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视觉志  ·  七言 | 会遇见吗? ·  2 天前  
阿昆的科研日常  ·  不稳定的工作就不是好工作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杜骏飞:不合时宜的思考(2)(杜课940期)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0-02-27 22:30

正文


不合时宜的思考(2)

杜骏飞



1


鲁迅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场疫情, 武汉的天空上闪耀着群星,它们一一对应着鲁迅笔下的人


你或许说得出他们的名字。



2


今天,钟南山院士说: “新冠肺炎12月31日就已经明确,1月3日已经分离出病毒毒株,1月7日给了联合国,但我们仍然没有发布。 我们CDC(疾控中心)的地位太低了。


他的话里,一定有着些许痛楚。 在美国,应对新发传染病疫情的决策,是由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和疾控中心共同做出的。


在科学没得到应有的尊重之前,我们还将为忧患而生。



3


我曾说过:


无论环境如何变迁,无论技术如何侵入,无论世风如何不古,真正的新闻业仍将是“纯正的知识分子行业”,整个中国仍然对“一切为了人”的新闻人充满期待。 杜课496期 杜课928期


原本,在文化传统里,“ 知识分子 ”(intellectual)的三大来源是教师、作家艺术家、新闻记者。


在这一年凛冽的寒风里,是新闻界,在源源不断地生产知识分子。



4


读到一篇关于央企跨界的新闻:


非常时期,由于重点医疗物资紧缺,一批中央企业从零开始,以战时模式紧急转产扩产。


上海石化,转产熔喷布了,日产六吨。 中煤集团,转产防护服材料,日产一千吨。 国机集团,转产口罩了,日产一百万个……。


当然,它们不计代价,不顾一切。


新闻标题是: 《人民需要什么,就转产什么》,我很喜欢这个题目。


也许, 一切为了人民 ,这才是央企存在的真正含义。



5


李文亮医生去世,好像很久了,但人们似乎从未忘记过他。


他七年前发布的微博“朋友们,从今天起你们也许就联系不到我了,因为我要去拯救地球了”,评论区至今还在更新。 无数人像是打卡一样,早上来问一声“早上好啊,李医生”,晚上说一句“晚安啊,李医生”,轻声慢语,平平易易,只当寻常。


有人跟他聊天气: “今天我们这儿阴天,你一切都好呀? ”有人向他报告疫情: “疫情在慢慢好转哦。


孩子们跟他谈中考,谈爸妈的争吵,谈数学太难了,年轻人跟他谈工作,谈咖啡馆,还告诉他: “鸡鸣寺的樱花开了”。 他的同事嘱咐他说: “老李,早点回来,要早点回来啊……”


“爱丽丝”说: “如果您看到这里,会不会觉得没白来一趟?


是的,他没有白来。 一个人活在别人的记忆,活在人们无尽的泪水里,他就不会真的死去。


昨天我催问关于李大夫的调查结论。 其实,李大夫现在已经不害怕了,也不需要结论了。


其实, 我们也不需要结论了,因为我们的心里,早已经有结论了。


真正需要这个结论的,是做这个结论的人。



6


昨天,敬安镇的镇长罗启培,不幸殉职在战“疫”一线,年仅42岁。


从1月24日以来,罗启培始终坚守在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三十三天没回家了。


这位罗镇长,是那些一生背负巨大工作压力的基层干部的缩影。 如果他不去世,也许不会有外人知道他。 即使他如今以身殉职,头条也不会是他,将来的国家纪念碑上,也未必有他。


但我们可以没有省长,不能没有乡镇长。 我们不能没有这些直接面对人民、服务人民的人。



7


王志纲在《邓公的遗产》里说:邓公的遗产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指引着我们的前进, 只要我们 尊重人性、尊重常识、顺应规律、实事求是 ,不犯颠覆式的错误,中国的崛起是挡都挡不住的。


他说的是,“ 只要 ”。



8


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抛家别子,以身赴险。


一些地区出台了子女入学相关优惠政策,有人评论说: “请停止加分,别拿公平当人情,别慷教育之慨。


此事并无裁判。不过,罗尔斯的正义观可作参考。罗在《正义论》里说,应该设置一道判断意义上的 无知之幕 (the veil of ignorance),尽量屏蔽影响人们缔结契约的各种特殊信息,以确保无人能设计有利于自身特殊情况的原则。这样一来,正义原则就是一种公平契约的结果。


简言之,在这个案例中,只有当评论者不知道自己可能会是救险医生、还是旁观者或其他家长时,他的判断才值得参考。


如果你还是觉得费解,可以参考一句浅近的告诫: 将心比心,才有公心。


我想,如果国家给予的教育资源奖励,是来自增量,而不涉及与其他学生的竞争,评论人或将不再反对。



9


顺便说一下田芳芳。


来自湖南的田芳芳,是第一批请战驰援的护士,她正在武汉支援方舱医院,工作十分忙碌。 有一天,她在纸上写下“希望国家给我分配一个男朋友”,还公布了择偶标准。


看她笑嘻嘻的,此举也许不算一本正经。 而国家,也并不欠她一个男朋友。


想起1951年4月,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饱含着泪水和深情,写下了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震撼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田。 女青年表白志愿军的书信,也像雪片一样飞向保家卫国的前线。


今天,也会有人为这些白衣天使写报告文学吧?


但或许,2020年,已不复再有1951年的爱情。



10


读《 我不敢看医生的朋友圈 》。 在那些慷慨西去的故事里,有“吾已许国,再难许卿”,还有“妈妈一心想保护的人,要去保护别人了”。


对此,《新闻调查》原制片人张洁老师感伤地写道: 方憾此生未学医,疫来只能刷手机


我留了言给他: 惟愿此心能医国,后世不必长太息。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 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推荐


人物: 李佩先生 | 査先生的魂灵 | 我们孔乙己 | 阿Q永生 | 我们会悼念谁 | 读耀邦 | 拉贝奥义


视频 杜课导言 新闻理想 元旦的晚餐|除夕寄语


文字: 如何答谢日本友人 | 时间沉思录 我们如何去说服人民 ”共情“与”反共情“ 吃瓜群众 | 不亦生活乎 | 博士与女博士 | 阅读的技术


关注 不合时宜的思考 (1) | 问答录(1) | 问答录(2)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