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振原的小屋
用幻灯片创造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龙岩发布  ·  晚安 龙岩 | ... ·  昨天  
龙岩发布  ·  晚安 龙岩 | ... ·  昨天  
视觉志  ·  贴吧,凉了? ·  2 天前  
视觉志  ·  七言|你好,春天。 ·  2 天前  
君哥说房  ·  2025番禺最值得买的房子原来是它 ·  3 天前  
君哥说房  ·  2025番禺最值得买的房子原来是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振原的小屋

索尼相机如何成为大法?

振原的小屋  · 公众号  ·  · 2019-12-14 12:26

正文


一篇关于近 20 年的相机发展“简史”,本是一个作业,写得差不多就先发公众号了。有些用词可能不是特别准确,大家理解一下。

如果你对相机比较感兴趣或者正在考虑要不要买相机以及买什么相机的话,建议看一看。



01 引言


2012 年 1 月,胶片机时代的绝对王者——柯达公司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而彼时数码相机的代表——佳能和尼康正享受着相机从胶片时代跨入到数码时代的大好红利,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连年过亿。

殊不知,在看似良好的数据背后,另一场暗流正在涌动。

2011 年 10 月,配备 800 万像素后置摄像头的 iPhone 4S 发布;2012 年 9 月,iPhone 5 发布并进一步提升了相机的拍摄速度。这一年,iPhone 出货量同比增长 46.9%,达到 1.37 亿部,以 Instagram 为代表的基于智能手机的图片分享社区兴起,智能手机成为最受欢迎的拍照设备,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几乎宣告了低端固定镜头相机的“丧钟”,并不断蚕食整个数码相机的市场。

根据相机和影像产品协会的数据,数码相机出货量从 2010 年的 1.2 亿下降到 2018 年的 1.94 千万,可换镜头相机的出货量也从 2012 年的 2.02 千万下降到 2018 年的 1.08 千万。

图 1  1999-2018 年数码相机出货量


在全球相机业务被智能手机压得喘不过气的情况下,数码相机中的另一个物种却悄然崛起——在整个相机市场快速下滑的大背景下,无反相机出货量从 2012 年到 2018 年起伏不大,并且直追单反相机并有超越后者之势。

索尼作为无反相机中的制造商代表,尽管错过了单反相机的“蛋糕”,但及时把握住了数码相机技术轨道调整期的机会窗口,果断调整其业务和战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无反相机市场占领了近“半壁江山”。

相机市场在 10 多年前完成了数码相机对胶片相机技术轨道的颠覆,目前正面临非同类竞争产品(智能手机)的巨大冲击和数码相机自身技术轨道的变迁,市场格局几度变化,本文试图对目前数码相机技术轨道变迁与 10 多年前相机技术轨道变迁进行分析并简单探讨数码相机市场技术发展前景。


02

相机技术的创新与轨道变迁


胶片相机(Film camera)和数码相机(DSC,Digital Still Camera,简称  Digital Camera)在机身结构组成、操作和工作原理上大体相同, 两者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其图像信息获取的形式和存储的介质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胶片相机使用银盐感光材料附着在胶卷上作为图像信息获取的载体,按下快门后,被摄景物发射或反射的光线通过镜头在底片(胶片)上成像。拍摄后携带影像信息的胶卷在暗房中经过冲洗得到照片。这种通过化学方法记录图像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缺点:

1)在拍摄过程中无法知道拍摄效果的好坏,也不能对拍摄照片进行删除; 2)每拍摄一张照片就要消耗一张胶片,胶片需要额外购买的,导致拍摄的成本较高; 3)冲洗需要在暗房中进行,条件要求高,想要进一步处理图像需要另外扫描。

数码相机的成像元件是光感应式的电荷耦合器件(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光学信号经过镜头在 CCD 或 CMOS 上完成光电转换,图像转换为数字数据输出并在存储设备中完成储存。

基于数码相机成像元件的特性,前面提及的胶片相机的缺点都不复存在,只是初期的成像宽容度逊于胶片相机。

上个世纪 90 年代,CCD 传感器和存储设备的性能不断提升,价格也不断下降,从 1995 年到 2000 年,数码相机像素从 41 万像素快速升级到 400 万。

进入 21 世纪,相机厂商都将技术方向对准了数码,产品上分成专业单反和消费级卡片机两条路线,数码相机迅速完成对胶片相机的技术颠覆。 柯达由于并不具备设计和生产机身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被尼康和佳能超越,胶片也变成了少数人群的爱好。

与此同时,夏普将小尺寸 CMOS 传感器和镜头塞入了手机(2000,J-SH04),这为相机在不久后与手机狭路相逢埋下了伏笔。

数码相机市场兴起进一步促进图像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紧接着,手机厂商将一颗搭载小尺寸图像传感器的内置摄像头做成了手机的标准配置。

2003 年,夏普发布了搭载 100 万像素的摄像头的 J-SH53,2006 年,三星推出 SCH-B600,将摄像头像素提高到 1000 万,这与几年前数码相机像素的快速提升如出一辙。 此时,通过手机获取一张清晰的照片已然不是难事,这也意味着数码相机(主要是消费级卡片机)迎来不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

从 2010 年到 2016 年,固定镜头相机出货量直线下跌,市场缩小超过了九成。2018 年,可换镜头相机出货量第一次超过了固定镜头相机。

在智能手机拍照技术快速发展并颠覆消费级卡片机的同一时期,数码相机中另一条技术轨道出现并直接与定位更专业的单反相机(DSLR,digital single-lens reflex camera)参与市场竞争——无反相机(MILC,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lens camera,全称为无反光镜可换镜头相机)。

2004,商业上第一个数码测距相机 Epson R-D1 发布,2006 年,同样使用数码测距的 Leica M8 发布。它们是第一批没有使用反光镜的可更换镜头相机,但由于没有使用数字显示系统进行实时预览,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无反相机。但在此期间技术上类似于当前的无反光镜相机的机型已经出现,比如 2005 年索尼推出的Cyber-shot DSC-R1。

2008 年,Panasonic 发布了第一个商业化的无反相机——Lumix DMC-G1,并专门为无反相机系统开发了微型 4/3 系统,Olympus 也引入此系统并开发了自己的无反相机型号。

2010 年,三星发布了 NX10 和新的专有镜头卡口(三星NX卡口),索尼发布了 Alpha NEX-3 和 NEX-5 和新的专有镜头卡口(索尼E卡口)。

2011 年 6 月,宾得宣布推出 Pentax Q 无反相机和 Q-mount 镜头系统,同年 9 月,尼康宣布推出由 Nikon 1 J1 和 Nikon1 V1 相机和镜头组成的 Nikon 1 系统。

2012 年,富士和佳能前后发布了各自的第一款无反相机,分别是 Fujifilm X-Pro1 和 Canon EOS M。至此,无反相机领域的主要玩家都已登场,开始了在新技术轨道上的角逐。从 2012 年到 2018 年,单反相机出货量不断下滑,而无反相机出货保持稳健状态,并且不断逼近单反相机。

无反相机与单反相机的关键区别可以从其名称上体现出来。如图 2 所示,相比于单反相机,无反相机的取景系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单反上的光学取景系统变成了电子取景系统。

光学取景器(OVF)所见即为镜头所见,从镜头进入的光线经过反光镜和五棱镜反射后完成取景;电子取景器(EVF)所见即为传感器所见,光线进入机身后直接投射到图像传感器上。

在机身结构上,无反相机取消了单反相机中作为反射部件的反光镜和五棱镜,机械上更加简单。而且由于在镜头卡口和图像传感器之间取消了反光镜,使得法兰距减小,进而使无反相机的机身厚度能做到更小。

图 2 中左右侧分别是全画幅的无反相机(Sony A7M3)和单反相机(Canon EOS 5D Mark III),可以直观看出两者在体积上的差距明显,在机身重量上,前者为 650g,后者 950g,同样差距显著。

乱入图  巴掌大的无反 APS-C 画幅相机

在性能表现上,随着无反相机技术的成熟,单反相机能实现的性能在无反相机上同样可以实现,此外,无反相机可以基于 EVF 直接进行人眼的捕捉和对焦,没有反光板升降减少了机身抖动,可以很容易地做到 100% 视野覆盖率,能够提供额外信息显示等等,这是无反相机与生俱来的优势。

不过由于电子取景器需要直接使用电池作为电源,所以无反相机的续航能力比单反相机要差,相同电池容量下能拍摄的照片数量更少。另外,由于无反相机法兰距更小,所以单反相机的镜头无法直接用于无反相机。

图 2  无反相机与单反相机结构差异

综上,将相机技术的创新与轨道变迁整理得到图 3,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胶片相机轨道代表了胶片时代;单反相机和卡片机代表了前数码时代;目前,相机技术进入后数码时代。 智能手机作为相机的非同类竞争产品由于极佳的便携性、不错的成像品质、简易的界面和操作、即时处理和分享等众多优点被普通消费级用户广泛接受,直接颠覆了比较低端的卡片机;在专业相机路线上,单反相机技术轨道正在向无反相机变迁。

图 3  相机技术轨道与创新


03

索尼主导的无反相机技术与市场格局


2010 年 9 月,索尼在发布 Alpha NEX-3 和 NEX-59 后不久,又宣布计划在其半导体九州公司的熊本技术中心投入 400 亿日元,为“Exmor”和“ExmorR” CMOS 图像传感器扩增产量。

同年年底,索尼再宣布在长崎技术中心投入 1000 亿日元扩产,计划包括从东芝收购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改造设备生产线,并期望通过专利技术实现 CMOS 图像传感器的差异化竞争。索尼的研发投入为其赢得了图像传感器领域的技术和竞争上的优势,并随后获得了市场的青睐。

2011 年,iPhone 4S 开始正式采用索尼的 Exmor R 图像传感器,此后所有 iPhone 及 iOS 设备摄像头都在用索尼的 CMOS 图像传感器。巨大的产能需求推动技术和工艺不断创新,索尼在高端数字成像领域的快速成长。

2012 年,索尼推出的 NEX 系列微单成为最被消费者熟知的无反相机,与此同时,半导体业务(主要是图像传感器)表现优秀,这给索尼带来了不少的信心和底气。 2013 年,索尼全球首次将全画幅的图像传感器塞进了最新的 α7 无反机型,这标志着索尼在相机业务的技术轨道上全面转向无反相机,同时也标志着无反相机与专业单反相机的正式较量拉开序幕。

接下来的几年,索尼陆续发布了三代八款 α7 系列机型(机型与发布时间见表1),性能不断加强,价格上也和同级别单反机型难分上下。

2018 年,索尼凭借其较为完整的无反相机产品线和强劲的产品竞争力占据了无反相机市场 42.5% 的份额(见图 4),成为该细分市场主导者。而纵观整个相机市场,索尼也正扛起无反相机的大旗对单反相机发起了技术猛攻。


表 1  索尼 A7 系列机型与发布时间

图 4  2018 年无反相机市场份额

另一边,尼康和佳能作为前数码时代的赢家和索尼的竞争对手,直到 2018 年才陆续推出了各自的 Z 系列和 EOS R 系列全画幅无反相机。

在此之前长达六年的时间,全画幅无反相机市场一直都是索尼独占。在尼康和佳能跟进全画幅无反机型之后,索尼的市场份额有所下跌,但仍然占据了一大半,见图 5。

其中,2018 年 12 月份出货量最高的 A7M3 机型在全幅无反相机市场占比高达 40.8%,超过了尼康 Z6、Z7 和佳能 EOS R 三者之和。 A7M3 在市场上的强劲表现标志着全画幅无反相机主导设计的逐步形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