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篇好文,作者简直就是传奇般的存在,从月入三千到年入上百万资产超千万。
一路成长,从港资,台资,美资,民企,再回到外企,从设计师到设计主管,再到研发经理,去过多个国家,投资了多家公司。
职场外,他结合自己的经验,2017创办了同名微信公众号:沈小星,写下超过40万字的成长心得笔记,将部分内容写成文章发表到公众号、简书、今日头条、微博,累计了数百万阅读,无数人表示受益匪浅。
强烈推荐您长按二维码关注他的同名微信公众号:
沈小星
,这可能是我见过最优质的公众号之一了。
这个时代,每一个对平庸生命和无趣生活说“不”的人,都在寻找一个答案——
下一个风口在哪里?
只是,当我们链接的人足够多,你才会领悟,其实风口一直都在。你不禁感慨,为什么优秀的人总能发现风口,实现快速崛起,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其实,这背后的逻辑,真的不只是彼此财富的差距,而是彼此思维的差距。
——沈小星(Steven)
几年前,我从一家跨国外企跳槽到一家成长型的公司做研发部经理,在做这个选择的时,薪水是我主要考虑的,但绝对不是第一位考虑的因素,我更看重的是工作的平台和这位老板的思维格局如何。
平台可以开拓你的眼界;跟着一位好老板,可以升级你做事的思维。
上班第一个月就和老板去拜访客户,去过很多大公司,比如TCL集团,格力空调,美的集团,江淮汽车……带领自己研发的产品参加各种展会。
在和各位X总的交谈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比如职位越低的人越喜欢和你聊技术;职位越高的人,只会和你聊天气,吃饭的口味,住酒店环境,以及当下的社会发生的一些事件。
当时,回到酒店很迷惑,后来老板教会了我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往往我们去谈项目时,集团某总是知道我们有这个能力做到的,要不然我们不会这么远跑来谈合作。其次他们和你聊天主要看你的思维和格局,你的圈子人脉对他有没价值,这个需要个人知识储备相当高,人脉要广。看似简单,其实比聊技术更难。
对这些职场大咖看来,一个人的思维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有远见有行动的人,做事一般都不会差。帮助他,未来可能会有深度合作的机会,这个时候一个人的魅力占了成交率的60%。
说白了,其实所谓的帮忙,都是价值对等的交换。
基于这一点,我也常建议一些年轻人一定要争取到有发展空间的平台去施展你的才华,因为你其实是在投资你自己和你的未来。
往往,那些打工者思维的人,把一份工作想得太浅了,就像我以前一样。
而事实上,这世上从来就没有简单肤浅的工作,只有简单肤浅的人。虽然我们都是打工者的身份,但一定要努力跳出打工者的思维,和时代共振,永远用动态的眼光看世界和自己。
这几年,朋友们觉得我事业起来了,财富也实现了大的增长,我自己感觉成长特别快。无论是之前担任企业的高管还是自己创业,最让我自信的是——自己的思维比以前提高了多个纬度,看待人和事的角度,思考方式,思维格局不一样了。
这种思维的升级,来至于和各个领域、不同行业的大咖交流激荡的领悟;来至于互联网各种平台兴起后的启迪和内心渴望求知的思维迭代。
所以,哪怕我现在一无所有,也能实现快速崛起。
而我们很多人步入油腻中年,混成现在这个迷茫的样子,职场起不来。而且可怜的是,知道自己未来职场也不会有太大的上升空间,职场外却不去学习新知识,每天依然走老路,浪费青春。而另一些人即使现在事业没起来,可能只是缺少一个风口和平台,但是你知道他的洞察力很强,乐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只要风口一开,必成大器。
这两种截然不同状态的人,几年后会是天壤之别。
有人说是性格决定的,我却更倾向于认为是“打工者思维”决定的。
打工者思维,想的是我拿多少钱,就出多少力,每月最开心的就是发工资的那天,年终奖发多少,明年工资加多少;而老板思维呢,不太注重手里这份死工资,能有多大涨幅,他们想的是这份工作,能否自己创业,通过投资的人力物力财力,何时能回本,未来几年能否通过融资A轮,B轮来引进人才和设备,扩大规模上市,赚更多的钱,实现品牌全球化。
不出十年,就会发现打工者思维的人,正在扼杀自己的职场未来,拿自己的青春开玩笑,中年危机,将成为很多人绕不过去的坎。
打工者思维和老板思维,两者的不同在于:打工者思维追求的是当下的稳定,旱涝保收;而老板思维看重的是未来更大的可能空间,有时为了长远发展,不惜割肉眼前利益,这个我深有体会的。
本质上两者风格不同,没有对错。但如果还有人跟我谈,我想找个稳定的工作,我会特别鄙视,更会觉得是个笑话,觉得这个人未来可能也就这样了!不管愿不愿意接受,我们都被抛进时代快速发展的漩涡里了,而且未来的加速度还会越来越大。
这种情况下,
稳定是最大的陷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