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的子刊《转化精神病学》。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我们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都是天生的?
有些人先天具有成为优秀心理咨询师的特质?而有些人则比较欠缺?
在回答之前,我们先从共情谈起。
1909年,铁钦纳在“关于思维过程的实验心理学讲稿”中首次提到英文“empathy”一词,此后共情才出现在心理学大辞典中。
1957年罗杰斯在其著作《心理治疗中人格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中指出,咨询师必须具备三种重要的沟通能力或品质,即共情、真诚和无条件的接纳与尊重。
罗杰斯使用的“Empathy”的含义有三个方面:
一是咨询师设身处地的以来访者为参照标准,正确理解来访者的内心感受;
二是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传达给对方;
三是引导来访者对自己的感受做进一步的思考,促进其内在心理机制的恢复。
罗杰斯提出的共情强调了咨询师对来访者内心感受的正确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情感传达与认知引导。
在罗杰斯看来,共情是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所应具备的重要品质或能力之一。
随后,研究者提出“咨询特质”这一概念,认为咨询师应具备共情、积极关注、尊重、温暖和真诚的特质,并表现出真诚和坦率。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共情包含两大成分: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这两种成分相互分离又相互补充。
情感共情指对他人情绪的情绪性反应,即产生和他人相似的情绪情感体验。这种反应可以是指向他人的(称为共情关注),也可以是指向自己的(称为个人忧伤)。
个体最早出现的情感共情即是个人忧伤,因为婴儿缺乏区分自我和他人的能力,所以对他人情绪产生的共鸣让婴儿认为就是自己本身有这种感受一样,即情绪反应是聚焦于自己的。
认知共情指理解他人情绪状态产生的原因。认知共情的完成需要一定的认知技能,包括辨认、接受他人的情绪信息并对之进行分析、加工和选择的能力,因此可以说观点采择是认知共情的必备技能之一。
虽然研究者对共情本质的理解仍存在分歧,但就共情产生的必要条件已经达成了几点共识:
-
共情过程既有情绪的参与,也有认知的参与;
2.共情是在区分自我与他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绪情感反应,且个体意识到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在于他人而非自身。
所以说,共情指个体对他人情绪理解和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它赋予人们感受和理解他人情绪的技能,从而使得个体能够准确迅速地判断他人的行动意向。也使社会成员之间更容易形成关系,促进了利他行为并抑制了反社会行为。
然而,共情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男性的共情能力显著低于女性,这种差异从婴儿时期就已显现。女性在体验和表达共情等社会认知和情感功能上比男性更有优势。
在评估他人的情绪反应时,男女两性可能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女性更多地采用了与自我相关的策略,产生更多的情绪共情; 而男性则更多采用了与认知相关的策略,产生更多的认知共情。
至此,我们再回到开始的问题,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是天生的?
基于上述研究:共情存在先天遗传和神经生物学基础并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而心理咨询师的共情能力是影响其咨询水平和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
我们似乎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是的,单从共情能力来看,有些人确实具备成为优秀心理咨询师的天赋,有些人则比较欠缺。
后天的教化如系统的心理培训能否弥补先天的不足?
答案当然也是肯定的。
但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