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一直是产业创新集成器,持续吸收和赋能前沿技术和产业。以新一代移动通信(5G-A、6G)、卫星通信和量子通信等为代表的未来信息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实现产业升级。它们不仅将在手机终端实现的卫星直连、量子密钥、北斗短信等功能,直接应用到智能网联汽车,还将推动汽车在全球全域网联覆盖后,带动更多有潜力的新发展,促进汽车行业从制造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同时,这些新应用也将加速信息技术的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应用
。
智能网联汽车,围绕车内网和车外网,支持超高清视频、多模态交互、通信与定位融合等应用。智慧城市方面,在车路云应用基础上,将最新的通信技术应用到城市交通和治理,如利用5G-A完成全息路口验证、构建元宇宙测试场以及构建数字城市孪生。同时,也为下一步车与车之间协同奠定基础,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的整体性。
汽车数据商业化应用。汽车产生行驶数据、娱乐数据和操控数据,通过已有数据的研究和利用,不仅能最小程度影响客户体验,还能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探索数据在工业应用、碳排放追踪、保险、产品优化等领域商业化应用前景。同时,依托区块链技术,推进行业内数据要素流转过程中的安全归属。
更好支撑保障新场景领域应用。随着
“地面+低空”
的立体交通网建设,探索汽车+无人机、飞行汽车等新应用形态,需要构建空地一体的智能网联服务网。
结合国际化发展趋势协同发展。一方面,当前中国车企正在布局海外业务,会面临全球网络环境不均衡的状况,因此需要提供高品质的智能网联汽车服务支撑海外业务发展。另一方面,海外企业与国内供应商企业在已有技术优势领域,进行技术共创,以支撑其海外业务发展。同时,结合后续3GPP等国际组织的新一代通信发展计划,最终实现通感一体和空地一体的智能网联服务网。
推动规模化应用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
信息安全、成本、标准、人才、技术等诸多挑战
信息安全方面。信息安全是网联应用的重要前提,当前除了数据合规的基本要求外,信息安全系统建设仍显不足。随着车路云普及,云端攻击的风险增加,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可能形成对真实世界的影响。随着智舱普及率提高,通过越狱的方式安装软件,也会构成新安全漏洞。
成本高。基础设施侧,未来信息技术依赖卫星建设,美国星链和英国一网已经完成全球低轨卫星网的建设,中国也在积极建设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本身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应用侧,目前装车量少,且技术仍处于不断迭代中,使用成本较高。
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各企业在实现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过程中,都有一套自己的企业通讯协议,不利于行业整体规模化扩大。
人才方面。行业内具备汽车、通信或信息安全各自领域的人才,但能兼顾多领域交叉学科的仍很少,目前主要依赖企业培养。高校侧,需要了解多领域知识的学生培养周期较长,而这些领域的技术更新迭代特别快,给人才培养带来更大挑战。
技术方面。全场景覆盖上,随着城市NOA普及,如何在城市峡谷、上下匝道等复杂环境中仍保持高可靠性的网联和定位,仍是一个难题。基础技术上,行业对车外网底层技术关注较少,如频射天线、底层模组、抗路网、通信编码等。
构建未来信息技术应用所需的支持体系。积极构建数据安全共享和保护机制,完善应用规则。构建信息安全体系,从汽车设计之初,就考虑信息安全的问题,如供应链安全、车端漏洞挖掘、流量异常监测、行为异常监测等。
利用好智能终端的规模化和辐射效应,带动信息技术发展融入全球产业链。结合信息技术具有迭代快的特点,利用手机、汽车等领域,带动完成技术升级,降低信息技术普及成本。
加快基础标准和国际化标准建设。在一定标准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避免探索方向分散最终导致合力为零。在与通信相关的创新方向,推动在3GPP等国际组织形成标准。
新型基础设施超前部署。6G、卫星通信、量子信息都需要依赖卫星技术,参考大模型的发展经验,一旦切换到新技术上,用量和基础设施能力会严重不匹配,进而引发算力支撑、持续更新等问题更加突出。
构建多行业融合发展、开放的合作生态。围绕用户需求,构建硬件和软件的协同生态、运营服务生态、开发者生态、沙箱试点平台等多层次合作生态。结合多行业间的能力和资源形成互补复用,推动形成新商业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