 如何制定读书计划 投稿说明 编辑生活范文 编辑手记范文 诗歌出版 从想法到成书 书店范文 电子书 kindle 豆瓣阅读 知乎 离线 独立出版 刘瑞琳 李昕 谈页边距 沈昌文 范用 汪家明 姜峰 原研哉 朱赢椿 聂永真 杨林青 王志弘 诚品 PAGEONE 钱晓华 方所 万圣书园 理想国 再谈编辑 再谈电子书 再谈读书 我在单向街书店的日子 2016中国最美的书书单 Goodreads2016书单 2016《纽约时报》年度书单 那些在豆瓣上消失的书 关于书籍设计的一些网站


点击阅读往期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