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
前几天有朋友让我推荐一本读完收获最大的书,我说是《社会心理学》。
看完之后会深刻地理解人们为什么做出各种看似奇奇怪怪的行为。
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一旦认知发生改变,行为也就会发生改变。
随着 2022 年末生成式 AI 的兴起,一场新的「范式转移」已经发生。
一年半后的今天,没想到 Gen AI 的新范式仍然只存在于创新者群体,尚未普及开来。
如果我们不使用新范式来思考,可能会错过这个技术浪潮。
这篇文章来深入地聊一聊范式转移是什么,为什么一个范式转移会对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产生巨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认知的转变获得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
什么是范式
Paradigm:a model of something, or a very clear and typical example of something。
范式,就是一种模型,或是典型。现在多用来指某种理论、模型、认知、假说或参考框架。比如「地心说」「日心说」就是典型的两个范式。比如生成式AI就是一种新范式。
广义上,
范式则是我们的认知方式,也可以翻译为“思维模式”。
在之前的文章
《大脑是世界的建模》
[1]
中说已经提到过,我们的大脑其实本质就是世界的建模。比如我们判断一个人乐观和悲观,「还有半杯水」和「只剩半杯水」,就是两种典型的认知方式。
什么是范式转移
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一词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
科学革命的结构
[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最先提出的。
库恩在书中阐释到:
科学不是累积进步的,而会被革命性的异常打断,科学研究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几乎都是首先打破传统,打破旧思维、旧范式才得以成功。这就是范式转移。
一些典型的范式转移:
科学的范式转移在我们中学的课本中都有提到,但是认知科学却不为人所知。
从行为主义到认知革命
大部分人对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认知还停留在行为主义时期的理论,而行为学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早已过时。
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什么不同呢?
-
行为主义的核心范式就是巴浦洛夫的狗,以「刺激-行为」为模型,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各种外部因素导致的。比如一个人脾气不好,行为主义可能认为这个人的原生家庭导致了这个问题,也可能是他所处的环境引发了他的问题。听起来似乎没错?
-
认知理论则认为
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看待事物的方式。
每个人都天生带着有色眼镜,同样是一个人脾气不好,
认知理论认为根源是这个人的对世界的建模
,以及他认为必须以「脾气不好」对世界做出回应。一旦改变认知,他的行为也会改变。虽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
只要他选择如此,改变就会发生。
只有在认知理论里,才存在「自由意志」,
不管外界如何,人都能选择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思维范式的转换
认知革命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那就是一切的感觉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都是基于以前的范式,只要试着做一下思维转换,很多事都会变得不一样:
-
当你觉得看到社会新闻会很抑郁,
旧的范式会认为是社会世风日下,其实你看什么新闻完全是你自己的选择
。你也可以选择投入到你喜爱的领域里,不看新闻,太阳底下无新事,你看再多也改变不了什么。你努力起做好自己的事情,去创造去分享,有一天会发现身边都是充满活力的人们。
-
当你觉得生活很累,有空了只能刷短视频打游戏,也许可以试试主动安排时间,改变多巴胺的奖赏回路。在卸载游戏和短视频软件后,主动激发你的好奇心,从新知识和新认识的朋友那里一样能获得快乐。
-
当你觉得996打工很累,已经没有生活,身体也越来越差。也许你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价值观,为什么要按照别人制定的规则玩内卷游戏?为什么一定要模仿别人背房贷?你完全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力。
-
当你在开发一个 AI Native 的应用,你要思考 AI 在这个应用里杠杆最大的部分,
不是因为有了 AI 就变得好了一些,而是有了 AI 就让不可能成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