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朋友圈不比较,不较劲,不装逼,不怀才不遇,不愤懑不平,不自以为是,流露出对生活一些善意和自嘲,流露出对美的欣赏。”基本上是个值得一交的人。
加完好友,先翻看TA的朋友圈,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习惯,我们会在心里给对方贴上各种各样的“第一印象”。
喜欢上网,社交活动不多,现实生活不充实。没有发自拍,一定长得不好看!
一天到晚晒名牌,张口就是欧洲旅游,没事就发性冷淡风早餐,一定是喜欢装X!
拜托,你凭什么以为看微信朋友圈就能了解我?朋友圈只能片面的反映出一个人的一些特质和内心想法,不要妄想通过朋友圈就能真正了解一个人,也不要仅凭朋友圈就盲目定义一个人。
有一位有趣的90后华裔青年,他19岁获得千万美元投资,20岁登上福布斯,与Facebook扎克伯格相提并论。这位叫黄铁锋的帅气小哥哥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要过度分享,学会制造乐趣和享受生活,这才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不要
过度分享
你
的生活
,
要享受它
前段时间在我听乐队演出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身边所有的女孩都在用一款照片分享应用将所有宝贵的瞬间分享给她们的朋友。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些女生在演唱会现场的感受和她们试图传达给朋友的感受并不相同。我记得她们在现场看起来很无聊,
但她们发给朋友照片当然是为了炫耀在现场有多开心。
我对此的看法是:“姑娘们,收到你们发送的照片的朋友们可能比你还享受这场演出呢!如果你们不是忙着发送这些照片,是不是能更好地欣赏演唱会呢?”
你不需要和每个人分享你想做的事,也不要认为你分享的人越多,就越受欢迎。你本不应该曝光这么多生活细节,这同样影响你享受当下的体验。
你分享的越多,人们就越懒得看下去。你分享的目的是想要内容显得重要,但它们变得如此单薄无趣,别人会觉得你根本没什么重要的事好分享。
成为时刻在现场拍照的人的另一个坏处是,你不会再去用心记住这一切,从而失去了一些最宝贵的记忆。
我喜欢用心记录那些宝贵的记忆,而不是用照相机。我会把这些记忆留给自己,而不是在公众平台分享。这会让这份经历感觉更真实,你永远记得它本来的样子,而不是相片或视频里的样子。
真实的生活很重要,你与之分享的朋友也同样重要。所以与其不断报道你的生活,为什么不试着享受它?
尊重
你自己的时间
,别成为
任何
事物
的奴隶
在电子时代的社交礼仪之一是不管对方是你的另一半、商业伙伴或客户,如果你没有在几 小时(或几分钟甚至几秒)之内回复,就是不重视他们。
所以你要么成为手机的奴隶,要么就只能做坏人,真是进退两难。
无论你是否喜欢,这就是我们身处的信息时代的副产品。可怕的现状是:人们在工作之余每天还会接收 12 小时的信息。办公室工作人员要花 28% 的时间回复电邮,人们平均每天发送或接收 35 条短信。过量的信息造成了短期的记忆障碍,增加公众的压力,损害大众健康,并且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这种现代疾病如此常见,我们甚至为它创立了一个新名词信息肥胖症。
这无益于我们提高效率和发展关系。毕竟如果我们都在忙着回复短信和邮件,怎么能有时间发展创造力呢?你明白这种感觉:邮件一到,你的血压就稍稍升高,忽然意识到:“烦人,又有人有新的要求了。”
所以如果你还有一点记忆的空间,请记住这个诀窍:别去理会它。
别再告诉自己必须得知道当下的所有状况,别再试图和每个人随时随地保持联络,别觉得你吃顿午饭就得先通告全世界,所有这些想法都像是精神毒品。 就像所有的毒品一样, 它也很难完全戒掉。
我虽然经常飞来飞去,但是我在路途中不和任何人联络。在休息的时候,我不接工作电话,关闭了手机邮件提醒。只在有时间的时候才处理邮件,至少我还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而不用屈从于其他人的时间。
人们不会考虑到这一点,他们每次给你发短信或者邮件的时候,都是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占用你的时间, 讽刺的是,这正是我们的主要业务领域。这让我更加警醒,
我们得在信息控制我们之前,控制它。
我们都承受着时刻在线的压力,但是屈从于此,随时接受别人扔给我们的任何信息并非正确的处理方式。
你需要捍卫自己享受恬静的私人或家庭时光,保留娱乐和创造时间的权利。 让人们留给你一些空间,你真正想要与之相处的人会同意,对于那些反对的人,摆脱了他们也好。
当你开始尊重你自己和你的时间, 其他人也会随之尊重起来。
《出众:人生进阶的技术》
华裔杰出青年企业家黄铁锋,19岁即获得千万美元投资,20岁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30人”,超越马克•扎克伯格。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工具和方法将会让你的职业提速升档,获得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