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苏宁来说,“破产重组”是一次纠偏,也是一个机会。张近东手上能打的牌并不多,让还能赚钱的苏宁易购轻装上阵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相比“下周回国”的贾跃亭、黯然退场的许家印,张近东仍然是幸运的。尽管被逼到墙角,尽管退无可退,但是苏宁只要仍在牌桌上,仍在等待的债权人就仍有希望。
2月7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苏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苏宁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共三家公司于2025年1月26日由南京中院受理破产重整。一时间,“苏宁破产”的讨论充满了舆论场。
就在这个消息引发资本圈震荡的半个月前,苏宁在国内唯一的上市公司苏宁易购刚刚宣布实现扭亏为盈。其业绩预告显示,苏宁易购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亿元至7亿元。这是自2020年以来,苏宁易购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过去一年里,苏宁易购加速开店扩张,不仅接手了老对手国美位于北京的门店,还在2024年第二季度开了近48家门店。
2024年8月6日,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苏宁易购Suning Pro。(图/IC photo)
与此同时,苏宁现任名誉董事长张近东也以一种“挽狂澜于既倒”的形象复出,频频露面和供应商洽谈、签署合作大单,对内还提出了“不许躺平,全员创业”的口号。
坊间不时传出苏宁拖欠供应商货款的消息,以及如今陷入“破产重整”的风波,牵着筋也连着骨,让外界始终心存疑虑:作为曾经的中国零售一哥,35岁的苏宁和62岁的张近东,真的还能再杀回来吗?
尽管“苏宁破产重组”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但必须强调一点,“破产”并非发生在公众熟知的苏宁易购。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申请破产重组保护的三家苏宁系公司——苏宁置业、苏宁控股、苏宁电器,皆属于苏宁易购以外的非核心业务。“上述非苏宁易购的业务确已剥离,双方业务相互独立,并不会影响运行。”一位接近苏宁易购的人士向《新周刊》透露。
这意味着,现在大街上挂着苏宁易购“黄色狮子LOGO”的店面,包括苏宁自营的两三千家门店,以及加盟苏宁的1万多家零售云门店,不包括在此次重组整合之内。
“苏宁系三家公司的重整,更像是一次瘦身和卸包袱。非主营业务在过去占据了苏宁大部分现金流,负面影响非常大,现在该剥离就剥离,该舍弃就舍弃。过去两年时间,苏宁此类动作一直在进行。”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告诉《新周刊》。
另有行业人士表示,苏宁困局在业内人尽皆知,早晚要使用破产工具,此次官宣落地在意料之中。合并重整可以进一步削减债务规模,清理关联交易,最重要的是:用更少资金实现重整目标。
从这一点看,苏宁此次断腕至少能让它轻装上阵,回归零售主业。
事实上,苏宁的切割并非临时起意。早在2021年南京国资联合阿里、小米等战略投资者注资88亿元时,重组方案就明确要求苏宁聚焦零售主业。
自2015年起,苏宁便陆续剥离PPTV、物流仓储等非核心业务,曾经耗资巨大的国际米兰俱乐部股权、天天快递等资产也于去年完成处置。更具标志性的事件则是家乐福的大举关停。从苏宁接手时的全国200多家门店,到2023年财报期末,家乐福中国仅剩4家门店仍在运营。
2015年,张近东以810亿身家登上胡润百富榜第九位,也萌生了打造中国版“沃尔玛+亚马逊”的野望,自此开启了苏宁“大采买”时代。除了零售主业外,苏宁当时的投资版图遍布地产、物流、体育、电竞等行业——2020年中超联赛首次夺冠就解散的江苏队,也是在这一年被苏宁全资买下。
(图/视觉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起,苏宁易购陆续收购红孩子母婴电商、视频网站PPTV、团购网站满座网、网络广告公司好耶(中国)、天天快递、迪亚天天、万达百货、家乐福等公司,投资努比亚手机、伊电园充电宝、万达商业、TCL、字节跳动等公司,同时购入中国联通、华泰证券、易居(中国)、申万宏源、万达体育等公司的股票或存托凭证。
与恒大的纠葛也从这时开始。2020年9月,恒大集团为推进与深深房的重组上市,引入了1300亿元的战略投资,而苏宁是其中最大的战略投资者,出资高达200亿元。
后来的故事观众都知道,一系列今天看来并不算成功的投资、并购,催化了苏宁如今的债务和风险。2021年,恒大暴雷未能如期上市,叠加疫情带来的线下商超关门、公司流动性承压,苏宁几大手笔的战投不仅通通打了水漂,还留下了一屁股债。当年的财报显示,苏宁易购业绩巨亏441.79亿元,成为A股亏损榜的榜首。
截至2023年年报,苏宁电器资产总额为1249.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57.03亿,负债总额为1344.79亿元,同比下降了5.71%。“现金流与负债很长一段时间架在苏宁的脖子上,张近东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活。”前述从业者说。
遥想13年前,37岁的黄光裕提出收购苏宁,43岁的张近东回道,“做不过你,就把苏宁送给你”,此番轶事被当时业界戏称为“美苏争霸”。
如今,故事中的两大主人公均已跌下神坛:黄光裕锒铛入狱后回归,风光不再;张近东则在苏宁的流动性危机中,黯然离任董事长。
2021年,阿里系和江苏、南京国资紧急入局,接住了摇摇欲坠的苏宁。“苏宁的基本面是没问题,其所有问题都在管理和财务上,而产品质量、用户服务体系、物流体系方面,仍处在当时的行业一线。”丁道师分析,当地国资给了苏宁支持和兜底,没有让其核心业务像国美一样彻底陷入停摆僵局。
2025年1月19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店内打出国家补贴的广告。(图/IC photo)
在资金方面,自2023年年底开始,中信金融资产、中信信托协同实施的苏宁易购纾困项目就已落地,项目规模上限为50亿元,其中首批纾困资金15.49亿元,主要用于对苏宁易购下属绍兴、杭州、南京及成都的物流园项目进行纾困。
苏宁自己也开始对外追债。去年10月22日晚,苏宁易购向“老搭档”万达发起诉讼,要求万达向苏宁易购及其子公司支付股份回购款50.4亿元。
曾经左右中国零售业的两大巨头也自此走向了两个结局。相比现阶段员工讨薪追债、几乎销声匿迹的国美,已经“戴帽”ST三年的苏宁倒颇有起死回生之象。
对外,围绕线下的零售主业,苏宁开始小心翼翼地试探扩张。
上海苏宁易购电器商城打破最晚营业记录,家电消费复苏。(图/IC photo)
“去年的6·18以及双十一,苏宁易购的投放动作都非常大,现在把国美和苏宁当作难兄难弟其实不妥。”过去一年,丁道师走访了全国各地线下零售店时发现,国美全国多地门店不少被苏宁给接管了,最典型的就是其在北京西三环的东塔店。
另有公开资料显示,苏宁易购去年在重庆、合肥、武汉等十多个城市,落地超20家苏宁易家Max及苏宁易购Pro等大店。单在去年第二季度,苏宁易购就新开及改造约43家大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