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ID:china_sci)
“我们这么做,是不是在合法地毁掉学生的一生?”不久前,一篇科学网博文发出这样的质疑,引来了不少人围观。
博主程新在一所中部地区的普通院校任教,他的学生要参加一所“985工程”院校举办的夏令营,表现得好或许可以拿到该校的推免资格。
但让学生忧心忡忡的是,据他们得到的信息,即便通过夏令营拿到外校推免资格,本校对外校推免卡得尤为紧,通常只有一个指标。
“学生说的是实情。看到一大批费尽周折拿到‘211工程’‘985工程’高校资格的学生,也许他们心中还充满了渴望,却在努力前被告知你已经失去了资格。”程新心里五味杂陈。
尽管2014年教育部规定高校推免不得设置留校限额,但是据《中国科学报》记者了解,推免变相留人的行为在高校中依然禁而不绝,甚至在操作上都是“合法合理”的。
高校推免留人玩花招
“我的很多学生因此受到了影响。”去年,某普通院校的教师王宁也有学生拿到“985工程”院校推免资格,最后被校方“合法合理”地拿下了。
所谓的“合法合理”,其实是一些院校“钻了制度的空子”。
“尤其是在普通院校,水平越不济问题越严重。”王宁说,最通常的做法是,采用“专业成绩+面试成绩”的模式,通过面试调整学生的总成绩。
比如,设定专业成绩50%,面试成绩50%。有推免资格的学生,平均成绩通常在70多分到90多分的区间内,再乘以50%,成绩上的差距不到10分。
而在面试中,10分的差距掌握在面试官手中,很容易被抹掉。
“决定‘抹掉’与否的重要因素,在于学生在推免系统中填报的是外校还是本校,二者必选其一。”王宁说。
他解释,如果有个别学生能获得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外推资格,对普通院校来说面子上是很好看的。哪怕学生成绩排得较为靠后,学校都会尽量把外推名额给他。但是,如果有一批学生获得外推资格,学校基于多保内推名额的考虑就不会那么“通情达理”,一些获得非名校推免资格的学生,即便成绩不错,在面试中也会被打低分,失去外推资格。
而如果推免的是本校,学生的成功率就会高出一大截。再普通的院校通常都会有几个学术“大牛”,他们开口要指标或要某个学生,学校不能不考虑,即便成绩排名靠后,在面试时也容易被面试官提分录取。
“到了最后,学生的成绩反而是最不重要的。”王宁补充,所谓的面试,表面上是按规章制度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综合素质,但仅凭十多分钟时间的考查并不太现实,可操作空间较大。
于是,普通院校成绩中上的学生自觉考名校希望小,一般会选择本校保研;成绩好的学生也知道外推被刷下来的概率大,干脆放弃保研。
因此,保研普遍留下的是中档生源,也不排除个别优秀学生。
推免留人背后的逻辑
“依赖制度强势角色留住学生,不仅影响学生个人发展,也将学校注意力转移到如何留住人才,而非如何发展自己上。这是一个‘双输’的措施。”
“闭门造车,学生没有‘走出去’,何谈将来‘走回来’。”
……
在程新的博文评论区,网友纷纷留言陈述推免留人的弊端。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双输”的措施。但在我们批判之前,是否有必要先思考一下,普通院校如此行为的逻辑?
事实上,高校之所以要留本校生读研的逻辑并不复杂。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院校,都有一颗“争取优质生源”的心。
然而,对于普通院校来说,往上看,有教育部不得设置留校限额的规定,往下看,生源素质好的学生都想推免至知名院校,加上近年来知名院校搞夏令营、推免预录取对学生的诱惑力特别大……
“如果普通院校再不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愿意保本校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少。”王宁说。
“坦率地说,生源素质不断下降,导师带起来也很辛苦,对其科研也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导师从私心的角度来说,还是希望能留住学生。”看过程新的博文,来自某地方院校的硕导李方如是说。
近年来,高校推进分类分层建设,将高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技能应用型。
李方指出,一般高校很少有愿意承认自己是纯教学型单位的,其教师也更愿意将自身定位为教学科研型,所以高校也希望教师在科研上有所成就。
原本留下学术素养相对弱的学生,更应该以专硕的形式,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然而,“起码与我们同档次的高校,学硕、专硕的区别并不大,像校外实习6个月等专硕要求基本上做不到。因此,招学生搞科研依然是普通院校教师的共识。” 李方说。
允许学生“走出去”,他们将来会“走回来”吗?李方坦言,无论是否是好学校,学生将来回到普通院校任教的概率都很低。把学生送到“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将来出国、做博后,选择的平台也是“985工程”“211工程”院校。把学生留在普通院校,如今高校进人门槛要求越来越高,能留校的概率基本为0。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一些普通院校才会变得如此现实。
权力过少致走偏门
“我们这样的学校没有发声权,而政策制定者往往根据的是高水平大学的情况定制度。一些制度听起来没有问题,但执行起来,在不发达地区或水平相对较低的高校都很难做到。”在采访中,王宁的一席话,或多或少地道出了问题背后的制度原因。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表示,招生规则中的权力过少,学校的基本权利被剥夺,就会产生一些走偏门的做法。
那么,对于这类走偏门的做法,主管部门是否要出台政策加以禁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事实上,出现这种局面就是行政力量把高校分为三六九等,对部分高校过多支持或支持不均造成,如今再让行政主管部门出台政策加以禁止,产生怎样的效果很难说。“从长远来看,应该减少行政干扰,而不是让行政加以禁止。”
在他看来,就校内而言,不能得罪的学术“大牛”的权利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行政权力的基础上;就校外来说,不同高校的等级差异也是建立在行政权力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让行政和学术加以分别。”
“行政与学术分开,高校办得好,自然有更大的空间争取学生;办不好,争取不到学生也是正常。前提是,所有的高校都要在相同的平台上,相同平台不一定包括自然环境,但至少应包括,政府对所有高校是‘一碗水端平’。”储朝晖说。
“不要给少数大学更大的特权,在招生的名额、标准上要‘一碗水端平’。”
程方平对此也表示肯定。他指出,行政主管部门的管控严格是对的,但不能将其限制死了。在管理、政策的指导上应该更加细化,太粗犷的管理只会导致一枝独秀,其他凋零。
他曾多次提出,高校建设要有分类指标,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校,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地方行业院校、职业院校要各有其一流大学的标准。“一些地方性、行业性的高校建设,还应该与实用研究相结合。呼吁各类学校都要基于自身特点、优势学科进行建设,因为它关系的不只是招生,还有自身发展。”
要靠内涵吸引学生
“我身边的同事也曾有过留人想法。我问他,第一,你留优秀学生干什么?第二,学生愿不愿意?第三,他有没有那么优秀?”同样在普通院校,杭州师范大学教授臧玉峰对留人行为表示反对,也认为没有必要。
“我所在的心理学招到的优秀学生,远远超过我们认为留下来的优秀学生。”臧玉峰说,尽管他所在的高校在全国排名靠后,但某些研究方向在国际上一流,通过宣传、调剂,340分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调剂线报名的人数多达400多名,不愁当中挑选不出优秀学生。
在他看来,所谓的优秀是相对的。很多人眼中的优秀学生是单纯的学习成绩好,科研水平却不过关。事实上,每个学校调剂的时候都有很多人报名,“关键在于高校怎样抓住优秀学生”。
“如果该学科一名优秀导师都没有,留下好学生没有意义。留住好学生,在学科发展上仅仅是非常小的一个方面。学科发展首先要想办法引进优秀的科研人员,用他所在的小方向吸引学生。”臧玉峰说,“有一点必须明确,普通院校的优秀学生绝不会比‘985工程’院校的差生差。拥有优秀的导师,不断提升硕士生质量,让后来的学生看到,学长们能发SCI论文,能找到好工作、考博,这才是吸引学生留下来的关键。”
臧玉峰告诉记者,对于普通院校的弱学科,要采取与强势学科合作的模式,进行学科交叉。弱大学通常都会有个别强学科,比如信息科学、医学专业相对弱,心理学较强,三者又有一定关系,就要促成强弱学科之间的合作,这样学生也更容易出成绩。
高校留住学生的意愿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实现。程方平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出台以后,我国在学术、外交、科技、文化上都有所需求,一些专业可以据此调整,而不是靠行政方式,甚至是玩技巧,要从改变专业研究方向、为学生创造更多发展机会方面多下功夫。
事实上,美国的优秀学生也不完全都被哈佛、耶鲁抢去,像威廉玛丽学院这样的院校也有自己的吸引力。“要靠内涵吸引学生。关键在于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慢慢地普通院校也会形成优势,某些领域也会超过名校。”程方平说。
(部分采访者系化名)
《中国科学报》 (2018-06-19 第5版 大学周刊)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智商或财富,而是思考问题的层次。关注公众号理想岛(ID:lixiangdao002),提升认知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