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
👇“
头条早知道
”
让我们每天第一时间相遇
作者:头条君 | 头条早知道(ID:zao-888888)
未曾谋面,深受其恩。
2月7日,黄旭华同志治丧工作委员会发布讣告:
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黄旭华是谁?
作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黄旭华为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他是被美国寻找30年的神秘人,他是14亿中国人的守护神,他更是我们如今能挺直腰杆的民族脊梁。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位老人,“大国重器”一词再合适不过。
7日中午,黄晓明发文悼念:
先生一路走好,很荣幸曾在《功勋》中演绎过黄旭华先生,他为造核潜艇隐姓埋名三十年间的故事打动无数人。黄老曾说“对国家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并用一生诠释了“忠孝两全”的含义——以国为家,以万民为亲。戏里戏外,黄老的事迹教会我:真正的英雄,从不需要聚光灯,因为祖国就是他们的明灯,星辰大海在先生心里。此生有幸演绎黄老的故事,是我作为演员的至高荣耀。此刻深海静默,但功勋永存。
《功勋》剧照,黄晓明饰演黄旭华。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黄旭华院士的故事。
1926年,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
那个时代,列强环伺、战火纷飞、颠沛流离,从小目睹乱世的黄旭华深知“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弱”,就只能任人宰割。
黄旭华,立志要成为一个强者。
1949年,新中国成立,黄旭华也从上海交大造船系毕业。
也是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横空出世,仅用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铀燃料,便完成了环球航行。
这让我国意识到,世界进入潜海时代,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潜艇,增强国家实力。
毛主席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在国家的号召下,29位年轻的勇士汇成第一支研制核潜艇的团队,踏上了从零开始的征程。
黄旭华院士,就是其中的一员。
这支29人的队伍,都是舰船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成立了代号为“19”的研究所,年轻的黄旭华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
“1958年春的一天,研究所通知我到北京开会,我什么都没带就去了。到了北京才知道,我们不回原单位了。”
他甚至没来得及跟父母家人告别,只身前往北京。
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没有精通核潜艇的人才,更没有相关的科研资料可寻。
他们仅有的参考资料,是两张模糊的外国核潜艇图片,以及从国外带回两只儿童核潜艇玩具模型。
他们拆解玩具模型,与搜集到的资料做比对,论证每一个细枝末节。
而这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次挑战。
那个年代,他们没有电脑,没有大数据,甚至没有计算机,所有的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
他们常常会为了一个数据,争分夺秒,夜以继日。
黄老曾笑言: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关键数据,大部分都出自那把算盘。”
研发核潜艇时用的算盘
核潜艇技术极为复杂,一个3000多吨重的钢铁圆筒要像鲸鱼一样在几百米深的海底遨游,必须集成航海、导弹、计算机、核反应堆等几十个专业学科才能制造出来。
全艇设备、仪器仪表等多达2600多项,电缆总长近百千米,管道总长30余千米。
作为核潜艇心脏的动力装置,反应堆的研制,更是难上加难。
核潜艇内部密密麻麻的器件近5万台,足足有七个舱,可他们硬是通过仅有的一点点资料反复推理研究,研制了出来。
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拆;外文资料看不懂,就起早贪黑学外文;连窝窝头都吃不上时,就挖野菜吃;没有计算器,就拉计算尺、打算盘...
核潜艇需要庞大的数据支撑,他们愣是靠有限的工具一点一滴算了出来。
令人骄傲的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上所有的材料和设备都是自己制造的。
终于,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试航!
我国成为了继美、苏、英、法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3年
,黄旭华被任命为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1988年,新型号的潜水艇在研制最后阶段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
深潜试验风险很大,任何一条焊缝、一条管道、一个阀门若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
因为早在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极限深潜航试验时沉没,潜艇上129人无一生还。
试验之前,甚至有人写好了遗书。
“我跟你们一道下去!我是总师,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更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
最终,“404”艇抵达水下极限深度,成功完成预定的深潜试验。
黄旭华,激动地写下: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黄旭华院士深潜归来
从此,中国核潜艇如劈波斩浪般遨游于深海,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释放出巨大的震慑力。
我国仅用13年时间,走完了美苏至少要用三十年才能走完的核潜艇研发之路。
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师合影(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众所周知,研究核潜艇,事关国家机密,危险系数也高,必须远离人烟。
“第一,进入这个领域就不能出去,干一辈子
第二,绝对不能泄露单位的名称、地点、任务、工作的性质
第三,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不出名
人家问我能够承受得了吗?
我说能,参加核潜艇工作,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不希望出名”
为了保密,他们不通邮,不通电话,偶尔只有经过伪装的民船靠岸送给养和信件。
从1957年到1986年,三十年里黄旭华没回过家,家人、亲友彻底断绝联系,兄弟姐妹责怪他是不孝子。
直到父亲去世,也没等来黄旭华的归家,更不了解他到底在做什么。
1987年,《文汇月刊》中一篇报告文学,终于揭开他三十年不顾家的真相。
黄旭华给母亲寄去这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母亲反复地阅读文章,满眼泪水,这才明白儿子的心酸与不易。
随后,老太太召集一家老小,郑重地说:“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自古忠孝难两全。
黄旭华说: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三十年的无声深耕,筑起了大国挺直的脊梁。
2019年,黄旭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
自此,我们知晓,在崛起的中华大地上,原来有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巨星。
晚年的黄旭华,有数不清的荣誉,却依然低调淳朴。
更是将自己的工资、奖金几乎全部捐献,用于国家的科研、教育及科普事业;还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每两年评选一次,用于奖励为推动装备研制事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
据悉,黄旭华院士个人所获得各级各类奖项的奖金约2000万元。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犹如深海中的核潜艇,默默无声但力量无穷。
斯人虽逝,风范长存。
今日,我们沉痛惜别黄旭华院士。
您虽远航,但为我们照亮的光,永不熄灭!
注:本文参考资料来源于人民日报、
华人星光、
新闻晨报、
黄晓明个人微博及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转载请联系编辑:senlinjia888。
★星标★
👇“
头条早知道
”
让我们每天第一时间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