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人文历史  ·  辉煌一时的美国铁路,为什么越混越差? ·  3 天前  
鱼羊史记  ·  85岁严嵩被抄家,抄出3万多两黄金,300万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开车、壮阳、喝冷饮 :先秦知名诸侯的日常生活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11-26 11:00

正文


本文非严格的历史事件,而是 根据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和历史文献 ,经过加工想象后,还原了战国早期,一个小国君主在时代洪流中的身不由己。


公元前439年,鄂北之地,曾国都城......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上的《人物御龙图》


姬姓诸侯,曾国国君曾侯乙用过朝食之后,战战兢兢地在朝堂上,接见了楚王章的使节。 曾国是楚国的盟友,世代被楚国保护。 楚王使者上殿之后,先向曾侯乙问安,随后便向他通报了楚国在几年前灭亡了夏王朝后裔杞国之事,还有楚、越在长江上发生冲突的情况;使者还说楚王得到了巧匠公输盘的帮助,正在打造各种攻城器械,楚国王军即将对中原的某个诸侯国大打出手。楚使暗示曾侯乙,作为盟友是不是也要适当配合呢?

楚国漆器上的车马出行图


曾侯乙听罢,只能硬着头皮道贺,并和楚国使节交换了中原的情报:晋国魏氏的宗主魏斯正在招贤纳士,壮大实力,韩赵魏三家已经形同独立的诸侯国,而被架空的晋侯则名存实亡;周王室的领土上也不太平,听说最近又分封出了一个小国——西周国......


听到中原的动态之后,楚国使者也松了口气, 看来短期内楚军对中原的远征没有什么障碍。 临走之前,楚使还不忘傲慢地嘲讽曾国的同宗周王室,表示他们已经是西沉之日,坠地之凤,而楚国才是承接天命的霸主。


楚使告退后,曾侯眉头紧锁,远方的天边愁云惨淡,他意识到也许大战在即了。


“秣马,厉兵,披甲。” 曾侯乙下达了简短有力的命令。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虽然是小国之君,但是曾侯乙的祖先,可是周王室镇守南方的大将。所以曾侯乙从来都不敢荒废战阵之事,曾国也维持着一支规模不大,但十分精悍的战车部队。


考虑到时局紧张,曾侯乙下令集结战车兵进行操练。在命令役夫平整操练场的地形,并且确保飞驰的战车不会被草木挂住之后, 曾侯乙带着亲卫队们乘战车进入了演习地带。


曾侯乙墓皮甲


所有的战车都被漆涂成了庄重的黑红色,战车的车轴上,安装有矛头形的锋刃 ,一旦高速旋转起来,就能如镰刀一样收割敌方步兵。


车轴外的青铜刃


每乘战车上,都有出身贵族的战车兵:站在中间的是一个驭马者,车右是负责近战的甲士,还有车左的射手,他们无不顶盔贯甲,严阵以待。经过髹漆处理的皮甲,覆盖了武士们的头顶、双臂、躯干,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每乘战车都装备了两张弓、四个箭袋、两面盾、两把戈、一件戟 、一件用于打砸的殳 ;战马的身上,也覆盖着大片皮革组成的马甲,远远望去,战车如同竖起了尖刺的豪猪一般不好惹。


青铜戈


青铜殳


至于战马呢,在普通的战车中,战士们驾驭着黄马或黑马,而曾侯自己的战马都是一水的红马。因为周代尚赤,而曾国又是姬姓诸侯国,在当时, 国君的战马要与邦国的服色一致 ,所以自然要遵从这一风俗了。


按照惯例,曾侯乙将所有的战车分为左右两组,两两一对。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确保在纵队行军的时候,两列战车可以互相掩护,如果受到来自道路两侧的袭击,两列战车只需要在侧面迎敌,不至遭受夹击;在战斗中,两列兵车还可以以V字形的雁行阵夹击中间的敌人。

根据曾侯乙墓出土铠甲和马甲复原的曾国战车


演习开始了。两列战车从行军的纵队,展开为作战时的横队, 受宗主国楚国“用兵贵左”的传统影响 ,曾侯乙本人的战车就位于阵型的左边,战车上配备着战鼓和君主的旗帜,高高的旌旄插在车厢上的空筒中,在演武场上十分耀眼,这是全军的耳目,所有人都要受其指挥。


战国时代的青铜雕刻,展示了战车旌旗的插法


随着鼓声响起,两列战车向着假想目标发动凶猛的冲击。在冲锋的时候,战车两侧的带刃车轴开始高速旋转, 战车与战车必须时刻保持安全距离 ,否则两乘车搅在一起,就会车毁人亡。


在完成了冲锋训练之后,曾侯乙下令部队练习两车相遇时的动作。两列战车相对列阵,互相从对面的阵型空隙间交叉穿过。在实战中,两列战车,通常会在与敌车交错的时候发动攻击,用长戈攻击对方。



除此之外, 战车驾驶中还有名叫“辂”的高难度动作 :就是驾驶战车从正面迎向敌车,挡住其去路,迫使对方停车,然后通过下车步战的方式,将敌人俘获。


战车标准的攻击动作


在顺利地完成了战车交错的动作后,接下来是战车的战术动作训练—— “左旋右抽” :这既是《诗经》中的一句诗文,也是标准的战车战术动作:由于战车上射手一般位于车左,一般是左手持弓,而手持戈矛的近战甲士位于车右,所以遇到对面的敌军,驭马人需要向左转向,让站在右边的甲士挥舞戈矛,攻击右前方的敌人;如果左前方出现敌兵,就需要车厢左边的战车射手及时放箭,远程攻击敌人,这一动作叫 “左之”。在转向之后,战车可以回到一开始的位置,然后重复这一动作......


假如遇到不利的战况,需要马上撤退时,左右两列战车中负责殿后的“左殿”和“右殿”部队需要留下了,他们必须立刻向追击之敌发起反冲锋,为主力军撤退赢得时间。所以一般负责殿后的战车兵大都是重信誉、轻生死、沉着冷静之士。



曾侯乙墓葬中陪葬猎犬的骨骼


看到自己的护卫队车技精湛,武艺娴熟,曾侯乙十分欣慰。他身手矫健地跳下战车,摸了摸车下细长猎犬的脑袋,给它喂了生肉块,嗯,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眼前的这些战士,就是自己在这乱世中苟全性命的最好保证。




结束训练后,曾侯乙下令宴请身边的心腹,贴心的庖厨早就准备了一大顿南国盛宴,抚慰心腹们的肠胃。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物的用料和烹调方式,是身份和威严的象征,特别是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年代,一顿盛宴往往能为那些在战场上朝不保夕的贵族提供些许慰藉。


在盟友楚国的强势影响下,宴会依旧有浓郁的荆楚色彩。相比北方列国,江汉地区的口味在此时已经有鲜明的本地特色——据《黄帝内经》记载,南国之土阳气旺盛,空气湿润。所以在湿热的环境中,南方人喜欢吃酸味、辛辣味和苦味的食物来祛湿开胃。


在用盥洗器洗手洗脸之后,宴会开始了。曾国君主的主食是蒸煮的黍稷饭,被装在簋里。由于脱皮工艺的原始,所以主食的口感并不十分柔和。当然,不排除曾国受到邻近楚人的影响,会吃用稻,稷,麦,黄米拌在一起的杂合饭,这种成本较高的杂合饭看起来色彩丰富,让人很有食欲。由于荆楚之人嗜酸,所以曾侯乙可能也会用“吴酸”之类的酸菜或酱料来开胃。


曾侯乙墓出土的九鼎


精致的九鼎中,厨师们为曾侯乙准备了牛、羊、猪、腊、肠、鲜鱼等丰富的肉食,在烹调方式上,大部分肉食被切成块状,然后进行蒸煮或炮制。


由于身在南土,臣下们往往还会给侯爵殿下准备南国风味烹调出来的特色食物,在烹调肥牛腱的时候,他们会加入杜若使得味道更加清香爽口(杜若味辛、微温性,根茎有补肾功效);在以文火烤制的羔羊肉中,还要刷上蜜,提升味觉;除此之外,还有大雁和小鸽子等特色禽类,这些飞禽煎食最为美味,在品尝天鹅时,曾侯乙也从不错过鲜美的天鹅汤......


除了飞禽走兽,由于曾国的河湖较多,也很容易接触到鱼鳖等河鲜食品。按照当时的风尚,曾侯乙会用葱或者芥调味品尝被称为“脍”的生鱼片,然后享用蒸煮的方式烹饪出的鲜美甲鱼汤。


在空气潮湿的荆楚大地,花椒有散寒除湿的作用,曾侯乙的庖厨会用花椒烹调鲫鱼或者鳙鱼,以中和鱼肉的腥味。在曾侯乙去世之后,他甚至携带了500粒花椒和山茶籽、苍耳等香料作为陪葬品,前往另一个世界。然而花椒鲫鱼的食谱却一直在曾侯乙墓外的荆楚大地上流传了2400多年,直到今天,湖北的广大地区依旧有这样的吃法。


此外,在先秦时代人们的观念中,花椒树结实累累,是子孙繁衍的象征,所以在当时曾侯乙用花椒调味,甚至带着花椒下葬,除了祛湿驱寒之外,也许还有千百年来永恒不变的男性需求:多子多孙,瓜瓞绵延。只是这样的观念是否属实,就是另一码事了。



铜冰鉴


荆楚之地夏季酷热,所以早在先秦时代,南方就有了冰镇饮料的概念。侍者用青茅草过滤了桂花酒里的沉淀物后,将酒倒入方壶中,再在青铜冰鉴里面放冰,曾侯乙就可以在炎炎夏日喝到沁人心脾的冷饮了。曾侯乙青铜冰鉴的出土,就证实了《楚辞-招魂》里提到的“冻饮”的存在。



在余韵悠长的钟磬声里,曾侯乙仔细地检查了食物的颜色、气味、、新鲜度之后,才举箸用餐,享用美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这不是那个周王城里,柱下史老子的唠叨么?曾侯乙盘算了一下自己的生活,想想这几项,自己还都占全了。不过生在乱世,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着实太难,不如好好享受当下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