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学术放映&
胡波导演短片集放映
宇宙放映厅 vol.01
“大裂”两字或者是无意识的流露,却也收束出胡迁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内在风景,他的小说中每一抹淡到几近透明的草灰蛇线都有繁复意象,语言平静,一丝滥情自溺的赘肉都没有,落在地上,望似滚珠,若去拈起,才发现是水银,凝重荒暴能让人从头裂开到脚,剥掉了一身的皮。
“有人用缺席影响世界”,胡波就是其中之一。
围绕着胡波的风波与讨论近期又再次回到大众的视野之中。这一次,让我们抛开那些风波,从影像本身去理解他。胡波留给世界的作品太少了,在仅有的一部长片首作之前,只有几部短片留世。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样有限而珍贵的素材里,去探寻胡波作为创作者的纯粹的内心世界。
在长片《大象席地而坐》之外,此次放映的三部短片《到科尔多瓦》、《偷喝牛奶的人》、《井里的人》创作于2012年到2017年之间,跨越了胡波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的学生时代到其去世前三个月。与长片一起观看这三部短片的感受是奇妙的,你会发现,长片里的许多母题在短片中可以找到呼应;此外,短片有着比长片更为丰富的影像形式,也有更为激烈、更为粗放但更为灵气的表达;你还会发现,他不但极为擅长构建情绪与氛围,还有某种创造悬疑、编织细节甚至进行某种类型化电影创作的天赋。在他短暂但闪耀的创作历程中,
有一种气质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和
某种真正可以称为天才的东西。
我们试图通过这次回顾放映,给予观众一个全面进入胡波作品的机会,回望其创作生涯,寻找其中的线索,更透彻地了解这位作者型导演对真实世界的观察和认知。
我们为本次胡波作品回顾放映起名为
“愁容骑士之歌”
(此处感谢@胤祥 老师提供灵感),希望传递我们对胡波作品的某种私人化的理解。“愁容骑士”是堂吉诃德的别名,除了表层的愁容之外,内核里是一种荒诞的理想主义的象征。胡波好像在用电影之光作剑,挥向那个永恒的黑暗,就像那辆大巴车的车灯一样。而“骑士之歌”,是在短片《到科尔多瓦》中反复出现的那首洛尔迦的诗,其中有一种永远抵达不了的意味。两层意思叠加起来,构成了我们在完整看完胡波作品之后,心中留下的回味悠长的感受。
设计师@牛杂 在主视觉海报里不但为“愁容骑士之歌”一笔一划重新设计了字体,还嵌入了本次展映的四部作品里的不同意象,感谢设计师的用心创作。此外,我们也邀请了两位艺术家@我是长长 和@饼饼子 共同创作更多艺术画作,敬请期待。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走进胡波丰富而魔幻的影像世界。
——艾栗子
愁容骑士之歌——胡波导演作品回顾
宇宙放映厅vol.01
导演介绍
胡波
(1988——2017)笔名胡迁。导演,作家。出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台湾第六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得主。《大象席地而坐》为其执导的首部电影长片,改编自其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入围多个国际影展,并获第55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大奖。
影片信息
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
类型:剧情片
时长:234min(导演剪辑版)
版本:2K DCP授权
剧情简析
电影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中开始。镜头运动缓慢而凝滞,带领观众从一片虚无之地移往另一片虚无之地。与此同时,四个人依次从睡梦中起身,坐着,就这样电影中的一天开始了。这部电影讲了四个在日常生活中陷入绝望的人——胡波曾这样介绍《大象席地而坐》。
事实上,只有当观众跟随四个人结束这一天的生活,回望电影的开场镜头时,被隐藏的意义才昭示出来:大象席地而坐,从来不是远方的奇观,而是身陷囹圄的人自身的隐喻。电影中的四位主角,无疑是最具现代性的人物样本,也是胡波小说人物的电影版的延伸:和母亲关系紧张的单亲少女,和学校发生对抗的青春期少年,游离在社会边缘的问题青年,被家庭驱逐的孤寡老人……
电影截取的一天,始于人物深陷泥沼的生活常态,突然坠入某种生活绝境,据此引发的对痛苦深刻的私人体验(而非弥散的虚无主义)使他们开启了对自我以及对他们所置身的世界的反思和质疑。当他人为了维护自我利益而向他们发出非难时,他们却因为某种爱而丧失了反击能力,从而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无言地经受着生活的磨难——他们尚未被这个自私、功利的社会所异化,他们因沉默的爱而倍显高贵。
这也是胡波定义的爱——爱是沉默的行径与牺牲。然而,尤其悲哀的是,正是此种爱使他们沦为被世界驱逐的一群人。因此,他们在大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他们决意去满洲里看一看“大象为什么坐在那儿”,实际上,这旅程并非为了寻找虚幻的出路,而是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这是一趟注定虚无的启程,甚至在旅程开始之前,他们已经得到了答案。
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2018)
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论坛及新电影论坛最佳影片
最佳处女作奖 特别提及
第55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2018)
最佳剧情长片
最佳改编剧本
观众票选最佳电影
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2020)
最佳亚洲电影
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2018)
观众票选大奖
第66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2018)
开放电影大奖(提名)
短片集介绍
到科尔多瓦(2012)
《到科尔多瓦》完成于2011年秋季(大二上学期),是胡波的第一部剧情短片,也是一部纯粹的个人创作。影片筹备期不到两周,拍摄时间仅有2-3天,由非职业演员演出,制作成本在五千元以内。片名取自西班牙诗人加西亚·洛尔卡的《骑士之歌》,《大象席地而坐》中“远方”的意象在这里已经出现。《到科尔多瓦》也是胡波大学时代作品中最满意的一部。
《偷喝牛奶的人》创作于2012年冬,是导演系的课程作业,3天拍摄完成,制作成本很低。对剧本中的影像世界,胡波有着非常完整的想象,能够通过创造性地处理,完成对现实空间的影像化转换。片中男主人公的处境似乎与《大象席地而坐》中的韦布有所呼应。本片部分受到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启发,胡波本人也在片中客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