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妙法佛音
【南无阿弥陀佛】 弘传佛陀教诲,倡导智慧生活,感悟佛语,聆听法音,平息烦恼,安顿身心。早证佛果,自在解脱;愿世间正法久住,清净和平!投稿及转载请联系QQ:116640769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念行者  ·  修行者和AI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妙法佛音

【佛典故事】鹿王和鹿母的故事

妙法佛音  · 公众号  · 佛学  · 2017-05-28 06:22

正文

鹿王和鹿母的故事

每当人们来到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自然会想到一种动物——鹿。虽然在现代的自然环境之下,纵是在万里碧草如荫之处,也难寻鹿的芳踪,但这丝毫不会影响灵动可爱的鹿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在佛教典籍当中,鹿的故事非止一则,读来颇为耐为寻味。


话说曾有一位国王,带领众人来到山野丛林狩猎。当时,丛林中生活着两个鹿群,每个鹿群都各有鹿王,其中的一个鹿王呈现七宝色身。七宝鹿王见国王一干人等前来射杀鹿群,心中顿时生起慈悲之心,于是鹿王不顾刀枪飞箭,径自走向国王。国王身边的人见有鹿自投罗网,纷纷拔箭射鹿,一时间飞箭如雨。


国王见鹿王一直向自己走来,毫无胆怯退缩之意,他便对众人说道:“快快收起你们的弓箭,看看它究竟为何而来。”


七宝鹿王来到国王面前,曲膝跪地,对国王说道:“大王游戏山林,随意狩猎,只把这看作是取乐小事,但群鹿却要无端遭受灭顶之灾。如果大王此举只为日常饮食所需,我们会每天送上一只鹿,供您享用。”


国王很有善心,他听从了鹿王的建议,立即停止了狩猎,带领众人打道回城。从那以后,两个鹿群相互交替,每日送一只鹿到王宫。


有一天,另一个鹿群的一只身怀有孕的母鹿来到鹿王面前说道:“今天本应当由我前去受死,可是我身怀鹿子,能否请大王允许我生下鹿子再去受死。”


不想听了母鹿的话,鹿王勃然大怒,呵斥道:“这世间有谁不珍惜生命?早去晚去都要去,你推脱什么!”


母鹿见鹿王不允,它的心中无限感伤,便走到了七宝鹿王那里,以实情相告。


七宝鹿王听完母鹿的陈述,心中暗想:“这实在是太可怜了。如果她去了,她的孩子就会这样无故枉死;如果派别人去,可是还没有轮到人家,怎么跟人家说呢?如今之际,只有我亲自前去代她受死了。”


想到这里,鹿王对母鹿说道:“你回去吧,我代替你去,你不必再为此事忧愁。”


看到七宝鹿王亲来受死,宫门侍卫大感惊奇,国王闻报,也感到莫名其妙。国王命人把鹿王叫到面前,问道:“难到你的鹿群已尽,为什么你会亲自前来?”


鹿王回答道:“蒙大王仁慈,现在无人猎鹿,鹿群十分繁盛,怎么会有尽时呢。另一个鹿群中有一只怀有身孕的母鹿,今天本该她来受死,我可怜她和她的孩子,所以只好我来代她受死了。这并非是我自乱分寸,如果我见未出世的孩子无故遭殃而不救,那我和木石有何区别?此身不能长久,谁也免不了一死,若能以此身救人脱离苦难,必然是功德无量啊;如果心无仁慈,那与虎狼又有何分别?”


国王闻听鹿王一番话,当即从座位上起身,无比感慨地说道:“我实在是畜生不如,就是一只人头鹿;你虽然生为鹿身,却是鹿头人。按照此理来说,不能说有人身便是人,你以畜生之身而行善事,那才是真正的人。从今天开始,我不再食一切肉类,你就放心回去吧!”


从此,鹿群得以安息,国王也更加受人拥戴。

这个故事是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当中,阐明何为精进时所说。无独有偶,佛陀在《佛说鹿母经》中也讲过类似的故事。


很久以来,曾有一个数量过百的鹿群,为了寻找丰美草地,它们来了人居之处,国王派人猎杀鹿群,鹿群因此分崩离散。


鹿群中有一只怀孕的母鹿,奔逃中,它与伙伴失散,独自一人生活。鹿子诞生后,为了生存,母鹿不得不随时离开鹿子独去觅食,却不幸被猎器所捕。猎人见有鹿被捕,心中大喜,他来到猎器前,拔出利刃欲杀鹿。


这里鹿母开口说了话,它说:“我有两个刚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待哺窝中,可怜它们懵懂无知,难以独活。乞求你能给我一点时间,我回去把它们带到水草丰沛之处生活,然后马上回来,任凭你处置。请你相信我,我绝不会违背誓言。”


猎人见鹿母竟然开口能说人语,着实受惊不小,甚觉奇怪,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对鹿母说道:“世间人说话尚不可能全信,何况你只是一只鹿呢?如果你得以死里逃生,难道还会回来吗?我绝不会放了你。”


鹿母又说道:“如果恩人能够答应我的请求,那么我的孩子们就有救了,如果你执意把我留在这里,那我的孩子们必死无疑。如果你真要这样做,使得我们母子死前不能见上最后一面,这实在令人痛苦难当。我只是畜生之身,餐风食露于荒野山林,如今不幸落于猎器之中,理当引颈受死。我毫不珍惜这腥臊之身,死而无憾,只是乞求你可怜可怜我的孩子们吧。”


说罢,鹿母泪落如雨。


听了母鹿的话,猎人也有些感伤,但贪意未去。他回答说:“世间人虚伪不实,奸诈难信,虚华万端,狡猾非一,人人爱生,以死为重,人尚且如此,何况你这样的畜生,怎么会去而复返?我不会放了你,你不必再多说了。”


母鹿闻言,流着眼泪说道:“虽然我是畜生身,不知道人间大义,但受了你的恩慈,怎么会一去不复返?我宁可粉身碎骨,也绝不会虚伪至此。我再次乞求你给我一点时间,让我回去和孩子们见上最后一面吧。世间人都说破塔坏寺、杀阿罗汉、忤逆父母必受大恶报,如果我一去不回,愿我受比这还要大的果报!”


鹿母的这番话,深深打动了猎人,他心中暗自感叹:“枉我生而为人,愚惑痴冥,背恩薄义,以猎为业,残害众生,贪求利益,实在无耻。听这鹿说话,比人还要强上百倍,满腔真情,感天动地。”


想到这里,猎人走上前去,解开了猎器,挥手让母鹿离去。


鹿母回到住所,低头鸣叫,舔子身体,一时间百感交集地说道:“世上一切恩爱相会,莫不由因缘和合而成,可是无常难挡,终会别离。我是你们的妈妈,可我现在自身难保。生在世间,实在是畏惧多多,生命不过是在晨露之间啊。”


母子三人一路悲切无语,不觉来到了丰草之地。鹿母再次泪落千行,对孩子们说道:“今天早上我遇不测,误入猎器,本应早被宰杀,碎身成糜。想到你们孤苦无依,我才回来和你们见最后一面,现在我要遵守诺言,回去受死。可怜你们年幼失母,成为孤儿,你们一定要努力地活下去啊!”说完,鹿母转身离去。


两只鹿子舍不得离开母亲,跌跌撞撞,一路啼哭相随。鹿母回头对它们说道:“你们快回去,不要跟来!不然我们母子三人一个也活不了。由于我前世贪着爱欲,今世转生畜生之身。生在世上,谁也逃不过一死,只有远离贪染,才会得大安稳。我宁可为至诚守信而死,也绝不能背信弃义。”


任凭鹿母百般相劝,鹿子仍悲嚎相随,一直来到了鹿母被捕之处。见猎人卧睡于树下,鹿母走上前去说道:“我是你刚才放走的那只鹿,现在我回来领死。我已经和孩子们见面,并告诉他们哪里可以生活,我再无遗憾了。”


听到有人说话,猎人恍然醒来。看到猎人醒了,鹿母再次跪倒在他的面前说道:“你刚才放我回去,你的大恩大德胜过天地。我虽然只是个畜生,但我守信而归。你的恩德我没齿难忘,纵然是千世来报,也报答不完。”


猎人见鹿母子相随而至,鹿母的话真诚无比,慈愍之心由然而升。


猎人伏倒在鹿母面前说道:“你如神明一般信义承诺,令我忏悔无比,怎么敢加害于你?我宁可杀了自己的亲人,怎么忍心伤害神明,想到这些,我便毛骨悚然。”


随即,猎人放走了鹿母和鹿子。鹿母悲喜交加,呦鸣说道:“我生为畜生,本当受宰杀,供人餐食,感恩你怜我母子,放我回去。你的大恩大德,令我无言可表。”


后来,猎人把这桩奇遇如实禀告了国王,国人无不为鹿母慈悲诚信所打动。从此,举人不再猎鹿,鹿母携子重归鹿群,随群回归丛林家园。


在《佛说鹿母经》的最后,佛陀对阿难说道:“那个鹿母便是我,两个鹿子是罗云和罗汉朱利之母,那位国王就是前世的舍利弗,那个猎人就是你的前世。”


读了鹿母的故事,实在令人柔肠百转,心绪难平。


世间有万般情爱,可有哪一种情感能胜过母子之情?佛说一切众生皆是我往世父母,此话果然分毫不差。如此看来,佛戒中无不以戒杀为第一大戒,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试想:锅中煮、坛中烹,哪一个不曾是与我甘美浮汁的往世生身之母?回思过往,实在是累劫造恶,恶业塞虚空,想来无地自容,忏悔难当,哪里还会有丝毫我慢贡高。


人常说,大慈大悲是佛教,佛之大慈大悲无法形容,故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上面的故事中,鹿王呈七宝色身,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称其为菩萨;在《佛说鹿母经》的最后,佛说鹿母是自己所化。由此可见,佛以无尽大悲,舍尊入秽,应化于无数族群之间,纵然舍身舍命千百亿回,亦是无怨无悔。


这样的大慈大悲,除佛之外,何人能具?



转自:编辑部的故事微信


 精彩回顾

【佛典故事】观音菩萨传(一)

【佛典故事】观音菩萨传(二)

【佛典故事】观音菩萨传(三)

【佛典故事】观音菩萨传(四)




南◎无◎阿◎弥◎陀◎佛

妙法佛音




微信号:miaofafoyin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