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云
Technology is the new sexy.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OpenAI推出DeepResearch ... ·  昨天  
新浪科技  ·  【#DeepSeek怎么看待概念股大涨#】“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腾云

詹姆斯·特瑞尔:买下一座火山,只为让更多人心里有束光 |《腾云》68期精选

腾云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9-03-08 08:00

正文

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 American, b.1943)


艺术界“霍金”查克·克劳斯曾这样评价詹姆斯·特瑞尔: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光之弦乐演奏师,而不是在创造廉价的光特效。每个艺术家都知道特效是廉价的,而带给观众的体验则是革命性的。

詹姆斯·特瑞尔自小与光结缘,16岁时的一段高空逐光之旅,让其与光的关系更紧密。从早期的空间投影装置,到能激发人思索“天”与“人”关系的《天窗》,再到可让人们接触宇宙星辰的《罗丹火山口》,其都贯穿了他对于人与光之感知关系的哲学性思考。而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光,还教会我们如何找到光,抵达那片自己未曾发现的精神之域。


文 / 康苏埃拉


多年以后,我相信自己依然会记得与那片光域初次相遇时的情景:我站在房间正中,而弥漫开来的彩色光线则在我周身缓缓弥散,那光仿佛并不属于我所熟知的此世,而是来自另一种时空,甚至可能源自另一种陌生而奇异的文明。渐渐地,我似乎不再以双脚站立,而是被巨大的光晕飘渺地托起。浸身于这神秘的广袤无垠里,一切可知可感的边界都在模糊并趋于消弭,我不禁在心里默念起来:“永恒之光明,引我们上升。”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以为我在遥远的异国目睹了某种古老而神秘的降神仪式,又或是不慎穿越进了某部赛博朋克风格的科幻电影。——事实上,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这段神启般的体验,是在参观一次艺术现场时有幸经历到的, 而开头所描述的那件令人如临幻境的光线作品,正是出自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之手。



1


与光之缘

若是说起特瑞尔其人,艺术史的书页上必将谈及这位当代艺术大师如何重誉加身:自过去的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创作不辍,曾先后获得过古根海姆奖、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美国国家艺术奖章等艺术界的重量级奖项,作品被世界各大美术馆收藏,并已在全球范围内举办了160余次展览。

然而,仅仅凭借这样一份艺术史上的官方履历,或许并不能完全解答我们对于特瑞尔其人的疑问与好奇。当你第一次翻看他的肖像,望着照片中那位酷似圣诞老人的艺术家露出的神秘一笑时,相信你也会与我一样忍不住追问:是什么让特瑞尔对于看似稀松平常的光线深怀热忱?以光作为核心命题的创作又是如何贯穿了他的一生?

为了解开这些疑问, 我们需要一起回到艺术家的童年与早期岁月一探究竟。

1943年5月,詹姆斯·特瑞尔在美国洛杉矶出生,他的父亲是一名航天工程师,母亲是位医生。受到家中贵格会信仰的影响 (贵格会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教派,其教义相信人人皆有“内在灵光”) ,小时候,特瑞尔对于光最早的记忆之一,便是祖母带他参加的那些“为了迎接光”而举行的贵格派冥思集会,祖母告诉他,通过默想,人人都能找寻到自己内在的灵光并以此接近上帝。大约从这个时候起,光线对于年幼的特瑞尔而言就有了某种异乎寻常的魔力,他乐于待在房间里捕捉从窗外照射进屋内的阳光,并观察那些光束怎样在天气的变幻下不断改换色彩与形态——就这样, 对于光亮的崇敬之心与感受力在童年的特瑞尔心中悄然埋下了一颗隐隐发亮的种子。


2017年3月,上海龙美术馆,一位站在特瑞尔作品前的观众。通过将光投射在两面墙的夹角,艺术家营造了一个光的实体的空间错觉


特瑞尔为贵格会教友设计的集会场所,自然光线可以透过矩形天窗照入室内。

16岁那年,特瑞尔考取了飞行员执照,不再满足于停留在日常环境下观察光线的他,决定亲自驾驶飞机开启一段高空中的逐光之旅。随着飞机穿透云层,视野越来越开阔,人的视觉感受与空间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谈及这段云端之上的奇妙经历时,特瑞尔说:“在飞行中,你所看到的空间并不是由实体界限组成,而是大气与光结合而生的现象。机长室里的所见所闻一再提醒我用不同的角度观看世界,那是一个以光为原料组合而成的空间。”

深具启发性的高空体验使光线与空间的观念在特瑞尔的脑海中日益明晰起来, 他开始意识到,光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材料来构造空间,甚至能够改变或彻底瓦解既有的空间界限。 后来,特瑞尔进入波莫纳学院学习数学、天文及感知心理学,又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获得了艺术学位,科学、心理学与艺术领域的多重知识背景,也在特瑞尔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他的作品虽然借助科技制造人工光线,但却丝毫不会给观者带来技术过剩的隔膜与冰冷;相反,作为媒介的技术被巧妙地隐藏在了作品的感知逻辑背后,当亲自置身于特瑞尔所创造的那片光亮里时,你唯有在至纯至幻的沉浸中发出不可思议的赞叹。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间,加入“南加州光和空间运动” (兴起于60年代的艺术运动,深受欧普艺术、极简主义、几何抽象等艺术流派的影响) 的特瑞尔 开始进行以空间投影装置为主的早期探索。 起初,他把光束通过特定的角度投射在黑暗房间的一角,在观者的错觉中制造出或悬浮在半空、或嵌入墙壁的三维形体,这些散发着微光的几何体简洁而神秘,仿佛是被意外遗落在地球某个特定角落的天外来客。



2


借光之盛宴寻回灵性之光

受到柏拉图洞穴理论的启发,特瑞尔希望人们能够时刻意识到自己正在观看、正在感知,并且意识到“这观看与感知的过程是怎样构筑了自己所笃信的现实”。然而,如果你以为只要充分理解了特瑞尔的核心创作观念,就不会被他一手制造出的光学幻境所迷惑,那可真是大错特错——身为一位自幼研习光线的顽童式魔术师,特瑞尔自然懂得如何 以层出不穷的新形式来挑战常人固有的空间认知。


特瑞尔最引人入胜的作品之一:《呼吸的光 》。身处其间,你会感觉自己就像身处太空,甚至能获得一种奇妙的失重感


例如,一旦你走进《呼吸的光》 (Breathing Light) 这件作品的展览现场,便会陷入一阵扑面而来的晕眩,恍惚间就像一脚踏进了马克·罗斯科的某幅抽象画里。盈满整个室内空间的彩色柔光似乎并不是静止的,随着灯光色彩的更迭,那片光域像是一颗体量庞大的细胞,也在缓慢地代谢、呼吸。与此同时,弥漫开来的光线彻底把纷繁复杂的具象细节从我们平时所熟悉的客观世界中抹除出去,当你的视野所及除了无限延展的朦胧色域之外再无他物,原本真真切切的三维现实也就不复存在了:具有景深的立体空间犹如在“降维打击”之下化作了一个绝对平面。

置身于这场由特瑞尔精心构造的浸入式的感知实验里,你会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理性判断力:我是否真的站在地面上?哪里才是一面真实可触的墙?在这片光的疆域里,我又能否找到它真正的尽头和出口?——据说,在这种异乎寻常的极端体验下,甚至不时会有观众因为丧失了空间校准能力而失去平衡、跌倒在地。

当然,特瑞尔创作这些作品的本意,绝不仅仅是为我们呈现一场亦真亦幻的超现实魔术秀。在他看来,疾速运转的现代生活已使人类对于观看和内省丧失了必要的耐心,如果任由这一状态发展下去,便必将导致我们自身的精神性在这个被祛魅的世界中不断坍缩乃至彻底丧失。因而, 他渴望借助一场场光亮的盛宴来撬动我们日渐僵化的认知经验,让我们在其作品中进入一种身无束缚的冥想状态,并通过重新审视外部现实与自我精神世界的关系,来寻回那弥足珍贵的灵性之光。



3


从浩渺天穹到宇宙星辰

特瑞尔遍布全球的其中一件Skyspace


一旦理解了这一理念,当你看到特瑞尔著名的《天窗》 (Skyspace) 系列时,便一定会像我一样会心一笑:是的,渴望激发人类精神自觉的特瑞尔,绝不会单纯地满足于把光线框定在一座完全封闭的室内空间里,他注定会在后来的探索中,忆及少年时代那段在高空驾驶飞机自由翱翔的飞行经历,并据此作出艺术形式上的崭新尝试:打破室内与户外的空间分野,以光线作为甬道, 把人们的目光从平凡无奇的地表引领到更高的地方——那居于你我之上的浩渺天穹。

这便是《天窗》系列的灵感来源。自1986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完成第一件《天窗》作品起,特瑞尔在随后的三十余年里又陆续完成了89件以“天窗”为主题的创作,这些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天窗》,每一座都根据特定地点的建筑景观量身定制,但它们共同沿袭了同一种巧妙的空间构思:艺术家在建筑物的屋顶上方开辟出一块天窗式的镂空区域,室内的天花板则设有独特的灯光散射装置。当你身处屋宇之内,仰头望去,便会在人工光的映衬下自然而然地将视线聚焦在头顶的天窗处,自然光线透过这唯一的入口倾注而下,仿佛在时刻召唤着我们,引我们久久凝视户外天空的风云变幻,并思索“天”与“人”之间存在着怎样历史深远的精神系连。



不同地点的Skyspace。随着时间推移,室外光线发生明暗变化,而室内灯光的颜色变换,则让头顶上的天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色彩


不过,把感知与冥思的触角探向高空对特瑞尔来说还远远不够, 他内心所勾勒出的创作蓝图,其实比《天窗》系列所触及的范畴更为广阔。当回顾特瑞尔长达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时,我们便会发现,真正能够折射出艺术家对于人类终极关怀的作品,乃是具有史诗般宏大规模的项目《罗丹火山口》 (Roden Crater)


罗丹火山口航拍图。花费数十年的时间去建造这样一件作品,传达的可能是这样一个信息:这无关个人,而关乎上帝和宇宙


说来你或许难以相信,这个至今仍在持续创作中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从项目开启至今,已经历时三十余年之久。一切始于1974年:特瑞尔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佩恩蒂德沙漠边缘发现了一座巨大的休眠火山口,三年后,他决定买下包括这座火山在内的一大块地产,从那时起, 特瑞尔便长期致力于把这座废弃的火山改造成一个人类与光互动的秘密基地,一座可以用肉眼观测宇宙奥秘的天文台。

而改造火山的过程绝非易事,几乎像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特瑞尔深入火山口的地底进行勘探挖掘,搬移了巨量泥土,开辟出一条总长854英尺的隧道,并在地下筑成了四个不同朝向的房间,最终,这些房间共同连接到火山口正中央的椭圆形空间。身处这部作品之中,你将在遁入地心的空间内部获得拥抱寰宇的奇妙体验:透过火山口上方那扇直通天际的圆窗,独自凝视外界光线的阴晴变幻与天空中的斗转星移,你定会领悟到远古时代人类第一次仰望星空时的所思所感。

在谈及《罗丹火山口》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时,特瑞尔再次向我们强调了现代人与光亮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类之所以把城市点亮,是为了消除黑夜的恐惧。但这些亮光却切断了我们和宇宙的联系。点亮城市会带来心理上的改变,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可一世、独一无二,因为我们不再能看见其他星球。而罗丹火山口计划的终极目的, 就是提供给人们与宇宙星辰接触的契机,让人直接感受到更为广袤而神秘的世界。”

《罗丹火山口》内部的隧道与圆形房间,通过后者的天窗可以仰视火山口外的天空。



4


受光引领,抵达精神之域

罗丹火山口内部。一方面它仍然包括经典的Skyspace,另一方面,则通过长长的甬道,让观众产生置身时光隧道的错觉和神圣感


当回顾特瑞尔半个世纪以来的创作时,我们便会发现:从早期那些主要集中于室内空间的灯光投影艺术,到后来人工光与自然光有机结合的城市项目,再到《罗丹火山口》这样的结构磅礴的集大成者,在它们身上, 始终贯穿了特瑞尔对于人与光之感知关系的哲学性思考。

这些光线艺术虽然需要借助科学技术的操演得以实现,但它们丝毫不曾让我们感到技术所裹挟的那种冰冷的异化感,相反,特瑞尔利用科技这一媒介在我们的心灵世界与外部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闪闪发亮的桥梁,它重建了我们观看的能力与内省的耐心,仿佛让我们重新回到童年时第一次被光深深吸引的启蒙状态——由此, 我们方能在这个被祛魅的世界中找寻到自己的内在灵光,并透过它来接近宇宙星河,获得充满神性的一瞬。

讲到这里,我或许仍可以引述一部分艺术批评家对于特瑞尔其人的评断,向你谈谈他如何革新了“光”在西方艺术传统中的地位,谈谈他的名字在艺术史上何其重要。但我想这大可不必。因为,特瑞尔本人早就已经对自己的艺术生涯作出了再恰切不过的总结,他说:“我的艺术并不是关于光的,这些创作本身就是光。”是的,它们不仅仅是光,还教会我们如何找到光,与光对话、嬉戏、相爱,甚至是——成为那光。

因此,我希望你读过这篇文章以后,终有一日能有机会亲眼目睹特瑞尔的作品, 我愿你能走到它的中间与光相遇,并接受它的引领,载欣载奔地抵达那片自己未曾发现的精神之域。 如果你暂时还不能去特瑞尔的现场看看,那么,也很简单:请你此刻就与我一同到外面去,到一个看得见光的地方。


感谢您关注和支持《腾云》,第68期限量赠阅开放申请中,敬请点击 阅读原文 填写相关信息,即有机会获赠本期《腾云》。


小编说

你觉得一件好的作品除了能让我们找寻到自己的内在灵光,还需具备哪些特点?欢迎留言跟我们分享。


本期主要内容

王晓冰 你不知道的事:但你应该知道

喻国明 + 曲慧 2018,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