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闵行消保委
有内涵·有温度丨关注社会热点,带你了解消费的那些事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闵行消保委

大学生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现状与对策课题研究报告(摘要)

闵行消保委  · 公众号  ·  · 2025-03-17 15:1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一、调查背景

随着互联网消费的普及,大学生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群体。然而,虚假宣传、个人信息泄露、霸王条款等问题频发,大学生因法律意识薄弱、维权能力不足,权益受损现象突出。为此, 2024年闵行区消保委委托上海政法学院杜建军教授及其团队,以《大学生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现状与对策》为题开展研究,系统分析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征,深入探讨大学生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当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AI技术普及应用,将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维权模式产生持续性影响。因此,此阶段性研究报告仅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1、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收集397份有效问卷)和深度访谈法(面对面或电话访谈20人)。


2、对象: 上海市多所高校在校学生,男女比例29%:71%,主要覆盖本科及研究生群体,月消费以1000-2000元为主(占比58.2%)。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


1、 趋于理性化


在调查中, 大约有77%的大学生表现出理智型消费动机。 这意味着他们在消费时会综合考虑产品的实用性、价格、质量等因素,做出更加明智的消费决策。


部分大学生(35.80%)的消费受到情感或本能驱使,如追求时尚、满足个人欲望等。少数大学生(约14.60%)的消费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追求群体认同、彰显社会地位等。


2、数字化依赖


通过调查发现, 大学生消费者青睐于移动支付、网络购物、直播带货等数字化消费方式, 习惯于在线上完成从信息搜集、比较到购买的全过程。同时, 数字化产品和服务, 如在线课程、电子书籍、云存储等是他们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3、精神消费增长


通过调查发现, 大学生消费者愿意投资于自我提升, 如参加线上课程、购买知识付费内容、参与工作坊等,以提升个人技能、拓宽视野。同时,文化消费如阅读、观影、戏剧、音乐等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大学生对消费权益保护的

相关认知情况


1、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发现, 绝大多数受访者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完全不了解”的仅占2.77%,普遍掌握程度一般,仅7.3%表示“非常了解”。


图1 大学生消费者对权益保护

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情况调查统计图


2、投诉举报渠道的使用率待提升


在调查中, 70.28%的受访者表示知道消费投诉举报电话, 而29.72%则表示不知道。在日常消费或接受服务中, 有36.52%的受访者表示曾遭遇合法权益的侵害, 但只有16.12%的受访者曾拨打过“12315”进行消费投诉。


图2 大学生消费者对消费者投诉电话的

了解情况调查统计图


(三)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

遇到的权益问题及处理方式


1、超半数受访者反映遭遇不诚信经营


调查发现, 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假冒伪劣、个人信息泄露、虚假销售、无法退换货、霸王条款以及卖家骚扰等。 其中,反映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情况占比最高,达54.41%,其次,49.62%的受访者反映个人信息泄露,47.1%反映商家虚假销售。


图3 大学生消费者权益受损问题统计图


2、大部分受访者维权意愿并不强烈


在调查中, 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1.89%)在消费权益受损时选择了“如果需要投入太多时间精力就放弃”, 而16.37%表示“直接放弃,吃一堑长一智”,“无论程度与否,坚决捍卫个人权利”的受访者不到三分之一(29.22%)。


图4 大学生消费者权益受损处理情况调查统计图


3、超半数受访者倾向于

向相关部门投诉


大学生消费者在维权时更倾向于选择向相关部门投诉和寻求法律援助这两种方式。 在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1.64%)倾向于投诉到相关部门,33.5%表示会寻求法律援助,4.79%选择在网络平台上曝光商家,而9.07%仅选择不再购买该商家的商品或服务。


图5大学生消费者维权措施统计图


(四)大学生对消费权益保护的

需求与期望


1、在维权方面面临多重挑战


大学生维权受到 法律知识、维权渠道、时间和精力以及经济能力 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居首位的因素是缺乏法律知识和意识,其次是缺乏维权渠道和平台、缺乏时间和精力、缺乏经济能力,其他影响因素仅占1.26%。


图6 大学生消费者维权需求统计图


2、参加消费维权活动的意愿较高


大学生对于参加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活动或组织显示出较高的热情。 74.31%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加参加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活动或组织,25.69%选择不参与。


(五)影响大学生

权益保护意识的因素


1、性别因素


调查发现, 男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较多,投诉举报渠道的知晓率更高。 81%的受访男生表示对法律法规了解一些或非常了解,而女生仅69%。另外,73%的受访男生知晓“12315”投诉电话,而女生仅69%。


2、年龄与经济因素


年龄与法律认知呈正相关(回归系数0.0165); 月消费2000-3000元的学生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知度最高(75.9%),而消费3000元以上群体认知比例反而下降(63%)。


3、其他因素


其他诸如 社会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教育因素 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消费权益保护意识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四、调查结论


1、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消费活力和多样化需求, 注重性价比、个性化和精神层面的满足,倾向于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消费,如移动支付、网络购物等。


2、大学生消费权益保护意识现状


大学生的消费权益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有待提升。 假冒伪劣、个人信息泄露、虚假销售等是他们遇到的较为常见的权益受损问题。不少大学生受法律知识、维权渠道、时间和精力以及经济能力等因素制约,维权意愿并不是很强烈,也缺乏有效的维权手段。


3、大学生的消费权益保护意识

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消费权益保护意识受到 性别、年龄和经济 等个人因素影响。此外,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学校的消费教育、家庭的教育观念等都对大学生的消费权益保护意识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五、相关建议

1、建议政府和相关机构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与监管机制, 定期制定与更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市场监管,优化消费环境,建立商家信用体系,推动商家诚信经营,为大学生消费权益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


2、建议高校加强消费教育,创新教育模式, 通过开展校内消费教育主题活动、完善相关消费教育课程建设、加强校内外合作协同教育等方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维权能力。


3、建议家庭和社会积极参与大学生消费权益保护的教育和引导, 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消费警示和维权案例的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同时凝聚合力推动营造公平、透明、便利的消费环境。

猜你喜欢


特别声明


本公众号 转载内容仅作公益分享,版权归原作 者所有,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如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 后台 或闵行消保委微信团队进行删除


邮箱:[email protected],微信号:mhxbw_1231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