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长江战略与国际化战略,上港集团还有一张王牌——东北亚战略。东北亚战略的核心,正是以洋山为中心,通过提高东北亚集装箱中转市场的占有率,实现上港集团跨越式发展,进而确立上海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3月底国务院推出的方案提出,上海自贸区要在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由贸易港区。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方案框架,今年底前上海将形成自由港的建设方案。这对处于龙头地位的上海港来说,又是一次展翅高飞的契机。
全国“两会”期间,上港集团董事长陈戌源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对上海港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可以进一步增强枢纽港的地位,也可以更好地服务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提高上海港在全球航运市场的话语权。
毫无疑问,上海自由港建设将会促进洋山吞吐量进一步增长。不过,这其中的潜力有多大?周峤给了记者一组数据:新加坡港90%吞吐量来自于国际货物中转,10%来自本地货源。上海港则正好相反,本地货源占到90%以上,国际中转货物占比不到10%。
“带动规模有多大,要看我们对周边市场的穿透力有多深。”周峤认为,其中一大关键是看自贸区政策如何突破。“从政策上来讲,上海相较于新加坡、釜山等地,主要是在外汇流通、对航运企业或者港口企业税收政策方面的支持,以及‘一关三检’口岸环境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
另一大关键因素是洋山本身的运力提升。“洋山港区的集装箱吞吐量基本占到上海港吞吐量的半壁江山。从运力上看,现在已处于完全饱和状态。” 周峤说。此外,东海大桥的运力也基本进入瓶颈状态。
为了缓解上海周边的交通压力,上港集团目前力推港区之间的“穿巴”业务,即通过水上穿梭巴士在外高桥、太仓等地与洋山之间进行水水中转。
“我们鼓励原来通过陆路进入外高桥和洋山的江苏方向货物,通过太仓港转乘‘穿巴’。2016年在太仓正和码头中转的货物已达到100万标准箱。” 周峤说。
提升运力的另一大工程则是洋山四期工程。周峤透露,这一工程预计今年底明年初进入试运行。根据周峤描述,洋山港的中长期规划中,还有洋山二桥,而这和大洋山港开发是联系在一起的,“上港集团对洋山整个地区的开发预留了余量”。
放眼全球港口,总是在竞合中实现着平衡。上港集团正是如此地追求着,无论对内对外,它都在平衡中积聚力量,随时准备再一次腾飞。
(葛荣根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