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库线下
童话般的美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成都本地宝  ·  中国将与萨摩亚互免签证! ·  昨天  
半月谈  ·  一飞机在菲律宾南部坠毁 ·  19 小时前  
成都发布  ·  全文发布!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  昨天  
成都日报  ·  95.10亿!刷新双记录!成都全国第三 ·  2 天前  
成都日报  ·  95.10亿!刷新双记录!成都全国第三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库线下

装备冷兵器的现代军队放在古代战场是什么水平?(2) #F810

水库线下  · 公众号  ·  · 2019-01-19 17:00

正文

旧文重发系列

本文为《军事》系列第二篇,在水库微信号中回复 #F810 获取全文。


一)科技

影响军事的第二个决定性因素,是科技。

有时候仅仅一个非常细小的科技突破,就极大地改变了帝国实力。并最终改写历史和政治。

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有二次。

  • 匈奴时期:马鞍

  • 女真时期:马镫

看过《三代之治》#129系列文章的人都知道,华夏文明,起源于商洛之间。

最初时,神州大地遍地都是“蛮夷”。

华夏民族,其实在征战于蛮夷的汪洋大海。把野人都杀光了,周人才占据天下。

到了战国后期,燕赵秦等国,边境已经达到了“长城”边界。

齐,燕,赵,秦等国,都修筑有自己的“齐长城”“燕长城”。

可是在那个时代,匈奴并不是一种很严重的外患。

一个普通的二流诸侯,例如燕国,中山国,赵国代郡部队,都可以把匈奴碾压屠杀。

你看战国史书的话,“征匈奴”根本都算不上军功。赵国骑兵杀的匈奴胆寒也没封几个将军,立的功还不如杀秦兵的一个偏将。

可是等汉代统一之后,匈奴“一跃”成为大患。甚至有白登之围,汉高祖倾全国之力仍然被分割包围。

吕后此后在外交国书中,低声下气“老奴姿色已衰,恐怕伺候不了单于。另行介绍汉地美女可好”说。

为什么,为什么匈奴的战斗力,一下子象是开挂一样。一跃成为可以国战的霸主。

冬川豆的解释,认为是“吏治国家的内生性腐化性”。

冬川豆认为,“大一统”的国家,内生性就具有腐败退化性。

一旦一个王朝达到“大一统”,英雄豪杰就会被皇帝杀掉,人渣太监才会掌握权力。


这导致“大一统”的王朝战斗力很差。正统王朝的军力,不仅仅打不过各个分部累加。

甚至就连一个旧的诸侯国都打不过。


具体的证明,就是“燕长城”“赵长城”。在战国时期,对于任何一个小型诸侯国家,匈奴都是不上台面的骚扰级武力。

可是一到汉代“大一统”,倾全国之力都打不过匈奴。

他这个纯粹就是 胡说八道!

秦末汉初发生的最重要一件事呢,是马鞍的发明。

马鞍这玩意,秦代是肯定没有的。兵马俑里面马是光溜溜的。

而到了汉代就肯定有。汉代有大量关于马鞍的记载。



马鞍的作用,可以参阅动物家族另一个远亲:鸵鸟

成鸟的鸵鸟,身高最高可以高达2.5米。

而且鸵鸟的奔跑速度极快,平均可以高达60KM/h,超过汽车。

相比之下,马的奔跑速度只有可怜的10KM/h。

另一方面,鸵鸟很容易养活。吃得也不多。

鸵鸟耐干旱,持久力长。

而马是一种很娇贵的动物。动不动生病。繁殖和交配也很苛刻。平均每三年才可以生一胎。

从费效比来说,鸵鸟远远高于骑马。

那么,历史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骑兵”。可是从来都没有“骑鸵鸟兵”?

答案是,如果你去欧美国家,找个农业州农场看看。

买二张票进去到Ostrich Farm,提供“鸵鸟骑乘”游戏。

一般非专业的人才,在鸵鸟背上,最多只能坚持3 ~ 5秒。就一定会被颠下来。

而农场的专业人员,久经考验的职业表演人员,在鸵鸟的背上,也只能待2 ~ 3分钟。

鸵鸟的确是非常能够负重。背个人完全不是问题。

但是鸵鸟奔跑时,背部的起伏实在是太大了。太过于颠簸,以至于根本不能做任何骑乘。

同样道理,在秦末汉初“马鞍”发明之前。这是一个跨时代的发明。

光秃秃的马背,原是没有办法“长途骑乘”的。

郭靖驯服汗血宝马,杨过驯服野马,都要武林高手紧紧挂靠在马背身上,奔跑一天一夜,当做传奇来书写的。

马鞍的发明,使得人类第一次可以紧紧地夹在了马身上。

人和马几乎连成了一体。不用担心摩擦力,不用刻苦训练,长途骑一天也不累。

在“马鞍”被发明之前,根本不存在军事意义上的“骑兵”。

而仅仅只有“侦察兵”“通信兵”。


“马鞍”的发明,使得匈奴民族第一次获得了他们的特色兵种:“轻骑兵”。

历史的车轮,轰隆隆转动了。

参考阅读《武器发展史上有哪些潮流是全世界一起都看错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275359/answer/132087518

二)长城

所谓的“军事”,其实并不是英雄人物的挥舞大刀。

也不是拳头,刀法,枪法,甚至于兵法。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的不断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马鞍”的发明,一下子使得匈奴获得了野战无双。

华夏民族被迫只能围城自守,围城被打援。

而中原王朝对于匈奴的反击,是修建了长城。

和一般人想象的不同。长城并非一项军事武器。

长城其实是一项经济武器。

参考阅读:

  • 《长城这么矮究竟能拦住什么?》 [1]

  • 黄晋章《长城:恐惧的纪念碑》 [2]

如果你仔细阅读这二篇文章的话,长城其实起到了二个作用;

1)隔绝了野蛮人小规模的侵扰掠夺

2)隔绝走私。将贸易口岸压缩到几个都市

我们看黄晋章原文;

黄仁宇、吴思先生都曾以明代为例计算过长城的成本。吴思先生的计算是,大致修建1英里的长城花费白银7542两,而大军出征,八万人马一年的耗费是979万两白银,它足够修建1300英里的长城。

在今天看来,中国北方有些地段的长城简陋不堪,但对缺少工具的游牧人来说,依然难于翻越——这足以打消那些小部落头领的小规模随意入侵念头。

即使草原上的较大政权,在大规模犯边入寇时,也只能选择最容易突破的地段,以硬拆城墙的笨办法打开一个缺口。这使得游牧人的入侵在地点和时间上有规律可循:多半选择在天气转凉的时节。

中国学生曾经发出哀鸣,秦始皇花费巨大力气修筑的长城。却没有避免草原民族的一次又一次灭国型入侵。

“长城防线”也从来没发生过激烈的攻防战。

这些话说得很文科,完全没有科普常识。

首先,长城的造价并不贵。相对于远征而言,更是便宜得厉害。

其次,长城的作用,从来不是军事堡垒。他其实是一条经济堡垒。

和Trump修建墨西哥的“隔离墙”一样。墙本身并没有多少高科技。

他只不过给你制造困难。使得你翻阅的难度极大增加罢了。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长城相当于“圈地”。

长城的位置,远远超出农业灌溉区300公里。圈占了牧区一大片草地,削弱对手。

而长城的效果,使得野蛮民族的“小股入侵”打草谷等劫掠行为不可行。

进一步从经济上削弱对手。

另外一方面,长城还有一个效果“隔绝走私”。

长城虽然不算坚固。可是对于走私商人,就是一道巨大的天堑。

哪怕只有几个哨兵,穿越的成本也几倍增加。

长城的结果,使中原王朝最终可以控制“茶马交易”。

仅在雁门关,居庸关,张家口等少数几个口岸,开展贸易,赚取关税。

这里面很大一个原因:匈奴缺铁,极度缺铁。

匈奴是一个极度落后的民族。其生产力之差距,和汉王朝是全方面的,几乎不可弥补。

匈奴缺铁,缺铁到什么程度呢。有一个成语,叫做“凹石沸水”。 [3]

指的是匈奴人没有铁锅。

如果匈奴人想要烧一盆热水,他们怎么办呢。

匈奴先去找一块有凹陷的大石头。在石槽中放满水。

然后他们在旁边开始烧一堆篝火,把各种小石子扔到篝火中去。

等到石子逐渐发红,发烫以后。把石子捡起来,扔进石头凹塘中去。

通过这样的方法,获取一锅热水。

烧个蔬菜或者炒个萝卜的话,就在水里烫吧。

匈奴缺铁,极度缺铁。对于匈奴来说,最需要也最有价值的战略物资:是铁锅。

每个部落的抢手货。

“铁器”在每个时代都是高科技。

秦汉之际,一般认为是青铜武器逐渐过渡到铁质武器的过程。

可是匈奴根本没有“炼铁业”。他们首先缺乏定居挖掘的大铁矿。

铁矿石挖出来以后,也没有大规模的冶炼场。

这些,都需要定居文明。需要一整个城市和工坊才可以制造。

而匈奴任何时期,都没有定居挖矿的特征。

因此汉代修建了长城。长城的一个重要军事作用,是“隔断”了贸易。

匈奴再也没有办法输入铁器。久而久之,就不是汉国的对手了。

到了窦宪击破北匈奴时,这个花花公子二世祖,一口气也打到了燕然山。

匈奴和汉室,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对手。

最后插播一句话,电影《长城》中,饕餮突破了长城防线,骑兵快马二天跑到汴梁报信。本段被人嘲得体无完肤。

后来看了“温体仁”一段回复,说在北宋,内山西一带也存在长城。

宋长城:马岭关长城。



所以张艺谋访谈录,这一段是经过严格考证,符合历史事实的。

顿时感觉山外有山,学无止境啊。 [4]

三)重骑兵

“中原缺马,草原缺铁”这样的局面,维系了近一千年。

相对来说,还是缺铁比缺马更严重一点。

所以在中原王朝和漠北的对抗之中,呈现着“一面倒”的压制态势。

铁制铠甲和骨簇箭头的对抗,其差距是代际的。

班超曾经得意地说,在征服西域的战斗中,一个汉族骑兵可以对抗五个西域武士。

如果西域人经汉族人军阵训练的话,一个还能对抗三个。

其中,哪怕经历了几次中原王朝“内战”内乱。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趁虚而入。

但是,一旦游牧民族在中原站稳了脚跟。他们回过头来,虐草原上留下的远亲和邻居。

顿时又如同切西瓜一般,随意砍杀。

  • 拓跋焘征柔然,九次远征,几乎全胜。

  • 高澄征突厥

  • 李世民灭突厥,薛延陀汗国

  • 杨广征吐谷浑

轻骑兵是一种“攻击力极弱,防御力极弱,移动力还行”的兵种。

我们看历代史书,从来都是匈奴,突厥 骚扰 雁门关。侵袭雁门关。

可是有没有“攻破”雁门呢,一次也没有。

突厥的攻城能力极弱。他们只有在草原上和你兜圈子,这是最擅长的事。

可一旦进入正面攻城,则一无是处。

所有的事情,要经过一千年左右。才又发生了一次“质”的变化。

AD1000左右,“铁器”突然变得不稀缺了。

“炼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高科技黑科技,纳米巴星球不可思议。

但是,再复杂的技术,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洗礼,终究会被人类掌握。

到了唐代末期,五代和宋朝初创。生产力终于发展到了如此阶段。

“炼铁”再也不是很难的技术。铁产量足够高,百炼精钢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中原缺马,草原缺铁”。现在草原不缺铁了。

中原还是缺马。北宋甚至因为李继岌的叛变,丢失了灵州河谷。银川最大的养马基地。

那会发生什么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