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带货派
一个公关营销人的碎片化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温州都市报  ·  一天跑9家,男子直呼:比上班赚多了!但需警惕 ... ·  13 小时前  
看天下实验室  ·  又傻又可爱的AI宠物,治愈人类主人 ·  4 天前  
看天下实验室  ·  又傻又可爱的AI宠物,治愈人类主人 ·  4 天前  
上海法治报  ·  假期预计收入2.45万!网友晒春节喂猫“排班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带货派

直播交易额破万亿,你花的钱有多少进了主播的口袋?

带货派  · 公众号  ·  · 2021-02-05 19:10

正文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文:乐言


过去的2020年,直播经济成为不容忽视的新力量,从2019年直播电商元年的近5000亿规模,到2020年突破万亿,这种新型经济业态正在以快速的发展态势改变着人们的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


“150倍”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0亿,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2.65亿,占网购用户的37.2%,占直播用户的47.3%。


在持续一年的疫情场景加持下,直播用户不仅在社交、娱乐领域发力,也将消费转移至线上。所谓万物皆可直播,人人都能带货, 据商务部数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全国电商直播超1000万场,活跃主播超40万人次,观看人数超500亿,上架商品数超2000万。



电商是直播经济的头号玩家。如今随意打开淘宝或京东等购物APP,几乎每家店铺都设有直播间,要么是商家自播,要么是专业主播带货,交易额也水涨船高。


2020年4月1日,罗永浩在抖音开启电商直播首秀,三小时便引来5000万人围观,销售额高达1.1亿元。接下来在2020年“双十一”带货之夜,主播李佳琦和薇娅创造了总计近70亿元的销售额,相当于第一届“双十一”的150倍。


相比传统电商,直播购物包含专业选品、实时展示互动、网红效应等优势,极大缩减了沟通、交易成本,同时提高了购买转化率,并衍生出更多新生附属业态,譬如新兴品牌、新兴主播、电商MCN机构以及第三方代播服务商等。


直播电商也有助于实体经济的互联网转型。受疫情影响,实体经济艰难复工复产,直播无疑为实体工厂提供了更多元的销售渠道。譬如疫情期间,广西柳州一螺蛳粉工厂,厂长直播带货,在线接单,结果日销售量远远高于疫情前的日产能。


如今,不少实体厂家转变思路,尝试直播带货的玩法,极大压缩了渠道、营销成本,甚至可能出圈走网红路线,拉升品牌形象与影响力。甚至在助力贫困县农产品领域,电商直播也能起到“加速器”与“放大器”的双重作用。


2020年,无论是淘宝、抖音、快手还是拼多多,上百位县长走进直播间开始卖货, 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936.8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额达277.5亿元,同比增长13.3%,极大缓解了疫情期间农产品的滞销问题。



面对直播电商势如破竹的发展态势,多地迅速出台了直播行业相关发展计划。譬如,四川已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直播发展计划,预计在2022年实现直播带货销售额100亿。安徽、广州、重庆等城市也相继出台直播发展行动方案,预计构建一批直播电商产业聚集区,孵化千个网红品牌,培训万名直播带货人。为争夺直播人才,许多城市将对直播人才的吸引指标,延展至买房、落户、子女教育等领域。


2020年引发关注的杭州直播电商政策,其中明确规定,将对那些有引领力的直播人才,按最高B类人才享受相关政策待遇。而B类人才主要指科技奖获得者、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等人才。


各地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有利于直播的政策规划,可以预见, 在政策加持下,直播经济势必将爆发出更大的经济潜力,成为疫情后带动市场回暖的重要经济支点。



直播行业的“马太效应”


我们期待直播经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的同时,不可回避的是,电商直播也暗藏着不少内幕与玄机。


在直播经济的带动下,主播成为新的职业缺口。据某招聘网站最新发布的《2020年春季直播产业人才报告》显示, 直播行业招聘需求同比上涨132.55%。直播人才的平均月薪达到9845元,直播教师岗成为新兴热门职位。


而在现实的直播行业中,大多还是遵循着马太效应,大多数人熟识的头部主播只有李佳琦和薇娅,腰部主播明显不足,主播带货能力分化严重。


随着直播行业“流量竞争”加剧,电商直播在卖货之外,也不乏衍生出一些为赚取噱头的营销事件。2020年愚人节当天,薇娅5分钟卖出一支价值4000万元的火箭,单凭这一事件登上热搜,赚足流量,也立即吸引了众多同行效仿。



而随着直播风口涌入数量巨大的主播,有的为增加销量,以低价为噱头售卖三无产品,虚假宣传的产品货不对板,消费者维权困难;有的甚至为顺应直播的低价效应,专门售卖供货商单独为直播生产的成本更低、质量更差的产品,与供货商合谋,共同收割粉丝。


原本是更加便捷的购物方式,在掺杂了各种花样、噱头之后,实物消费的严肃感逐渐被消解 ,既然网红主播们可以在线售卖火箭、房子、车子等其实并不适宜在线销售的商品,电商直播显得过于娱乐化,很难让人始终对这一新形式保持信心。


据中消协报告数据显示,在对电商直播的消费中,曾有37.3%的消费者遇到过消费问题,不到一半消费者进行投诉。即使是李佳琦这类头部主播,背后有专业的品控团队,仍无法百分百保证产品不出问题。


受限于电商的直播形式,短时间内售卖出的产品数量巨大,分配到每个产品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如此出现罗永浩直播翻车、李佳琦“不粘锅”事件也就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风火之中


与此同时,品牌商的利润也是制约直播发展的痛点。电商直播主打“全网最低价”,品牌商品价格往往低于实体店的售卖价。此外,据媒体报道,品牌商若有意向与头部主播合作卖货,除了给出底价,还需要支付高昂的服务费,并接受20%-30%之间的销售提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