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这年头大家都开始喜欢智慧型人士了,咱们日常生活中最贴近这个标签的,应该算是
活跃在互联网上的各领域达人
,网友们一有啥不懂的就跑去请(看)教(热)下(闹),久而久之都形成一定影响力了。
像是《权力的游戏》一更新就去刷
@谷大白话
的微博,看到夹竹桃天蛾幼虫就拍下来艾特
@博物杂志
,一出现令人咂舌的养生文就求
@果壳网
辟谣……
而最近特别吸引大伙儿注意的,是科学松鼠会的一位成员
@游识猷
发布的系列文章,
以自己的养娃日常进行科普
,让人在爆笑中get到不少妇幼知识,可以说是肥肠有意思了(虽然18岁的小编看得津津有味但并无卵用)。
比如最新这篇《哄婴儿睡觉》,网友给起名《如何科学地打老公》,就是讲孩子犯困又睡不着时“啊啊”叫,她差遣老公去哄,可她家小可爱
却成功地把她爸哄睡了
,还在“啊啊”地叫……
哦,原来直男哄不好婴儿睡觉是这么回事儿。
哈欠传染嘛,明白,有时候看到早餐店老板打哈欠,小编都会睡眼朦胧地跟着打一个,然后忘了刚刚是想吃豆腐脑还是一屉蒸饺。
可就算被婴儿的哈欠哄睡了,旁边还有她“啊啊”的叫声啊,正常人怎么睡得着嘞?孩子妈继续科普:
因为比起男性,女性对婴儿的哭声更为敏感
↓
……为什么看到最后被塞了一嘴狗粮啊喂!
既然婴儿的哭闹没进惊醒男性的声音排行榜前十,也就是说实践证明,形容一个人“睡得好”完全可以表述为
“婴儿父亲般的睡眠”
。
至于一言不合就揍老公,整篇看下来很顺理成章啊,有哪里不对吗?
孩子妈也解释了,许多
女性产后易怒
,而打人这样高消耗的运动可以非常
有效地缓解怒气
!所以老公挨揍,不仅是背好了自己的锅,也是为老婆的身心健康着想。
相信深受论文之苦的朋友们应该有所察觉,@游识猷 这篇日常科普里标注了很多引用,文后也加上了标准格式的引用来源。
嗯,
揍一顿老公都要查10篇国际文献
,不得不说,真是太科(朋)学(克)了!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其实严格意义上,@游识猷 在松鼠会主攻的研究方向并不是妇幼保健,但凡事儿求个真的学习热情在她生了孩子之后也没落下,反倒凭借幽默感爆棚的科普文章圈了一大波粉,算是人格魅力吧。
除了上面提到的哄婴儿睡觉,这群
科学青年
用亲身经历换来一条真理:
生孩子
和
坐月子
,简直是女性科普界的两大创作高峰……
怎么说呢,还是拿她们的科普文章举栗子吧。
大家都知道女人生孩子会很痛,是从鬼门关走一趟,那些动不动就
把孩子生在厕所影院小树林且生完装作没事人悄悄走掉
的女生才是真汉子。所以现在很多医院都支持“无痛分娩”的技术。
但实际上,
并不是每个产妇都可以如愿以偿地享受到科学的进步
。
@游识猷 在微博上记录了自己的生产过程,她了解到这项技术足够成熟,从刚怀孕到进产室一直表示要无痛分娩,老公还立了flag说一定满足,不让她受疼。
但负责她的医生一开始并不以为意,在她的强烈要求下,才使用
电击镇痛
,还说不上麻药是因为对小孩不好。
……谁又能想到,杨永信的业务竟然发展到了妇产科!说什么麻药对小孩不好,电击刺激就好了吗?
于是我们的科学女青年不但继续痛得要命,还加上了被电击的酥麻感,和
“我就为了这么个玩意付了1200元?”
的心痛。
九死一生地诞下孩子后,愤懑的新妈妈发布了这条微博艾特当事医院,用科学理论告知了院方三件事:麻药镇痛有效、电刺激不一定OK、
产妇应该有镇痛方式选择权
。并照例标注了引用文献。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我们的姑娘不能更轻松地生孩子?
评论里有医务工作者解释说,因为国内麻醉师太少,而无痛分娩的
整个产程都需要麻醉师盯着
,这对医生的专业度要求高,对医院来说性价比又低,或者说分配不过来,所以一些医院更希望产妇自己自强不息。
除了医院方面裹足不前,更多产妇面临的困境是老公的家人不准,对于他们而言,这
本质上还是个保大保小
的问题。
@生无可恋小猫鼬:我们医院一直是建议用麻醉的啊,然而我见过可能是当婆婆的大妈在妇产科跳脚说不要用无痛,理由是
“你能保证麻醉对胎儿没有副作用嘛”
,医生护士轮番解释这样产妇更省力都没用……最后被儿子拖走了表示“不用管她你们快叫麻醉师”……
甚至还有人大放厥词,说
明知可以无痛偏偏选择痛苦生产
才是母亲的伟大之处——拜托???科学进步是用来造福人类的,
母爱伟大也不需要通过自虐自残来证明啊。
港真每次听到这样的言论都火冒三藏.jpg ,以后再有人说产妇是自私怕疼才要求上无痛的,大家可以直接用数据甩TA一脸:分娩镇痛对胎儿也好!
做新一代智慧青年,就四这么讲科学!
像我们劫后重生的@游识猷 ,到了真生完孩子要
跟大伙儿报喜讯
的时候,还是那么有哏!直接给大家科普了一种新生儿惊吓反射,用一段实验记录宣告自己生了。
读者朋友们
相当捧场,第一反应要么是:完了,各种实验要开始了;要么是:好棒,可以每天看实验记录了。
而她
科普界的小伙伴们
也是很有意思,顺着她的话头说了下去,把新生儿比作一个程序,呃,非专业人士可能看不太懂——
花擦!这可是地球上的顶配AI啊,延续了夫妻俩的爱情和基因,还能自学自然语言,膜拜就可以了,还改什么代码啊~
可话又说回来,并不是所有产妇都能像@游识猷 这样健康自在地进行产后休养,绝大多数都
必须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坐月子
,不能洗澡一脸油垢也就算了,极端天气时还得承担被热掉一条命的危险——
说“坐月子是老旧思想”,大部分人都会同意,但说它“应当被废除”,就肯定会有生过孩子的人跑票——因为
“月子病”的说法实在是太好用了!
等以后老了没痛没病,就可以说是月子坐得好;要是有一丢丢不舒服,就说是当初月子没坐好。
这其实是「中国式坐月子」的普遍现象:人们意识到出问题了,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就从经验的角度想对策。
这在一定时期内或许是适用的,这些对策也慢慢的成了准则,然而当科学进步时代发展,后人们却根本不知道为什么
但还是要遵循这些准则。
△最后这位是友军!
呃,那什么,所谓落下了病根的腰酸腰疼不一定是肾虚,还有可能是腰肌劳损或者腰椎间盘突出……孩子抱多了,他爹也会得这种「月子病」的。
那么产妇「坐月子」到底合不合理?科普工作者们表示,把这事儿放到很多年前就能理解了。那些
月子里的小禁忌都是有门道的。
不能喝凉水
,因为农业时代没有净水的设备和意识,直接饮用自然水容易被各种微生物感染,必须煮沸;
不能洗澡
,一是因为当时没有淋浴只能用澡盆子,洗澡的时候脏水很容易引发感染;二是燃料宝贵,洗澡的时候没法保持一定温度,贸然洗澡容易受凉。
除了当时的客观因素,「月子」
确实是历代中国女性难得的休息时间
,像是不能碰冷水——不用洗衣服做饭了;不能下床——不用干农活了;不能见风——不用出去操持家事;吃鸡蛋喝红糖——平时哪有这些东西吃。
可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啊,传说中的各种准则有很多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一句话总结,传统的「坐月子」过时了!
是吧,或许「坐月子」在当时的卫生条件下是科学的,但对于一个已经住楼房甚至可以去月子中心的产妇来说,还那么要求你们不觉得扯淡么?
一个新生儿总是能给家里带来许多欢乐,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多更好的营养,遭罪的却又总是孩子妈。@游识猷 就曾记录过一次医院奇遇,
用老医生通俗易懂的语言
跟大家科普产后应该如何科学地补身体——
补身体补到乳腺堵塞,我怀疑这就是
很多产妇身材恢复不好
的一大原因(误)。
这条微博下的热门评论也挺有意思,感觉都能脑补出当时的场景,“老公这汤太腻了,我真不想喝了,不信你喝,看你能补成啥样”——
可最气的是,就算
把老公补到瘦不下来,医生告知了饮食应当清淡
,照样有很多产妇的家人不买单,“不让我孙子/外孙喝点好奶?你懂个屁”——
相信不管有没有生过孩子,大家都能明白这种心情:跟深受「准则」蛊惑的老一辈人交流,真心心累。
有时候她们还会有盟军,在各种场合见缝插针地给你补上理论知识,也就是说那些古老的月子论,
很可能并不会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大而消失。
……有道理,都高温炒过了可不是热的吗?
等等,月嫂这个理论可能是为你着想啊!什么都能吃你妈受不了,什么都不吃你受不了,用姜一炒俩人都将就将就过去了,多好。
@双舟子日:我也来一个神转折,宝宝几个月抱下楼去总被说穿得少不穿袜子,终于某次某位阿姨说:哎呀穿得真少啊不过没有关系就应该这样。我以为遇到了队友正要接话,阿姨接下来说:因为
小孩子阳气重
。
说了这么多生育方面的东西,不妨再补充一点孕期指南。上面那位科学青年的同事
@桔子帮小帮主
就曾在怀孕期间出了 《怀孕需要改变什么》系列科普文。
怀孕需要改变什么?答案是
并不需要做太大的改变
。可能也正是因为怀孕生产的过程又科学又愉悦,这一位已经生了二胎了。
她的《怀孕》系列对吃货应该是最友好的了,因为她会告诉你冰淇淋!一般孕妇碰都不敢碰的东西,其实偶尔是可以吃的——
这么热的天,看着一些本来就负重不轻的孕妇还穿着个防辐射服,心疼之外还是得说一句:那玩意儿穿了也没啥用——
既然家里的猫猫狗狗不用送人,每天还是可以美美地化个妆,吃的方面也无需太过忧虑,那怀孕期间啥是关键?科学青年表示:
产检
。
当然,前面说了,这里提到的科学青年们都不是主攻妇幼领域的,她们在怀孕生子之前就
通过各种正(喜)经(闻)严(乐)肃(见)的科普行走江湖
,也算是有一些名声了。
比如@游识猷 曾用一个有名的实验证明:某些公务员的工作不需要动脑子——
需要注意的是
个例代表不了整体
,但这个案例真的是太有意思的,不信你看他照出来的片子。
左上左下是该病人的大脑,黑色为积水,灰色为脑组织,基本只剩边上一圈了;而右上右下是普通人的大脑↓
研究也证明,对于焦虑不已的小孩子,药物和心理安慰起到的作用其实很小,都是虚的,远不如给他
玩游戏
带来的分心效果。
这个结论……竟让人无言以对。
为了强调“游戏”对孩子的分心效果,还有医生悍跳,直言你
玩游戏的队友可不止普通小学生那么简单
,唉,说多了都是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