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海东
9月9日晚上,朝鲜在平壤万寿台议事堂前举行建国76周年纪念演出,也就是
昨天文章
中提到的那个“大晚会”,可算此次国庆庆祝活动的最高潮。让人略感意外的是,金正恩没有出席这次晚会,而是由国务委员会第一副委员长、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崔龙海领衔(
下图
)。
前排图左起:金亨植、全贤哲、崔龙海、朴泰成、金哲三、金秀吉
各种公开
庆祝活动统统不出席,那么,慈父去哪儿了?
9月9日国庆当天,金正恩在劳动党中央本部大楼发表了讲话,参加者是高层小范围,包括大老级别(
党中央部长、内阁副总理以上
)的党政领导干部,各道党委责任书记,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和内阁、群众团体、各省、中央一级机关以及军工部门负责干部,还有国防省指挥员、各军种司令和武力机关领导干部。这次讲话的发表地点在本部大楼的某大厅,是金正恩平时看小范围演出的地方;从场面规模上看,参加者大约200人左右,可谓精英荟萃。
朝媒单独发布了元帅进场后与崔龙海握手的照片。“四常”都在,从礼节角度看,元帅大致不会越过其他人单独找崔龙海。但朝媒发布照片从来不是无意义的,强调元帅与崔龙海握手,不知是否与崔龙海代劳了本次国庆全程活动有关
金正恩
这次讲话题为《为实现伟大的我们国家繁荣发展加倍努力奋斗》,被朝媒正式定义为“关于国家工作方向的重要讲话”、“纲领性纪念讲话”。从讲话发表的时间和内容看,应是惯例性在9月发表的施政演说,但由于今年1·15在最高人民会议全会上已经发表过一次施政演说,且因为第14届最高人民会议任期延长、第15届最高人民会议遥遥无期、最高人民会议全会至今半年多不开等因素,所以,采用了这种“国家工作方向”的小范围讲话形式。好在参会的人都是管事儿的,他们现场聆听已经足够,其他官员人等和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全文印刷下发以及朝媒学习、领会、贯彻该重要讲话精神。
像以往的施政演说一样,金正恩此次讲话涉及了朝鲜国家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朝媒目前披露出来的信息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国防等各个领域,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目前朝媒报道的重点、给予篇幅最多的,是“
地方发展20×10政策
”(
以下简称“20×10”
)。由此可见,在金正恩心中,这件“以民为天”的10年工程有多么重要,正如金正恩自己所说,“要把地方发展政策看作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党和政府最优先抓好落实的革命任务”。
对于朝鲜这个五年计划外的庞大追加工程,我始终对它的完成有些怀疑,因为这不仅仅是朝鲜内部的事情,也涉及外部因素,比如制裁限制某些设备的引进等等。金正恩在此次讲话中回答了这种怀疑,因为朝鲜内部也有人对这项“用70多年、将近80年时间也做不成的工作”持怀疑态度和立场——“地方发展政策有没有执行担保?能做到吗?”
金正恩明确回答:“
能做到。在不久的十年里,我们会拿出现实性变革来回答今天的时代之问。
”尽管元帅的回答并不能完全打消我的疑虑,但是,这种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回答不仅充分展现了元帅的决心,也充分显示了元帅的底气。须知,“20×10”这个庞大工程是“党财政”投资的,元帅的这种底气显示了“党财政”掌握的资金规模有多大;以及为完成这个庞大工程怹可能采取的手段。制裁限制算什么?迈巴赫都进来了,那些地方工厂、地方医院所需要的设备引进又算个啥?大致是这个意思。
金正恩为什么要搞地方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平壤与地方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而且这种不平衡是一个朝鲜建国至今近80年没完成的任务。抛开体制不谈,说到朝鲜现状,有人总是说
住房、医疗、教育“三大免费”
,说这也好那也好;而另一些人则总是说“吃不上喝不上”,说这也不行那也差。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朝鲜是一个整体,体现朝鲜式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那部分,在且基本仅在平壤,而出了平壤,其余地方实在看不出优越性在哪儿。须知,“20×10”首先解决的是地方群众的生活日用品缺乏问题,最近追加的三个项目(
医院、科技普及中心、粮食管理所;其中科技普及中心在此次讲话中再次扩展为包括影院、商业网点及其他服务设施在内的多功能化复合型文化中心
),解决的是地方群众缺医少药、教育不足、吃饭难保的问题;这与平壤之间有天壤之别,这才是朝鲜的全貌。所以,金正恩才会说“无条件完美落实新时代地方发展政策是今天我们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并要顽强推进的先决任务”,因为平壤人民只有300多万,而地方群众有2000多万。
有趣的是,认为朝鲜不错的,不光是外界的有些人,朝鲜内部也有人这么看,这大致是有平壤户口的那些人。针对这种看法,金正恩极其罕见地明确指出——
不要拿几条首都新大街和首都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衡量朝鲜式社会主义的制度特点和优越性,更不要因在史无前例的严峻艰苦的环境下做出这么点也算是很大成就而心满意足。这种态度和观点有害于革命发展。
要盖成高层、超高层楼,就应该有坚固的地基,这是建筑工程学以及结构力学原理。同样,要社会主义制度在任何环境下稳固存立,就应该有民心对其优越性的坚实基础,全体人民应通过实际生活对此产生积极共鸣,必须有全民想要与社会主义共命运并世世代代捍卫社会主义的信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