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站酷网
关注站酷网公众账号,随时随地了解最新的原创设计作品、设计师招聘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交互设计学堂  ·  Web端设计语言|数据可视化(下) ·  2 天前  
超人的电话亭  ·  提升UI界面质感,改动小效果好的方式分享 ·  2 天前  
优秀网页设计  ·  最新行业动态丨对标 OpenAI ... ·  5 天前  
字体设计  ·  三位童鞋的毕业设计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站酷网

专访建筑设计师王昀:2.363≠蜗居 它是一个有尊严的家

站酷网  · 公众号  · 设计  · 2017-03-28 15:29

正文


人物介绍:

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1995年取得东京大学硕士学位;

2002年成立方体空间工作室(Atelier Fronti);

1993年参加由日本>杂志举办的第24回日新工业建筑设计竞赛,获2等奖;

1994年参加日本>举办的第4回SXL建筑设计竞赛,获1等奖

1999年以论文《从传统聚落的平面构成中读解空间概念的研究》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

2017年发表了《10平米住宅的理想》主题演讲



主要建筑作品:

日本茨城县营住宅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建筑设计

60平米极小城市住宅室内设计

庐师山庄A+B住宅建筑及室内设计

万象新天常营一期工程公园风景区销售样板间室内设计

石景山财政局培训中心建筑及室内设计

百子湾1号住宅区幼儿园/中学校建筑设计



2.363≠蜗居 它是一个有尊严的家



站酷网:您不久前发布了《10平米住宅的理想》主题演讲,结论是人类居住的最小面积是——2.363平米。您简单分享一下这个结论?


王昀:我不久前发布的人类最小的居住面积是2.363平米,这并不是一个结论。作为建筑师,对于居住环境和空间的研究,比较重要的是在不断地探索和测试人最小的一个居住单元是怎样的。无论是什么功能的建筑,它都是从人本主义的设计本质出发,从人的基本空间尺度不断放大而延展开来的。很多人说,2.363平方的空间很不人性化,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而是产生了一种空间假设,如果在2.363平米这样一个小空间里,有卫生间、做饭的小台子、还有一个洗手盆,如果你知道这样的一个空间可以满足人的基本居住需求,你会怎么思考?


那以此类推,其他的空间都以此为基本单元,每增加1或者0.5就可以解决一个人在2.363里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许空间增加1倍到4.726,保留起居空间后卫生间可以独立出来,我们进行过2.363之后就能知晓4.726空间具有的这种可能性。如果在4.726的基础上再增加2.363,这样一个7.089的空间便可以设置一个厨房;以此类推下去你会发现,2.363真正的含义是可以让你从一个这样小的单元不断将你的生活扩大,分化再组合。也让你在拥有10平方米的时候可以将这些功能根据人的尺度区分开来。我认为,经过这样的过程,人自身对空间的理解和使用率就会有所上升,或者说是有更深的认识。

 2.363平米住宅



站酷网:您在极限空间之前发布过‘60平米极小城市’的研究成果,您如何看待城市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关系?


王昀:首先,我们需要思考,城市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它与村落有哪些不一样?村落是农业社会或牧业社会,是人类和自然之间接触,它是由人自身进行的一种建造活动而形成,它不会与自然有太大的对比,它从周边取得材料,比如石头、木头。而城市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呢?剥离古代的城市不谈,近代的城市是因为工业的发展而兴起,所谓的城市一定是很多聚落的人集中到一起生活时的一种状态。一旦产业产生,本地的人无法满足工业的生产需求,那会召集周边乃至更远的人到这里聚集,有的孤身一人背井离乡,有的携带妻子儿女,也有人在此结婚生子产生家庭,逐步的在一个地方定居并聚集的地方城市逐步产生,这是自然之中逐步产生的一种城市;还有一种是大规模的城市化,迁徙,突然在这里有工业,一下子全国各地的人都聚集在某处而形成。某一处因为有了人的大量聚集之后,满足他们基本需求的住宅和房子的需求增加,本来靠自给自足的蔬菜或市集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从而产生了交换,银票等等,城市生活逐步开始。因为人数量的增加,空间变得紧张,相互的制约和影响开始,逐步产生了公园、剧场、超市等等。


我认为,城市也是人的需要,是大规模人群的需要所产生的状态和结果。建筑是城市当中最基本的单元,简言之就是居住。如果没有住宅,大家只是到城市来工作,那城市还叫城市吗?城市需要有人在其中参与并活动才行。


60平米极小城市

   


站酷网:您认为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到居住空间的使用?


王昀:居住解决了人最基本的需求。我认为,人的欲望是无尽的,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更多的物质条件,但客观来说,这并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相互条件的制约达到的一个平衡点,这在居住空间上同样适用。我只拥有10平米房子的时候怎么办?我有20平米呢?当我拥有10平米或1000平米住宅的时候,家具尺寸与需求都会不同。拥有大空间时,我希望自己有一张床,有一个台球室、书房,会客厅、起居室等等。其实,影响到居住空间的是欲望和现实之间的平衡,以及欲望和制约的平衡点,这个制约是多方面的,精神上和经济上都存在。


因此,无论是2.363平方的小空间还是由很多房子组成的城市或聚落,都存在不同的理解。而产生并呈现2.363平方米空间的最大目的是让人能够由此及彼产生一种思考,从尺度上进行思考的一个状态。换句话来讲,究竟多大的空间能够满足人最基本的需求,我认为这是我在探索的事情。这是在探索一种可能性,是一种研究的状态。

 


站酷网:您曾经在日本学习生活过10年之久,您认为日本小空间产生的主客观因素是什么?


王昀:经济和地域要素是最大的原因。当你在城市的位置不同、空间不同,所产生建筑内部的价值也存在着差异。而日本小空间的产生也并不是主观的偏好,而是地少人多所决定的。我个人理解,所有人都喜欢在大房子里居住,但或者说我认为经济可以进行人欲望的平衡。举个例子,如果给我自由的选择权,我希望自己在长安街有一栋房子,两百平米。如果这个空间是免费的,你一定开心。但把让换算成价格,可能就是无人问津的状态。任何空间的被迫选择,都是因为它需要用货币进行兑换。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如何在一个小的空间里解决生活问题,这也是当下对建筑的要求。

   


站酷网:这样的小空间也被迫让室内家具、格局发生了变化。


王昀:换句话来讲,日本的住宅里物件很少,也罕见奢侈的家具,他们的家具会存在具有隐蔽性的储物空间。一般来说,有一个放大部分东西(衣服,被子等)的壁柜,榻榻米在白天就是起居空间,晚上则是休息的地方。几乎都是必须品,因为空间有限也会常常丢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东西,因为他们会占用太多的空间。   

 

 


站酷网:所以日本小空间的深切感受,对您在中国创造极限空间产生了哪些影响?


王昀:应该这样讲,有些感受是对比而得出的。因为在国内生活的家里空间比较自由,相对比较宽敞。但到日本后,曾经住过4.5个榻榻米(约8平方米)的房子,既往的生活习惯和现实的空间冲突很大。是我不想在日本选择大空间的房子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如果我要选择一个地理位置较好,离车站近的住所,每平方米的单价都很高,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从中平衡和选择。


最初我也会磕磕碰碰,或者感觉不舒适,但由于客观性,我需要让自己的身体不断地学习和适应,这一点很重要,空间是可以通过学习来适应的。当然很多的问题在于,有些人小时候住的房子可能比较宽敞,但来到城市工作无论物质的承受力还是城市空间的客观条件,都无法满足你想要大空间的需求,那要如何解决?这样的人如何解决在城市的居住或生活问题?这是我们社会需要考虑的事情。


 


 站酷网:所以,引起您对极限空间关注的契机和背景是什么?


王昀:这应该从建筑学和建筑师的身份理解。我作为建筑师,会时常感觉在做设计的时候很盲目。一般,甲方的要求也很盲目,常听到他们说:我要一个20平米的卧室,我要一个10平米的卧室,甚至还有人说我要60平米的卫浴空间。我认为这样一种不同的人“拍脑袋”得出的几室几厅的做法,其实并没有有效地利用空间,也造成了很多浪费,这包括空间和尺度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常说的建筑面积和空间感并不成正比,比如5平米,1米宽、5米的进深与2.5乘2的5平米并不相同,获得的空间感和能摆的家具也不同。因此,当同样的空间面积需要把空间感和尺度感表达出来的时候,研究还是很必要的。所以,建筑与空间并不是一个平米数的概念,它是一个尺度和比例的概念,这一点也是我希望通过这个研究给大家做的一个展示。

 

 

站酷网:您觉得极限空间的“极限”除了体现在物理空间的尺度上,还有其他方面的的突破吗?


王昀:首先,它满足了人在独立空间里生活的最基本条件,即使有些紧促但不用有求于人,起码有休息和看书的空间,有卫生间和洗澡的地方。有人说卫生间很糟糕,不做空间分离会有味道等等。我认为这些事情可以通过物理条件或先进的技术进行处理。相反,我认为这样一个小空间产生的连带问题,恰恰需要厂家不断地研发,在科技上解决这些问题。现有需求的产生,是促进科技发展的推力。

   

 

站酷网:2.363平米住宅涉及了很多科技层面的新产品,您认为科技在空间设计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王昀:产生需求才能推动科技向前发展。就像只有出现了想去月球的人,才会有人研究去月球的方法。而在一个60平米的卫生间,我们可能并不面临卫生间马桶在功能上的过多选择,而当空间比较小又为了节约用水,会不会产生免冲洗马桶?其实,在某些机场的男卫生间已经出现了免冲水的小便器。这一方面的产生一是空间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水资源的短缺。所以,如果2.363的一个小空间里面需要一些日常的家用配套设施,那水龙头、洗手盆,电磁炉等都会按照小空间里的需求而设计,那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要想实现并被生产商接纳这样不是立即见效的生产需要,也需要接受的时间和过程。



   


站酷网:很多人看完这个项目,很容易联想出它在现实空间中的很多问题和可实施性。


王昀挺好的,这会迫使大家去想这些问题,理解也是意义的一部分。它刺痛你在其中发现问题。就像有些人会觉得2.363像监狱,但这是不客观的。我们不能把住在小房子里的人理解成在“蹲监狱”,这是另外一种歧视。要默认和理解世界上的确有还在这么小房子里生活的人,这是一种客观存在。

 

 

站酷网:如果把2.363平方做为基本单元,您设想过会有哪些衍生的空间吗?还是10平米住宅就会是它的衍生?


王昀:算是吧。本来想设计10平米的空间,但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这个10平米该怎么界定?如果不把空间先做到一个极限,10平米到底是极限还是舒适的空间?当空间没有办法放大并进行处理时,我认为有必要压缩到极限点,然后再反过来进行扩大。需要强调一点,这个房子的层高是按照2.4平米来做,有些朋友建议能不能做两层,下面是办公空间,但因为考虑到人直立的状态所以否决了2层的设想。当然,当我们的房子有五米以上的层高时,做上下两层是可能的,但是如此高的空间是不多见的,而且一般意义上,这样高的空间已经是2层楼的空间格局了。


关于10平米的住宅,它换了一个新的思路,是希望把卫生间单独出来,房间里能够摆放基本的家具和存储衣服的柜子,虽然没有隔墙,但能够展示出基本完整的空间结构和明显的空间功能。这样,10平方的空间就可以解决2.363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你可以支付起2.363平米以上的费用,那便可以去居住10平米,如果10平米不能满足可以扩大到100平米。所以,大家对空间的理解和认知,以及对房子的理解就会由这样一个极限的空间,带来对大空间不同使用层次的理解,我认为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站酷网:10平方?6平方?您将“家”的极限答案定格在2.363平方。您认为2.363平米的极小住宅能否在概念上,承担起一个“家”的功能?


王昀:每个人对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觉得2.363是我的家那就是,与空间大小没有关系。所以有一首歌是:想要有个家,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家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空间意义和精神层面的概念区别。房子再大,如果你不认为它是家也不会去,即使住在那里也不会认为它是家。住宅与家的概念完全不一样,家是与人的情感联系紧密相连的,而住宅更像是“宅”在里面。从前,我们很容易说到住宅这个概念,现在更愿意说是家。如果你和很多人住在一起,我想没有人愿意把彼此房间的墙拆除掉,而更希望自己单独的在一个较为私密的空间。人一旦对空间的划分如此明确和清晰,那说明物质已经较为丰富。想想之前三世同堂的场景。

 




站酷网:这与我们过去常提到的“蚁居”概念不一样。


王昀:当然不同,这是有尊严的生活。什么是蚁居?是用蚂蚁做比喻,形容人生活在一起的一种群居状态。而2.363算是独立的空间,我认为它是一个“有尊严的家”的概念,个人与独立的概念。

 

站酷网:如果说2.363作为基本的单元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实现,您觉得它最可能出现在什么样的群体和地区?


王昀:首先,2.363平方是一个研究性的项目,但它一经成立就会产生意义。比如最近有一个设计房车的人联系我,表达他觉得2.363平方的设计很棒并给了他很多的启发,如果这个空间和房车进行结合可能会得到很好的反馈。我个人的理解是,这个空间的产生并不是大家的必要选择。而是,当你不得不面临两平或三平米的居住空间时你能不能居住的问题,这个思维是需要每个人进行思考的。   

 

 

站酷网:有建筑师曾经提过‘共享空间’的概念和体会,因为住在长安街附近,除了居住的房子,他觉得外面的菜市场和街道都是我家的一部分。


王昀:这实际上是两种想法,一是你希望自己家里的功能是比较齐全的,在家里能解决基本的需求。另一个是所有的东西都由别人来帮你完成,比如图书馆、电影院等,当家里没有足够空间时,社会承担了这部分的功能与责任。比如你想去咖啡厅,这是一个交往空间。当你想去餐厅吃饭,那你有两种选择,去到那或者请厨师到家里,单独支付这部分费用。所以,我认为城市是可以让你花费很少的钱,便可以享受很多人为你服务的场所。

   


站酷网:所以现在很多的空间,从四世同堂变成三口之家变成一个人的住所,这样的城市家庭的构成变化,很多功能开始变成共享空间。您怎么看待这种变化,这是否会对极限空间有某种影响?


王昀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一种可能,就是个人的独立和解放。人和人之间从原有的物理之间的关联,进入到由网络带来的个体之间的彼此关联。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一个家庭的内部,彼此之间通过各自的手机或电脑屏幕与另外的界面的人群在联系和沟通。网络的商业,文化的繁荣,带来了更加自由的个体。这就回归到了人本一,真正的以人为本。网络的发达,让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变得共享,其结果并不会造成彼此旳孤独,而是预示着社会共有性的开始,当这个时代已经到来的时候,你要居住在一个怎样的空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在占有和共享之间,或许也是一个道德选择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时代所带来的分水岭。


专访记者:张翔宇       视觉设计:王凯






原创设计作品一网打尽!

喜欢原创设计作品和资讯吗?

关注站酷网公众号:zcool-com-cn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