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26日,《小偷家族》上映24天,累计票房9,500万+,成为截至目前引进的日本真人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作品,是是枝裕和导演继《第三度嫌疑人》第二部引进内地的作品,也是近年来首部引进的金棕榈获奖影片。暑期档战场如此激烈,作为一部剧情类型,家庭犯罪题材的电影,《小偷家族》取得接近1个亿的票房,已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小偷家族》的票房结果背后传递出的信息?都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小偷家族》这样的票房结果?《小偷家族》的观众画像与电影之间有哪些关联?
本文将就以上三个问题,分别进行阐述一些思考,首先从导演角度,日本引进片角度、国际电影节获奖影片上映情况角度回顾市场的接受度,而后从营销热点定位《小偷家族》在市场中获得的有利因素,最后通过观众画像,探讨《小偷家族》中的哪些元素,吸引了这样一批电影观众。
梳理是枝裕和执导的大银幕影片,会发现,是枝裕和是一位作品质量十分稳定的导演。
电影类型
方面,以剧情类型电影为主,是枝裕和以纪录片一般的拍摄手法见长,电影多节奏平和缓慢,但是演员的表演都比较自然,聚焦家庭、亲情关系同时关注现实与社会问题。
口碑
方面,IMDb评分一定程度反映国际观众心中对电影喜爱程度的判断,影片评分稳定在6.7-8.1分区间,且以7分段为主;豆瓣评分一定程度反映国内观众对其电影喜爱程度,评分稳定在7.4-9.1分区间,以8分段为主。由此可见,是枝裕和在其观众范围内的口碑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国内的观众对其的评价甚至高于国际观众,或许与地理位置相近,文化、社会问题等有更多相似性有关。因为口碑是贡献票房与自来水宣传的动力之一,所以是枝裕和也是一种自带流量的导演。
然而是枝裕和的作品不是第一次在大银幕与中国观众见面,上一部引进国内的影片是2018年3月30日上映的《第三度嫌疑人》,这一部影片是是枝裕和导演首次涉足悬疑题材,但是票房成绩却并不理想,仅收获453万票房,基本可以用惨淡来形容。这又是为什么呢?口碑上来看,国际观众与国内观众似乎都不太喜欢这一部影片,评分垫底的《第三度嫌疑人》,评论中“看不懂”被多次提及,另外,影片的宣传力度相比于《小偷家族》,显得十分有限,由《第三度嫌疑人》到《小偷家族》的市场反馈来看,偏小众题材的影片,在目前的国内市场,口碑以及影响力加持(如获奖)显得十分重要。最后一切的基础,还是影片自身质量过关,经得起观众与评委的品鉴。
近三年,引进并在国内上映的日本影片(除合拍片),16年11部,17年9部,18年截至目前已上映及定档影片在10部左右。表格中标记(淡紫)部分是真人电影的上映情况,由数量比例可以发现,引进的日本动画电影占比在逐年降低,真人电影引进比例逐年增加,不同类型的日本电影在国内大银幕上日渐丰富起来。引进的日本真人电影电影类型方面,家庭、剧情、喜剧类型是主阵地,也都是在日本本土票房表现不错的影片。
但是在
口碑
方面,近三年引进的日本电影口碑高低起伏,《小偷家族》成为这一阶段日本真人电影在国内口碑最好的一部作品,超越原创动画《你的名字。》8.4分高分,真人电影拿下了目前国内最高口碑的小高地(仅豆瓣)。IMDb评分则整体低于豆瓣评分,参与评分人数、区位、文化及社会因素还是与之息息相关。
在
票房表现
方面,以往经典动画IP“哆啦A梦”、“航海王”、“火影忍者”的电影版表现较好,原创动画电影《你的名字。》是截至目前国内票房最高的日本电影。而日本真人电影票房一直表现相对平淡,上一部票房较高的《银魂》也是动漫真人版影片,因此《小偷家族》对于日本真人电影打入中国市场而言具有突破意义。
每一年四大国际电影节都会有一批获奖影片,但引进到国内并上映的电影作品并不是很多,在视频平台上能看到的获奖影片会更多一些。在引进上映的影片之中,奥斯卡提名及获奖影片为最多,像《小偷家族》是近年来首部引进的金棕榈获奖影片,数量之少可想而知。
奥斯卡较其他电影节获奖电影具有更多商业性,剧情类型的电影在国内普遍属于小众。引进方引进影片时自然会率先考虑市场接受度和能不能有一个理想的票房。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之前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同类型影片在奖项加持下,会获得更高的曝光度(常规宣发,会增加新闻和直播的曝光),以及更高的期待值。商业片属性的影片的票房有机会更上一层,文艺属性强的影片则多为口碑不俗,票房更上一层但仍不及国际市场,这是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特点。
目前获奖影片引进少、上映情况不甚理想,一则与影片类型有关系,国内艺术院线还处于发展扩充阶段,观众对这类影片观影习惯也还在养成;二则与时间滞后有关,国内观众可能已经看过影片;三则与宣传力度有限相关。近年来,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影片的曝光效果有所提升,随着观众观影习惯养成,具有国际奖项加持的电影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1)上影节“饥饿营销”引发群体关注
日本首映一周后,电影《小偷家族》亮相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单元,开售后,该片几千张票半分钟内全部售罄。影迷只感到一票难求,“《小偷家族》一张票换上海内环一套二手房,地铁沿线”这样的段子漫天飞舞。没有听过《小偷家族》,没有听过是枝裕和,也没有去上海电影节赶热闹的观众也深深地感受到这种遗憾的心情。在影片8月3日上映之后,这种遗憾的心情,便转化为期待和好奇,成为走向影院的动力。
2)大咖背书获得市场认可
7月31日,《小偷家族》在京举办首映礼,发布会上,Lily Franky和小女孩佐佐木美结一同出席,药神团队王传君与“黄毛”章宇也与佐佐木美结分别击掌,国内影人观影后的感受以及与主创可爱的互动使得参与首映礼及后续点映的业内人士纷纷助力口碑的传播。毕竟朋友圈,特别是业内人士的朋友圈,有时候比评分还管用。
3)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
《小偷家族》海报设计,自内而外散发一种温暖气息,由于海报设计很好看,在微博与微信朋友圈中观众的互动为之提升了曝光度。
以歌声悠扬、清澈闻名的歌手李健为《小偷家族》献唱主题曲《故乡》,主题曲与电影气质相得益彰,令人感动。
4)温情家庭题材引起观众共鸣
现实题材、人文关怀不等于文艺,温情背后的家庭与社会问题并不是小众的。个人是这个社会最小的单位,以生活的细节照进现实,镜头是朴实而有力的。《小偷家族》的现实、家庭与亲情题材,是中国电影以及国内大银幕电影中都十分稀缺的题材,《我不是药神》为现实题材电影在暑期档打开了势头,同期上映电影《西虹市首富》,《风语咒》、《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神秘世界历险记4》、《的士速递5》 等等,喜剧、动画、奇幻、悬疑、动作等等,独缺乏《小偷家族》这样题材的电影,因此,上映期间的题材分布,也为《小偷家族》的特别留足了空间。
五、一二线城市为主要票仓
8090后是主要观看群体
1、票仓与城市
根据艺恩数据统计,《小偷家族》的主要票仓为一二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占比39.5%,票房贡献3700万+;二线城市占比37.6%,票房贡献3500万+。参照城市票房TOP5数据,TOP5均为一线城市。其中票房成绩最突出的上海、北京已经占据2700万+的票房成绩。
平静、克制、温情又反应社会现实的《小偷家族》,尽管口碑极佳,但仍然是一部偏小众的影片,北京上海受电影节及首映礼、业内人士口碑传播等影响,票房有所带动,但是认知度和好感度没有更多的下沉。题材虽有共鸣,但是如果缺乏认知度,还是不能够转化为票房。
2、受众年龄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