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间投资
阿基米德说:“如果给我一个够长的杠杆和一个合适的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在投资上,这根杠杆就是时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藏发布  ·  02月22日《西藏新闻联播》:探寻手工艺品中 ... ·  5 小时前  
TGB湖南人  ·  DeepSeek带来的AI平权全面落地 ·  7 小时前  
网信西藏  ·  事关拉萨住房公积金! ·  昨天  
西藏发布  ·  今晚西藏油价下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间投资

中国消费品行业的特色和症结

时间投资  · 公众号  ·  · 2018-08-25 13:34

正文


这篇通过商业的几条底层算法,说说为什么很多中国制造在美国卖的更便宜,为何人均GDP近万美元还那么多假冒伪劣,以及实体连锁、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的前景。





中国消费品行业的特色和症结

文丨学经济家



1 )决定消费品价格的真的不是制造



我以前经常举iPhone配套耳机EarPods的例子。


EarPods富士康给苹果的交货价是 1.6 美元,苹果卖 226 元,这没什么,其他苹果原装配件也卖的很贵。问题是:为什么苹果不选用好一点的耳机?比如找 Foster 或者捷音特,订购 5 美元左右的高端货?

苹果的算法是: 1.6 美元成本的耳机,已经满足了 95% 的客户需求;采购成本 5 美元的耳机,只能再多满足 2% 的挑剔客户。但为了满足这 2 个挑剔客户,全部标配 5 美元耳机的话,那意味着苹果为了每 2 个挑剔的客户, 多支付 95 X3.4 美元 =323 美元。

如果你是苹果的 CEO ,你会这么做吗?你的董事会或者股东会高兴吗?

多数手机厂商的算法都差不多(早年 HTC 曾参股并标配过捷音特),自然,那 5% 对音质非常挑剔的金耳朵用户,就形成了另一个小众市场需求。魔声、雅马哈、 BOSE JBL 等就想办法要进来。

假如你是魔声耳机的总经理,首先得让那 5% 的人知道,评估了一下电视杂志等传播渠道,发现早被宝马奥迪、招行平安、雀巢宝洁、格力华为等等买完了,得同样砸钱才行。可是,同样的广告费带来的成交量大不一样,假如华为广告费摊到每个手机上是 100 元,那高端耳机就需要每个 200 元甚至更高。


所以早年的耳机品牌,确实是把两三美元交付的,定在 200 元(比苹果音质好一点还便宜),七八美元交付的,定在约 600 元, 10 多美元交付的,定在 1000 多元了。因为 营销策划、明星代言、传播渠道、销售渠道,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通道都不是免费的,花很多钱却只有很少几个人买,那就只能把零售价定的非常高。

这和商家黑不黑没什么关系,而是商业原本就是如此,换你来也多半只能如此,除非能发现并验证新需求、新渠道或者新模式。

再复杂一点的,比如眼镜、服饰和家具,同样一方面要做传播,唤起客户的信任和兴趣;另一方面也要租赁门店,承担店租、装修和库存折旧、电费、人工,结果每天成交单数很少。而比耳机还糟的是,他们的品类款式规格要多得多,根据“二八原则”,也就少数几款热卖赚钱,而其他款式的研发费用、库存,大多打了水漂。

这些费用都要通过那些成交的毛利收回来。导致同类产品中定价越高的,制造以外的费用的占比就越高。给一线衬衣代工厂批量下单的话,价格大概在 25-120 元之间,过百元的就已经是极品,零售可以到几千元的那种。钛合金眼镜架几百元一公斤,而非一个;环保材料的家具大概可以按吨或者平米报价。

至于保健品、化妆品等,成本更不透明,用户还自带“安慰剂效应”,相信越贵的保健品越能健康长寿、越是大明星同款的口红用起来感觉自己越美,那么传播说服和分销渠道的费用占比就会更高。按某位投资人朋友的估算,如果新团队想打造新品牌,最好把零售价定在扣除包装后原料成本的 30 倍以上, 20 倍他是不肯看的。

还有一类是奢侈品,用户更看重的是阶层门槛儿,有时不实用反而更好,比如需要天天熨的亚麻衬衣,或者热衷于公益慈善、送孩子去名校读艺术和哲学。品牌运营商必须花费重金请一线明星、在黄金地址开设昂贵门店,富豪们才肯买账。至于成本,根据时代集团控股 HK01023 招股书的披露,各种上万块的包包的代工价只有两三百元。然而急需显示已实现阶层跃迁的国内消费者并不在意,照样买下了全球接近一半的奢侈品;想伪装已经实现阶层跃迁的那些人,则对仿品态度暧昧。

以上是为了简要说明,无论哪个层级的消费品,大都可以看作是制造厂商、传播渠道、销售渠道这三方算盘制约之下的动态演化进程。而理解中国特色和未来走向的话,那照例又有必要把美国消费品行业的结构做个大概对照。

2 )正常消费品市场的层级结构



欧洲北美等经济体的正常的消费品层级,可以分为高端品牌、大众品牌和零售商贴牌三档,其中很多商品的零售价格比国内还低,引发了很多困惑,其实也好理解。

大众品牌中,重复消费的可乐、牙膏等商品,大件包装价格和国内差不多,而类似耐克鞋、自动马桶圈、笔记本等低频次消费的,往往比国内还便宜。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高而导致的渠道的效率更高。比如自动马桶圈在日本是普及品,专柜每月卖 20 个的话那加价 300 就行;而在中国买的起的人太少,打广告再设专柜,结果每月只卖掉 2 个,那每个就得加 2000 元才行,否则只能撤柜了。耐克鞋卖的比国内便宜,原因也类似,美国消费者中买的起耐克的比例高出太多。

中低收入群体呢,需要价格极其便宜和品质仍旧可靠的商品。这时 COSTCO 或者 ALDI 出现了,几千上万元一吨的洗化用品、纸品、塑料制品、加工食品等,委托工厂分装、质检、运输后,摆上货架,加一点钱就卖了。省掉了厂家的广告费,超市上架的消费者就敢买;也基本不需要交地租,店铺大多是自己买的土地;再控制一下品类数量提升周转速度,确实可以做到很低毛利出货仍有钱赚。

至于那些价格不高、又非每日消耗的品类,通常是由零售巨头们顺带提供廉价的信任背书。如前所述,广告渠道是很贵的,每年喝几百罐的可乐其实就掏了两三百元广告费,买一部手机或者电视也掏了两三百,每六七年买一辆家用车则掏了两三千。但雨伞、水龙头、扳手、厨具等许多品类,想跟可乐、手机、汽车抢广告时段,就接近于找死。还好沃尔玛、家得宝、迪卡侬、宜家等连锁巨头们,重视品质和声誉,退货条件也宽松,消费者基于对他们的信任就可以买了,供应商无需声嘶力竭。

高端品牌、奢侈品,还有肉蛋奶蔬菜水果等品类,这篇就略过吧。

3 )一些中国特色和背后的原因



论及中国消费品行业的话,短板早就不在于制造业的技术、管理和资本了,算的上相对充足和过剩,还出口到全球发达国家。短板其实在需求一端,多数居民的收入太低,还有实体销售渠道背负了沉重的压力。

先说居民可支配收入。看似 14 亿居民人均 GDP 接近 1 万美元,但其实可支配收入在 1 万美元以上的居民可能不足 1 亿,还有 6 亿多人可支配收入在 3000 美元以下。扣除基本食品支出,以及刚性上涨的医疗教育买房养老的预算,能分给消费品支出的余量就更少,生存压力之下,不得不青睐那些撇掉了广告费用、渠道费用、增值税社保的各种三无产品。

国内的实体零售连锁业呢,受制于特色土地管制的约束,很难方便的自购便宜土地建店,房租压得自身发展和扩张都极其困难,“无恒产者无恒心”,被迫走上不断提升每平米毛利的赛道,几乎没法像 COSTCO 或者 ALDI 那样安心做低价优质商品体系,因为会被房东一脚踢开的。(更多参考 #行业04# 中国特色与线上线下零售业的历史进程 ,“零售连锁业投胎在欧美是地主的命,投胎在东亚是搬砖的命”)。

零售连锁卖场疲于奔命的话,也会把压力和风险传递给厂商。假如小老板资本 2 千万,沃尔玛或者富士康每年买 2 亿货值,即使纯利只有 2% ,那 400 万纯利也很舒服,只需专心提升技术和管理。而做国内市场需要的决策和团队就复杂的多,风险也高的多,稍微有一点点使坏,小老板就受不了,需要把毛利加上十来个点才能撑住。加上增值税、消费税、过路费、燃油税、店铺租金的中美差额,那很多国产商品就应该漂洋过海后在美国卖的更便宜,对此大惊小怪或者义愤填膺的反倒外宾了。

除了税制和土地制度影响外, A 股资本市场的落后其实也有不小的影响,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在成熟市场中,同一品类通常只有三五个的竞品长期竞争,弱势的很容易被并购。而在国内,一个机会出现往往几十几百家同行冒出来,不论是彩电冰箱,还是木地板乳胶漆,还是团购外卖、共享单车。由于很难像美国那样,一两家领先者短跑上市后,投资者就纷纷放心认购坐等升值和盈利,往往变成几十几百名厂商的马拉松比赛,长期散、乱、差,大量的财富资本反复的毁灭掉。(看过 #行业03#制造业组织进化论:富士康才是工业4.0 的读者还记得我曾解释,日本资本市场效率低是很多产业衰落的重要内因,比如 松下索尼 NEC 日立东芝三洋三菱夏普先锋建伍富士通雅马哈等公司的重叠业务,没法快速并购整合优化。)

这些国内特色,几十年来很少有人提及。官方和媒体反复抱怨的是执法不力,或者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什么的,可是,单靠法律和道德,还是很难应对“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啊,根子还是要靠治穷。

4 )国内未来的可能走向



先说制度部分。万众期待的税负减轻、土地松动等措施,能快速把几亿人拉入现代经济金融循环体系,收入结构正常化以后死结自然解开;而央地分权和房产税如果推行,现在的“市场竞争为附、官场竞争为骨”导致的治理乱象(参考北大光华周黎安教授的系列文章),也会有所缓解。

这些方向早就写入了 18-3 报告,然而农业时代成长的官僚精英们天生推崇制造业、致力于产业升级,即使看到越富国家的制造业占比越低,也坚信那些土地流通和金融赋能等高级玩法,是危险道路、迟早药丸。和战后日本的青年公务员们升至高位时的倔强差不多,再联想到日本农地到 2009 年才允许转租给非农民,那某部委多半会把中下层国民全都挤到罐头里,把富豪精英和资本都撵到美国去,以此完成自然资源保护的重任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