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绽
谈谈文化,聊聊艺术,拒绝虚伪,强调态度。做有品位、有素质、有情调,有梦想的靠谱文艺青年。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诚意制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2岁男童在托育园午睡后意外身亡,官方回应 ·  10 小时前  
直播海南  ·  致11人遇难(家长6人、学生5人)!山东发布 ... ·  16 小时前  
直播海南  ·  “小学生被老师打掉牙”?官方通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绽

他被错误枪决时,上衣口袋装着生前拍摄的鲁迅全部底片

艺绽  · 公众号  ·  · 2017-08-24 09:32

正文


他是 八路军第一位专职新闻摄影记者 ,参与创办了《人民日报》前身《抗敌报》,《解放军画报》前身《晋察冀画报》;

他所拍摄的 鲁迅去世前夕的系列照片 ,已经成为后人认识鲁迅形象的重要参照;

他曾拍下 白求恩裸泳的镜头 ,后者临终前嘱托把个人相机赠予他。


令人唏嘘的是,在新中国已成为解放军师级干部的他,因精神失常射杀一名日本医生后,被处以极刑,直到30多年后才迎来平反,等待的时间与他的生命长度近乎相等。

他就是 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摄影奠基人 沙飞。

沙飞(1912—1950), 广东开平人,原名司徒传、司徒振华,沙飞是投稿时所用笔名,意为“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原本学习油画的他于1936年10月拍摄发表鲁迅最后的留影、鲁迅遗容及其葬礼等摄影作品,引发轰动。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曾担任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科长、《晋察冀画报》社主任等职。

1950年3月因患“迫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在石家庄和平医院枪杀为其治病的日本医生,被执行枪决,终年38岁。1986年,北京军区军事法院判决:撤消原判决。


由北京画院主办的展览“ 光影岿然——沙飞的艺术.理念.行动 ”,即日起在 北京画院美术馆 与公众见面。此次展出的 百余幅作品 全部由沙飞之女王雁女士提供,展览分为“黑白影社”“视线转移”“聚焦抗日”三个版块,里面有不少摄影史上绕不过去的经典之作。在这里,随同沙飞的镜头走进一段历史和他的人生。

1

南粤文青的成长史


这位在自己钟爱的事业上拼搏了仅仅十余年的摄影奇才,如同流星划过星空,当沙飞带着平静微笑离开人世时,没人会意识到,他的上衣口袋里装着一只小铁盒,里头是他13年前拍摄鲁迅的全部底片。他平素里极为珍爱的鲁迅底片,陪同他一道走向人生终点,想来那一刻他并不孤独。


处女作《渔光曲》

《渔光曲》 是沙飞作为艺术摄影师的处女作。初涉摄影的他巧妙地将风景画和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影像结合在一起,描述了渔民的日常琐事。当时这是中国业余摄影师最受欢迎的主题,当时的文青沙飞也是这一趋势的追随者。

最早的“国防”摄影

1936年夏天,沙飞背着相机,乘着小木船,颠簸了几个小时,来到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沿岸南澳岛。他徒步走遍全岛,向渔民、盐民了解情况,知道日本浪人在岛上胡作非为,心生忧虑的他拍下一组照片,并以“南澳岛——日人南进的一个目标”为题发表在画刊上。因此,它们也被称为 国内最早以“国防”为主题的摄影报道


“镜头中的鲁迅”

1936年8月底,沙飞背着照相机前往上海闯荡。他如此回忆那段时光:“10月8日12时半,我去食客饭,饭后赶回会场,不料鲁迅先生早已到了。他自今夏病过后,现在还未恢复,瘦得颇可以,可是他却十分兴奋地,很快乐地在批评作品的好坏。他活像一位母亲,年轻的木刻家把他包围起来,细听他的话,我也快乐极了,乘机偷偷地拍了一个照片。”

《码头工人》

沙飞以俯视的视角拍摄了码头上正在装货的工人,抬起麻包的瞬间肌肉的张力和旁边安静等待的工人,形成了一动一静的鲜明对比。这一时期,沙飞开始把摄影当成一种“用于揭露现实的最强大的武器”,一改此前的写意风格,拿起 现实主义 的表现方式。


《一个老国民》

已经无法得知沙飞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拍摄了这张照片。它描绘了一位农民正在收拾菜园摘下的蔬菜,他赤膊显露出精瘦的身体。人们不自觉会将目光落在老人的表情上,生活的贫穷无法打垮他的精神,他以不失体面的方式生活着。被用在杂志封面的这张照片,意在号召国人抗日,有尊严地活下去。


2

八路军首位专职摄影


沙飞的女儿王雁说,“白求恩大夫以身殉职后,在遗体告别时,人们无不痛哭失声,就连身经百战,亲眼看过无数亲密战友伤亡,曾经以‘铁石心肠’自称的聂荣臻将军也潸然泪下。父亲一边流泪一边揿动快门,拍下了这些动人的历史镜头。白求恩在遗嘱中要求,将他心爱的柯达相机赠给沙飞同志。”

“七七事变”爆发后,1937年9月中旬,沙飞到李公朴成立的全民通讯社当上摄影记者。9月26日平型关大捷,沙飞拿着李公朴写的介绍信奔赴八路军115师驻地,成为第一个采访115师的记者。同年12月,沙飞在河北阜平正式参加八路军,也是抗战时期第一个到华北晋察冀军区参军的知识分子,被破格任命为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编辑科科长兼抗敌报社副主任,主持工作。

《八路军在河北灵寿县陈庄战斗中》

著名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说过:“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由于战争的现实情况,沙飞无法从正面和平视的视角进行拍摄,但从照片看他似乎尽可能地站到一个高点上,尽量全面地拍摄下战士的行动。

《战斗在古长城》

系沙飞代表作之一,首次发表在1943年9月的《晋察冀画报》。1998年经过多次考察,后人在河北涞源浮图峪找到了照片上的地点。但通过现场比对,他们发现照片上的八路军战士是无法打到对面山头的鬼子的,若是打山下的敌人,应该是俯射。不过,王雁并不认为这是摆拍,因为她心目中的父亲早已把人民军队看作钢铁长城。

《八路军参加大生产运动》

这是一幅具有史诗般气质的照片。从近处的八路军战士清晰的身姿,粗砺的土地,到远处山岗上剪影般的效果,沙飞在方寸之间展现出了八路军自力更生的气势。很可能有这样一幅画面:沙飞背着相机翻越数个山坡,四处寻找更好的角度和光线。在身患肺结核的情况下,他依然对工作精益求精。

《百团大战新闻照片街头流动展》

展览照片一字型排开,在开头地方还特意贴了一张标语:诚恳的接受参观。可以看出虽然举办展览的条件相当简陋,但展览的举办者还是很认真在做展览。沙飞用纵深感的镜头记录了战士们观看照片的场景,每一名战士都用本子认真记录着,其中一位为了方便写字把腿抬起踏在墙上的战士,让整张照片都活泼了起来。

《聂荣臻与日本孤儿》

相信不少人都与艺绽君一样,太熟悉这张照片了。日本孤儿美穗子的父母在八路军的炮火中亡故,留下六岁的美穗子和不满两岁的溜美子。聂荣臻司令员指示将两个孩子送回日方转其亲属抚育。聂帅后来回忆道:“这个大一点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

“镜头中的白求恩”

这张照片曾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却并不知道是沙飞所摄。白求恩不但是一名出色的胸外科专家,还多才多艺,喜欢摄影、文学、绘画,他当时就有一台价格300美元的新型相机。在沙飞女儿眼中,父亲和白求恩有太多相同的地方,都是忘我献身的理想主义者,对艺术异常热爱。

白求恩的勤务兵“小鬼”何自新给他煮了一枚深得其意的嫩鸡蛋,喜不自禁的白求恩奖励了他一本书,并摄影留念。

手术台下的白求恩 ,也是蛮可爱滴。尤其选择贴出前一张图,艺绽君内心还小小挣扎了一番。

山沟沟里的中英双语期刊

1942年5月,晋察冀画报社在河北平山碾盘沟村成立,沙飞担任主任。在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支持下,经费奇缺的根据地批准编制,调配机器、材料,购买昂贵的摄影器材,并提出画报不能只面对边区,要面对全国、全世界,照片文字要用 中英文两种文字 。山沟沟里办洋气大刊,艺绽君大写的服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