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广东今年把目光投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驱动力,各地也结合自身情况聚焦“产业”二字。
“大抓产业大抓招商大抓项目”,
揭阳
“新春第一会”用三个“抓”,道出目标和决心。会上,各县(市、区)摆图谱,亮特色,并作现场招商推介,动员全市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大市
东莞
则部署了拼经济、抓产业等重点任务。会上,先进制造业集群、外资外贸、生产性服务业等多个关键词被提及,都紧扣现代化产业体系。
“下更大力气抓产业、抓招商、抓项目、抓营商环境。”2025年
韶关
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新一年要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再到特色优势产业都有详细规划,用产业发展让韶关处处都充满无限活力。
茂名
同样明确要“抓住产业这个核心根本”。具体来说,即坚持补强做优,立足主导产业招引培育龙头企业,推动链主企业上中下游关联企业落户,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
梅州
直截了当提出,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四上”企业,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经济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
与此同时,“三产融合”成为多个地市部署“百千万工程”相关工作的共同点。比如,
肇庆
明确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夯实底盘、新兴产业挑起大梁、未来产业培育新苗,城市产业突出产城融合、县城产业突出“一县一园”、镇村产业突出共富增收,协同发力做优做精一产、做大做强二产、做活做旺三产。
今年既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期中考”之年。不少粤东西北地市将目光投向日益丰沛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抢抓产业机遇。
万绿湖畔的
河源
提出,围绕打造“绿富双赢”河源样板,推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促进林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推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大力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推动绿富美互促共赢、相得益彰。
海洋是
阳江
的优势所在,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该市“新春第一会”着眼于“绿色”“蓝色”,提出向陆拓展、向海图强、向空挺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促进千亿级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百亿级产业提速改造,进一步构建完善具有阳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