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到的是日前第四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举办期间,与会嘉宾围绕媒体深度融合、视听高质量发展、广电新服务拓展等话题探讨的广电媒体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新模式。
如何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中找启迪、找思路、找答案,以变应变,向新向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兼总经理室总经理彭健明在分享中表示,面对呼啸而来的数智时代,广电媒体要做科技创新的先行者和驾驭者,让科技创新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引擎;广电媒体还要做“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探索者和跟踪者,链接社会各方的资源,构建全媒体服务新生态,以“两个效益”双丰收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今,跨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广电媒体的新服务既是基于广电传统传播业态转型升级的新业务、新业态,又是融入新媒体、应用新技术、扩展新边际的新型文化业态;广电新媒体既是基于传统广电媒体的新型主流媒体,又是超越传统媒体基于互联网架构的新媒体。”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提到,在做强优质内容、融合传播、技术引领、安全保障的过程中,要拓展新服务、建设新媒体。例如,通过深入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广电和文旅融合、广电视听和社会发展融合,深度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精准服务百姓需求;又如,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新技术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新型业态产业布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黄楚新在谈到跨界时也表示,有些媒体之所以融合做得不成功就是因为新瓶装了老酒,仍用大屏思维、传统观念做新媒体,缺少了跨界思维,创新融合的效果也便随之大打折扣。
分享产业创效、创收促“融”的体会时,广西来宾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韦慧兰表示,跨界融合必须跳出媒体做运营,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进行融合,也正因为有了对跨界的认识,来宾市融媒体中心才成功举办了啤酒音乐节、美食节、房博会等,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同时,通过定制化服务,仅2023年经营收入便比同期增长了38%,今年1—9月增长了37.5%。
正如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所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数字化发展潮流奔涌,只有打破路径依赖,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动制度创新,才能不断开辟新时代广电媒体融合新格局。”
深度融合是近年来广电媒体的实践探索。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滕勇看来,近年来,广电新媒体聚焦高品质、多元化的用户需求,用新技术赋能融合传播,融入新媒体元素,创新传播模式,构建了网上网下一体化传播,扩大了优质内容的传播渠道,助推广电视听的深度融合。
比如,湖南卫视《歌手2024》开辟了观众导播大小屏同播的成功范本,节目既有大屏端的全景震撼演唱,又有小屏端用户自主选择导播镜头,掀起全程的互动热潮。又如,国庆期间,北京广播电视台和北京时间APP策划推出的大型融媒体直播“我的北京我的家”,焕新采用了演播室直播+融媒行动+新媒体特色产品的报道方式,在全网触达超6亿人次。
“从融合到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体系,再到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这是媒体融合的逻辑延伸,是一个进化和升级的过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融合发展研究所所长李秋红谈道,实施系统性变革的过程中,不排除一些媒体的实践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没有系统性的变革。正所谓“早融早主动,晚融易被动,不融肯定没有出路”。因此,在思想认知上必须要有危机意识。什么是危机?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面临生存的问题,是关乎整个媒体命运发展的问题。
关于推进一体化的模式,最近有些可喜的变化。比如基于传统媒体打造全媒体平台。上海广播电视台发布打造新型主流全媒体集团的行动方案,推动优质的内容和品牌栏目加快向东方卫视电视主频道汇集。比如,用新媒体吸纳传统媒体。吉林广播电视台以“吉祥新闻”为统一 IP,整合全台和新媒体技术等相关11个部门,并申请撤销公共频道。
与会者在交流中纷纷表示,无论怎样变化,媒体融合的发展离不开内容、平台、技术、产业的协同推进。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任兼北京新媒体集团董事长,北京时间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宗昊则强调了强化3种思维的重要性,即用户思维,用情绪价值打通主流媒体传播的堵点,争当老百姓最强的互联网“嘴替”;体验思维,用内容形态的改革创新与功能服务的升级,争当老百姓最强的互联网助手;流量思维,在广电新媒体和外部平台的互动中,找到发展共识,争当老百姓最强的互联网伙伴。
大会现场,记者了解到,广西来宾市融媒体中心自2023年年初挂牌至今,在一年运转经费4300万元,但财政每年仅拨款480万元的情况下,依然实现了社会创收增长200%,员工收入普遍上涨,粉丝量增长172%。对此,韦慧兰表示,媒体融合其实合的是机构和人员,融的是内容和技术。“媒体融合没有那么深奥,只是把一群优秀的人聚集在一起,用最快的速度做最好的产品,实现最有效的传播,完成最出色的创收和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