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朗自学
自学就是孩子内在生命的自我生长;越小自学能力越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超级数学建模  ·  不到4折!KAYANO ... ·  11 小时前  
超级数学建模  ·  埃里森放话“48小时AI定制癌症疫苗”:是颠 ... ·  昨天  
超级数学建模  ·  男人的内裤,怎么这样了? ·  昨天  
超级数学建模  ·  限时领 | 国家地理Look ... ·  5 天前  
巴比特资讯  ·  第一批DeepSeek开发者,已经开始逃离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朗自学

太能花钱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内心缺爱

小朗自学  · 公众号  ·  · 2024-05-27 12:00

正文

作者: 多丝剑
原创:家庭治疗研究院(微信号:strken)


01

前不久,山东某学校一初中学生因购买高价运动鞋与家长发生矛盾的事情,受到了热议。

为了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攀比,及因此造成的亲子矛盾,老师建议同学们穿布鞋上学。

(来源:闪电新闻)

有网友在争论运动鞋和布鞋到底哪个舒服,性价比如何时,一条评论呈现了鞋子背后孩子们热衷比较的世界。

“就算全穿校服布鞋,他们也会比袜子、笔、书包、水杯等”。

(来源:小幕杂谈百家号)

鞋子只是个缩影,背后反映的是孩子们的消费观和金钱观,以及价值观。

他们似乎从小就学会了用物质的牌子和价格,来界定或者证明自身的价值。

不只是青春期孩子爱攀比,很多儿童对钱与物还没有价值衡量能力的时候,就开始有了花钱的欲望,不停地要求买买买。

经常有家长说,养个孩子太难了,买东西就没够的时候,经常是这个零食的快递还没刚到,那个玩具购买的任务就已经派上了。

有时会发火,觉得孩子就是个讨债鬼。但有时看着他期待的小眼神,又忍不住继续买单,不想让他有缺失感。

然而,很多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孩子真正贪恋的并不是物品本身,而是通过购物获得的被家长一次次满足的“感觉”。

他们不是缺零食、玩具,而是内心缺爱。他们不是多喜欢那些物品,而是想得到更多的关注。

02
内心缺爱的孩子
会不停地“要”来证明“我值得”
有时孩子跟父母提要求,并不是真的非要什么,而是一种试探。

比如“我早点写完作业,可以给我买个冰激凌吗?”“如果我考100分的话,你陪我去游乐场玩好不好?”等等。

这种一次又一次的提条件,撒娇或者任性,其实就是看父母对自己是否在意。

如果不能在孩子小时候处理这些关于爱的问题, 长大了后他可能会通过疯狂购物,来满足那个心理匮乏的内在小孩。

比如最近很火的一部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中的女主Rebecca,从小生活在个缺爱的家庭,长大后总喜欢用强迫性的重复购物,来填补情感上的匮乏。

(来源:电视剧《不够善良的我们》)

有调查发现,有52%的人承认自己采取过购物疗法,有44%的人每月都通过购物来帮助自己实现自我疗愈。有67%的人主要通过线上购物来满足释放压力或负面情绪的需求。

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童年找到答案,孩子们总喜欢通过购物来试探爱是有原因的。

比如:
(1)把花钱作为衡量是否被爱的标准

小孩子的认知水平比较低,会觉得父母舍得给他花钱就是爱他的,通过不停地买东西来满足爱的需求。

(2)用攀比去换取别人的关注和认可

有些孩子贪恋物品是想在别人面前有面子,为了在比赛场合的社交中“取胜”,就一次次回家跟父母要钱买东西。

(3)父母的“补偿”心理惯坏了孩子

有的家长由于不能及时陪伴孩子,或者因为自己小时候物质匮乏想把没得到过的东西给到孩子等原因,总习惯于用物质来哄孩子开心,结果却惯坏了孩子。

物质可以让孩子得到一时的快乐和解压,却未必能满足他长久对爱的渴求。想要解决孩子太能花钱的问题,得从根上去滋养,让他们的心灵别缺水。

03
当孩子内心圆满
他不会再用花钱来“自证”价值

心理学家Donald Black认为, 强迫性购物,代表了那些身份既不牢固也不可靠的人对自我的寻找。通俗来讲就是,他们需要借助消费,来确定自己是谁。

真正深入孩子内心,让他能感受到爱,给到自己安全感,不再外求,他便不会通过花钱来跟爱的人建立链接了。

1.了解孩子们的动机,引导他说出真实的需求。

遇到孩子总爱买东西的现状,不用着急去批评,或者给孩子贴“拜金”“不懂事”这样的标签,而是真正去温和地沟通,倾听他的真实想法。

判断孩子是真的需要购买某些东西,还是仅仅喜欢花钱的“爽感”,鼓励他勇敢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欲望。

2.建立合理的金钱观,让孩子明白钱的用处有限。

曾仕强教授曾在课堂上讲到,老天不在乎你有多少钱,只在乎你有钱是否会用。

必须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告诉孩子钱是不容易赚的,我们不能随便花,要学会做计划。

(来源:悟国学智慧抖音号)

让孩子分清楚,哪些东西不能省钱得买高质量的,哪些是没必要花费的。就事论事教会他一些生活的常识,让他学会选择物品和理财。

还要告诉孩子,金钱买不到所有的东西,比如买不到健康,买不到亲情爱情友情,别想着用金钱解决所有的问题。

3.别用钱来安抚孩子,他需要的是真实的你。

身边有个妈妈讲,她以前一出差孩子就哭着不让她走。后来她试着安慰孩子,回来给他买好吃好玩的。

一开始孩子不乐意,但逐渐习惯了,只要能要到东西便不再阻止她工作。但是妈妈却感觉很失落,因为她发现,孩子只惦记礼物,已经不需要她了。

很多时候,是我们选择了用物品来替代陪伴,亲手把孩子推了出去。这样不仅淡漠了亲子感情,还容易让孩子对物质变得贪得无厌。

直接说出来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和难处,允许孩子哭,发泄和表达他的不舍,争取到他的理解,比给他找个物质“保姆”有用的多。

4.不量化孩子的价值,让他只体会生命本身。

最近大火的《我的阿勒泰》中,马伊琍饰演的张凤侠被网友们称为“梦中情妈”。

既不是因为她给孩子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也不是因为她在育儿上花费了多少心思和力气。

相反,她几乎什么都不管,只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按照现实的节奏,过好自己。

当女儿李文秀怀疑自己的价值,又努力证明自己有用时,张凤侠的那句“啥叫有用,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感动了无数人。

(来源:电视剧《我的阿勒泰》)

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很多时候,我们去醉心于证明自己是有用的,是值得被爱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用别人的反馈去鉴定自己的价值,结果越发容易失望。

身为父母,我们也许不需要非要教孩子具体怎么处理什么事,而是要能接得住他的情绪,激发出他自身的力量。

我爱你,代表着我清楚地看见你。我爱你,无论是否给你花钱。我爱你,不管别人是否爱你。

真正让孩子去体验到,爱,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去争取,它天然就存在。

04
我们曾在小说中,看到过一句:“我想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要很多很多的钱”。

后来逐渐演化成了,我钱和爱都要。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强大,可能需要的不是钱,也不是爱,而是放下对别人的期待。

心中有爱的人是不会向外界索爱的,因为他们能够自得其乐,自行圆满。得到会感恩,失去也不会太痛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