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有意向与攀成德建立合作关系,请点击👉
业务合作通道
,让我们更快速了解您的需求与期望!
在过去,提起建筑业,人们通常会想到写字楼、高层住宅、公共广场等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而乡村地区的各类建筑则甚少被提起,这一现象主要是由过去几十年间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造成的。
随着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加之建筑业整体市场增速呈现下滑趋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饱和等大背景,乡村地区或将为建筑企业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为什么说乡村市场蕴含着新动能
▌1.
政策持续加码,乡村振兴前景较好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均将乡村振兴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政策支持下,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从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
随着政策持续加码,各类资源要素加快向农村聚集,农村地区将产生大量的市场机会。
表1 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部分)
▌2.
城镇化进程放缓,建筑业在城市的增长机会受限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减速的新时期,城镇化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以2.28%、2.7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稳步提升, 而 “十四五”以来,我国城镇化推进速度逐渐放慢,截至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1.12%,与前两个阶段存在较大差距。
城市化进程增速放缓背景下,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可能导致城市中新建住宅、商业和公共设施的需求相应减少,建筑企业在城市这片“战场”上的厮杀会更加激烈。
图1 2011-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笔者整理
乡村振兴蕴含哪些新动能
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惠民生、兴产业”的思路,笔者认为,
乡村振兴,基建先行,
建筑企业可以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释放乡村市场动能。
按照服务性质划分,农村基础设施可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人文基础设施以及流通性基础设施四大类,四类基础设施均蕴含发展动能,等待建筑企业的挖掘。
(1)生产性基础设施
生产性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生产活动提供支持和条件的基础设施,
一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背景下,生产性基础设施短板将得到补齐。
以农田水利工程为例,
根据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数据,我国灌排设施仍存在完好率较低、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不足等短板:截至2021年9月,我国已建大型灌区骨干工程中有60%的渠道、30%的渠系建筑物和70%的排水沟没有得到系统的改造,骨干工程的完好率仅为65%;中型灌区中有34%的渠首工程、45%的骨干渠系、44%的渠系建筑物和65%的骨干排水沟需要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整体灌溉保障水平偏低。根据水利部,“十四五”后半段也将深入推动灌区现代化建设改造,2024年将扎实推进80余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确保当年中央投资完成率达90%以上,预计将带来较多的市场机会。
另一方面,基于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农村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加工、仓储等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加快,以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作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环节,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体规模稳定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发展趋势较好。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2年预计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万家,比2012年增加2万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8.5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3.6万亿元。加之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预计农产品加工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发展空间。
(2)生活性基础设施
生活性基础设施是为农
村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设施,如农村电网、供水供热燃气设施、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等。过去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催生了城乡差距较大的问题,不利于城乡融合及城乡居民共同享受普惠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红利。
以供水普及率和污水处理率为例,根据住建部《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22年我国城市、县城、乡的供水普及率分别为99.39%、97.86%、84.72%,全国城市、县城和乡的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8.11%、96.94%、28.29%,
在推动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向普惠共享方向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仍有较多的市场机会。
同时,生活性基础设施当前存在“重建轻管”问题,许多地区的长效管护机制尚未健全,这也是建筑企业可以聚焦的盈利机会。
此外,通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垃圾固废处理进行人居环境整治也能以村容村貌的提升和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建筑企业可以参与特色小镇、旧村改造、乡村民宿建设、乡村生态园区规划建设等项目,在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的同时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口碑。
(3)人文基础设施
人文基础设施是指为
农村居民提供文化、教育、健康、娱乐等服务的基础设施,包括科教文卫等活动的场所。
当前乡村人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以下不足:有形覆盖初步实现,但有效覆盖不足,造成资源闲置、资源错位等现象,如在人口较少的乡镇设置卫生院、村卫生室,因就诊量有限而造成了医疗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部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且分布不均,如农村养老供给和需求存在巨大供需缺口,且养老机构主要集中于乡镇层级,村级养老机构严重欠缺。
针对当前存在的短板,农村人文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需求兼具,是建筑企业可以考虑切入的增长点。
(4)流通性基础设施
流通性基础设施是指为
农村物资、信息和人员流动提供便利和条件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物流、邮电通信等,是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保障。
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2017-2023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稳定保持5%以上的增长率。
图2 2017-2023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万亿)
数据来源:商务部,笔者整理
然而,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现代化物流体系,农村物流主体存在规模小、服务效率低等特点,农副产品销售的物流成本较高,使农村个体户种植的农产品在电商平台失去竞争力,制约着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流通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面将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延伸,未来流通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仍有较大潜力。
建筑企业如何挖掘乡村振兴新动能
一是持续推动能力建设。
自身优势是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及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建筑企业应通过持续的能力建设夯实自身竞争优势,在乡村建设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对于能力建设来说,不同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规模、发展阶段的能力建设模式。
大型企业可以统筹推进投建营全产业链一体化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投资牵引、设计引领、建造带动和运营赋能等环节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的效果,为乡村基建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小型企业则可以根据自身特色量体裁衣,通过培育壮大自身业务能力,开发拓展特色业务,以满足乡村振兴的多样化需求。
二是立足主业,最大化自身优势。
基础设施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在城乡一体化中发挥着支撑作用。建筑企业可以抢抓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遇整合城市与乡村的资源,使城市市场中积累的项目经验和资源,能够在乡村市场得到一定的应用。例如,引入城市智能化管理技术,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区;利用城市建筑节能技术,改造农村住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此类转移与应用,不仅可以满足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需求,也能为建筑企业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实现双赢局面。
三是审慎进行区域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