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唐宋大数据 编辑 | 赫桥财经
来源 | 唐宋钢铁在线监测预警平台
导言
疫情之下,市场停摆,供需错配,库存堆积,销售缩减,资金困难。如何化解这一难题是市场必须解决的问题。需求启动以前,去产量自然是规定动作。如何去是个问题,对市场意味大不一样。显然,个体企业最优策略是,“别人减,自己不减”,“别人多减,自己少减”,“别人先减,自己后减”。大家同样这么想,市场得到一个最差的结果,很可能滑入泥潭。因此,大家都要意识到“囚徒困境”会产生市场失灵,带来最差的结果。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自发限产、维护价格秩序,是好的现象,还要进一步形成市场共识。唐宋大数据宋雷董事长,作为全联冶金商会副会长,面对市场困境,专发此文,呼吁限产自救,维护秩序。
正文
今天是2月21日,农历正月二十八。从春节开始已经过去了28天,从武汉1月23日封城快整整一个月了。
这是个非常特殊的时刻。钢铁行业经历了前所未见的突发事件,可以说,疫情带给钢铁行业的挑战,在很多方面已经远超我们的经验。受疫情影响,钢铁现货市场滞胀停摆,钢铁企业进退维谷,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是对疫情后宏观及需求预期的普遍看好,另一方面是现实经营的困难险阻。过去的一个月,是钢铁市场的冰冻期。市场基本停摆,价格基本冰冻。
春节后期货开市首日螺纹钢以近乎跌停,然后走出近三周的震荡向上行情,形成一个大V走势,如此剧烈的波动并没有影响现货市场。这段时间,大部分钢企采取的是“保价挺市”做法。钢企“以静制动”,除了对疫情形势演变的观望外,也在观察期货的方向。2月20日螺纹钢期货冲击3500一线,铁矿石收盘上涨3%至667。期货已经表现得很兴奋。期货平、升水的行情,不断带给现货市场“见证奇迹”的希望,现货市场也有点蠢蠢欲动。这真是要把现货企业往沟里带的神节奏!
然而期货的多头趋势解决不了现货的空头现实。持续的累库已经到了极限,钢铁企业更是受到各种现实困难的“围追堵截”,疲于应对。整整一个月只进不出的钢铁市场,已经患了严重的“肠梗阻”。产量几乎全部转变为库存,从厂库转压到社库,近乎到了“中国之大竟无处安放一吨钢材”的地步,库存压力日日剧增。参照2019年月均8千万吨粗钢产量,只需掐指一算就知道,全行业实际库存已经到了天际线。鉴于目前的疫情防控战役刚刚进入战略僵持期,钢铁市场预期累库规模仍将持续,我认为钢铁企业家们不要再抱幻想,已经到了斩断希望,奋力自救的时候了。个人观点:目前钢铁市场的危机,只能通过大幅度减产来化解;早减产比晚减产更加主动;主动减产比被动减产损失更少。
“稳产挺价”的结果可能是
“稳不住”也“挺不起”
稳产挺价的假设前提:市场去库存启动。注意,是去库存启动,而不是需求启动。2月10号以后,随着下游复产复工的启动,市场也开始出现一定量的成交。但现在的问题是,需求的量远远比不上供给增量;而在可预测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供求边际变量(也就是供给增量与需求增量的比值)恐怕还会持续增大。我在2月10日《从SARS到NCP—新冠疫情下的钢铁市场运行特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此处查看原文)的文章中已经对此做了详尽分析,鉴于篇幅的关系在此不展开阐述,仅摘录其中几个观点:2月底市场总库存(调查口径)将达到4100~4200万吨的水平;3月底以前,继续小幅累库,预计高点在4500万吨一线;4月份开启缓慢的去库存进程。目前仍然坚持这个预判。
最近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出台各种措施,全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全国范围内重点项目密集开工,央企背景的建筑施工企业率先复工,这些举措对基本面都是大利好。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对全年度钢铁市场也是充满信心的,并给出深V走势的预测。但远景解不了近忧。现实很残酷,问题很严峻。2月20号唐宋数据显示,全国高炉开工率按产能算仍然高达82%,只比上周降低1个百分点,比春节前降低6%。这就意味着钢铁产量仍然高企不下。这种情况下钢铁企业又如何挺得住价格?
再来看看钢铁企业的“稳产”情况。普遍来看,受疫情影响,现在钢铁企业面临“四路大军”围堵的困境:内部人员不整;库存超极限堆放;正常生产难以保障;资金链安全隐忧。先说人员问题:疫情汹涌,人员流动性受阻,钢铁企业普遍面临人员不整的现实,个别有检修计划的企业也受制于此无法施工。
春节后这段时间,已经出现多个钢企员工感染事件,人心浮动,给当事企业增加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也快速传递到全行业;再说库存:本周的市场总库存达到创纪录的3428万吨,厂库已经超过极限,而且每天不低于200万吨的产量,还在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已经快到了“中国之大,安不下一吨钢材”的地步了。然后说说生产:受疫情影响,现在钢企的稳定生产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料保供问题,二是疫情防控压力。
春节以后的两周时间内,汽车运输基本停摆,加上乡村封路,钢企的原料基本处于断供状态,有些企业的白灰等辅料库存近无,已经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2月10号以后,情况有所缓解,但由于公路和水路运力增量仍然不及预期;尤其是汽运,主要以个体运输户为主,散落在各处乡村,主观复工意愿不强,运力恢复速度仍然缓慢。疫情汹涌,作为人力密集型的企业,钢企的防控压力也是前所未有之大。除湖北外,多个钢铁企业聚集县市已经被列入地方疫情防控重点区域,个别钢厂甚至出现了疫情传播现象。疫情不止,生产的稳定性就难以保障;人心浮动,企业的安全问题也更加突出。
最后说一下资金安全问题:钢铁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巨量的库存意味着同等规模流动资金的被占用;由于钢铁企业普遍存在的高杠杆,以及广泛存在于贸易商之间的托盘市,市场极易发生债务危机进而引发资金链断裂风险。按照目前的钢材库存粗略计算已经占用行业总资金1千多亿,市场流动性难以为继,多家企业资金告急。13~15年的场景犹在眼前。资金问题是钢铁市场的硬伤,保资金安全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钢铁企业首选。下图是2月20日钢材市场总库存。
客观讲,价格能不能挺住,肯定是市场说了算。当然也不完全是。在特殊时期,通过政府管制或企业间一致行为,能够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这种临时行为,归根到底是要回归到市场定价的逻辑。目前亟需探讨清楚,前一个阶段钢铁行业稳产保价的共识行为,是否能够继续延续下去?甚至还要做更深入的拷问:继续这样做是否还有意义?意义这个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在重大的考验面前,需要找到价值观的导引。钢铁企业对社会最大的意义在于国计民生的保障,比如疫情期间对“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的支持;但现在的问题是供给过剩。那剩下的唯一意义就是效益账了。
坚持不限产就是“用青春赌明天”,寄希望于市场尽早否极泰来,兑现企业预期效益。但首先要衡量一下能否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另外更需要算算效益这本大账。我想企业家们身经百战,不会不知道在目前的形势下,企业利润难以保全的道理吧?高炉开工率居高不下,铁矿石和焦炭的价格难以弹压,钢企就是龙入浅滩,无法取得市场主动权。从2月3日到20日,铁矿石价格涨价22元(唐宋基准价),涨幅3.4%;焦炭价格持平,计算到钢坯环节虚拟利润则下降了近88%。按照虚拟利润计算,到钢坯环节已经接近亏损边缘;如果按照节前高价料推算实际利润,有相当比例的企业已经出现亏损。这个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增产不增效,全行业不能再拼命为国外矿山抬轿子了。
钢铁企业是钢铁产业链利润的源泉。钢铁产业链是以钢铁企业为核心的价值链。站在整个行业看,如果钢铁企业的经营普遍出现问题,整个产业链发展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尤其是着眼于现阶段钢铁市场出现的时空错配,如果不及时纾解矛盾,极有可能为后市暴涨暴跌埋下伏笔,引发整个市场的动荡,极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在可预期的时间段,价格如果挺不住,稳产就是错误的方向;市场供求积重难返,稳产就是错误的决策。目前阶段,市场矛盾还在积累,钢企风险持续集聚。与其坚守硬挺,何妨战略性后退一步:立即开始大面积的、有力度的减产;同时放弃挺价,让价格迅速回归到市场定价轨道上来。一次性出清市场矛盾。主动谋求限产救市。以时间换空间。以壮士断腕谋求自救。
一次性出清市场矛盾是否行得通
需要回答三个问题:1、是否到了最佳窗口期;2、出清能否做到价格有底;3、能否快速的、一次性解决问题。
1、是否到了最佳窗口期;我理解的最佳窗口期一定是三期叠加:疫情稳控期、市场萌动期以及价格下引期。从最新的疫情数据看,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被控制,新增和疑似病例都在逐日减少。2月10日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复工复产虽然较为缓慢,但各级政府支持复工复产的力度还是很大的,钢铁市场已经开始反应,多地出现实质性交易。关于为什么要关注价格下引期,需要解释一下:引爆市场的最佳方法就是降价。超预期的价格会激发市场激情,推动需求提前释放,并引发市场抢购情绪。改变市场局面,真的需要一次好价格。究竟什么是好价格呢?我个人的观点:上海螺纹钢价格在3000~3200之间,也就是比现在市场价格降低300元左右就是有吸引力的价格了。这个价格对于钢企而言降价幅度并不大,但对于市场却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非常时期,需要钢铁企业以敬畏心面对市场,坦诚接受市场定价。用价格做杠杆,用市场的力量做支点一举扭转市场颓势。
2、出清能否做到价格有底;从历史中找市场规律,从市场规律中找答案。这里我用2009年开始的这段市场周期做分析,之所以选择这个周期,是因为这个时间段包含了从市场恢复期,到成熟期,到衰退期再到恢复期这样一个完整的荣枯周期。在这个周期里,钢材的价格上过天,也落过地。我们可以看到,纵使有2012~2015年三年行业低潮期,但螺纹钢的均价除了2015年到2016年外,其他年份都在3000元以上;最低价格除了2014-2016年外,其他年份均在3000元以上。追溯到更长的周期,可以肯定的说,3000元的螺纹钢价格基本代表中国钢铁市场价格的底部。从市场周期看,2020年处于行业下行初期,市场大格局未变,供给侧改革成果显著,不具备价格深跌的市场环境。2019年最低市场价格仍然在3500以上,今年的行情是在去年基础上的自然延续,基本面不支持今年价格深调。以3000元作为市场底部支撑预期,是合理的。现阶段深度减产配合价格回调是最佳组合。不要怕价格跌,因为底部有支撑。对此要有信心。
3、能否快速地、一次性解决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减产力度必须足够大;第二、价格回调足够深。价格问题刚才已经讲了,重点分析一下减产力度如何配合。考虑到目前形势下短流程企业复产概率较低,所以只考虑长流程钢铁产量:以2019年为例,长流程工艺(去除全部短流程工艺)的粗钢产量大约为8.6亿吨;按照年平均高炉开工率86.57 %(唐宋大数据口径),折算出每一个百分点的高炉开工率对应到每天约为2.7万吨粗钢产量,减掉废钢比和效率降低影响的产量约为10%,则每天每一个点的高炉开工率对应约2.4吨粗钢产量。再推测一下市场启动点对应的市场总库存(厂库+社库)数量:根据过去5年市场总库存和价格相关数据分析,总库存基本在1000万吨~2800万吨箱体之间波动,而市场的启动并不完全对应库存底部,通常在2000万吨以下即具备市场启动的条件。假设按照高位4500万吨库存水平时开始降库,推算到市场启动原点,则需要消化2500万吨左右库存,折算到开工率,如果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增加减产10%幅度,消化库存需要90天;以此类推20%,45天;30%,30天。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推测,意味着全行业即使再增加30%以上减产幅度,尚需一个月时间迎来市场的启动;如果再增加10%的减产力度,则需要三个月的时间(鉴于在某个时间点比如五一前后需求增量会大于供给增量的预期,实际上可能会略短于这个周期)。像现在这样不温不火的减产,无异于隔靴挠痒,根本起不到正向作用,反而会抑制企业利润,延长市场复苏,对全行业不利。
那么市场快速出清后,对市场反弹如何预估呢?从钢铁市场的运行特点看,每一个年度内都有鲜明的波动行情,通常会有2~3个季节性周期。尤其是春节前后的“冬储—春季”行情,基本是确定性的,这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温差大、春节假期等有关,不再赘述。大家可以看一下以农历展现的过去十一年螺纹钢价格走势。十一年时间,共出现20次季节性周期,平均每年2次左右。其中春季行情客观存在于每一年,上涨时间从1个月到5个月及以上都有分布,其中长于2个月以上的概率为60%,上涨5个月以上的概率也占到了25%。这就说,只要市场的条件充分了,价格反弹是必然的;只要条件足够充分,疫情环境下逆势上涨的时间周期也是足够有想象空间的。
算笔经济账:
以时间换空间是否划算
市场以经济效益为终极驱动力。加大限产的经济账是要算清楚的。这是一笔大账,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经济账是完全不同的。现在最核心是要算清楚,在不同的减产力度下,钢材价格与原料成本间的背离规律,进而演算出虚拟利润模型。并据此制定最优的限产计划。
总的算法逻辑是以时间换空间,所以要充分考虑时间维度选择的合理性。我的观点是:用2~3周的大幅度降价,快速出清市场矛盾,用以置换潜在的2~3个月市场滞涨期。打歼灭战不打消耗战。关于最佳时间段的选择,前文已经做了大量描述,我判断的最佳时间窗口期就在3月初。损耗最少,效率最高。同时基于前文价格底部的分析,也寄希望于3周的市场高效出清,既触碰到价格的底,也触摸到利润的底。下图是根据我的算法推演出不同限产条件下的行业利润模拟情况,这里的限产指标,以唐宋大数据的高炉开工率为计算依据;粗钢产量与高炉开工率的线性关系,按照上文计算每天每一个高炉开工率点对应2.4万吨粗钢产量;考虑废钢比变化,铁水产量则按照每天对应2万吨计算。下图是按照20天市场出清期,分别对应全行业从10%到50%的限产力度所减少的粗钢和铁水产量。
按照同样的计算角度,分别计算出限产对铁矿石(以PB例)和焦炭(以准一级焦例)需求量的影响。如下图:
由此计算出对各自价格以及钢企利润的影响。这个利润的估算,对应的是按照不同开工率,在20天时间后,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这里涉及到比较复杂的算法,不再展开。无论是否做到绝对准确,起码可以把钢企利润演变的规律说清楚。如图:
再进一步分析一下深度限产对钢企疫情后期利润的影响。钢铁企业最高利润获得期,通常是由钢材价格上行与原材料价格下行形成的剪刀差周期贡献。这个剪刀差的形成,一般从钢企开工率相对低位期开始。行业经验,钢材从供不应求到解决供求平衡,最少需要2个月的时间,主要的原因是时空错配引起:市场一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是市场资源配置的结果了。需求具有稳定性,不会大起大落;而供给的增加最初往往是缓慢的,这是大工业的规律:既受制于生产要素的配合,也存在行业决策趋同性导致的动作延后效果。而同期原材料降价的惯性仍然存在。市场快速出清,就会为剪刀差周期的形成创造绝佳机会。由此模拟出三季度以前的行业利润趋势图(代表虚拟钢厂,平均水平),仅供参考。希望此图能够带给企业以巨大的信心。
结论:目前钢铁市场的供求矛盾是巨大的。解决矛盾,只有通过钢铁企业大幅度限产来实现。现在之所以对全行业限产难以达成共识,主要原因有两个:1、存在观望和侥幸心理;2、部分钢企主要是国企在资金、资源掌控能力以及物流调配方面拥有优势,缺乏减产动力。如果市场危机不能尽快渡过,最终全行业都是受害者。这次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市场危机,因为在市场危机中优秀企业的成本优势会形成竞争优势。这次不同,大家受到的影响是同步的、无差别的。现在亟需全行业形成共识,把自发的、无序的、轻量级的减产行为升级为共识性的、有组织的、深度的联合减产。在此呼吁各级钢铁行业协会认真研究目前钢铁行业所面临的市场危机,协同合作推动全行业联合限产,一如疫情期间钢铁行业在捐助救助方面体现出来的团结和力量,在市场阻击战中完成一次完美的行业逆行。祝福钢铁行业尽早渡过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