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时报
报道多元世界 解读复杂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不简单!这俩健身教练可获补贴100万! ·  昨天  
人民日报  ·  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 ·  3 天前  
新华社  ·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4.8% ·  3 天前  
人民网  ·  “神仙日子”,都是谁在过啊?!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时报

说句不爱听的:中国两代人互相伤害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环球时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03 21:18

正文

这两天,一则“跳广场舞老人为争抢运动场地与年轻人发生冲突”的视频彻底刷爆了网络。截至今天,从微博到微信再到门户网站,几乎中国网络上所有的空间,都在探讨这件事。

 

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这些探讨已经远远超出了事情的本身,而演变成了一场中国两代人之间的激烈碰撞……


其实,那起老人与年轻人争抢跳广场舞场地的事情,本身并不复杂。这事发生在洛阳一个公共篮球场,几个正在打球的年轻人,遭遇了一大群想要在这快场地跳广场舞的老年人,之后双方发生了语言纠纷,最终导致了肢体上的冲突。




不过,网上的言论都是一边倒的支持年轻人。

 

这一方面是很多人认为双方争执的场地毕竟是块篮球场,所以就该用来打球,不该被广场舞强占。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上网人群的大多数本身就是年轻人,而不是跳广场舞的老年人群体,而且过去几年网络上关于老年人的负面报道实在太多,比如扶老人被讹、比如公交车上不让座被打,又比如广场舞扰民啥的,导致年轻网友如今再看到这样的场景,都会对老年人群体带有很多极为强烈的,先入为主的负面情绪。



也正是这种情绪,导致现在关于这起篮球场事件的探讨,正在迅速从事件本身的是非对错和责任分配,扩大到了年轻人群体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彻底否定。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些点赞超高的评论,自己感受一下:



而网上极个别“敢”为老年人群体说话的人,比如出生于1957年、同样已经属于老年人的央视前知名体育主播韩乔生,就很快遭到了人数众多的年轻网友的“围攻”。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洛阳当地警方成功调解了这起冲突,但他们并没有把具体的调解办法发到网上……

 

那么,一个有趣的反差就出现了:在洛阳的那个篮球场上,是一大群认为自己才“有理”的老年人在和几个年轻人争抢篮球场;而在网上,则是众多的年轻人在围剿着在这里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的老年人群体,宣泄着对老年人群体一肚子的不满和忿恨。

 

至于那些想“理性”地、“就事论事”地探讨这件事的声音,也就注定会被“边缘化”。比如@共青团中央 提出的政府是不是在公共运动场地建设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在网上就几乎没什么人感兴趣,而且评论里也仍然以攻击老年人的声音为主。



所以,耿直哥今天根本不想提出什么理性的解决之道,因为现在这都是徒劳的。我倒是觉得这种老年人在舆论场上彻底失势,被年轻人彻底否定的现象,挺值得玩味的。

 

因为,在现在的老年人还是青壮年,而现在的年轻人还是孩子的时候,那时的舆论话语权,可都掌握在今天这些老年人手里。

 

那时,在当时中国社会主流的报纸、广播和电视这些舆论平台上,如今的年轻人都曾成天被 “垮掉的一代”等等批判和鞭策;而他们的父母一代则是这个国家的中坚力量,更肩负着把这些几乎“无可救药”的“小皇帝”教育成人的责任。



然而,在这种舆论压力下成长的孩子,也早早地被埋下了对于他们父母这代人逆反的种子。而且与爷爷辈那些令人值得尊敬的老革命不一样,父母这代成长于“运动”取代教育的时代,给他们留下的更多是难以服人的偏见印象。

 

这种儿童时代一直潜藏的种子,随着年轻人主导的网络空间的兴起得以完全展现,而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的报纸、广播和电视,也随着大量年轻人加入开始在舆论上转向,父母那代人的光环很快就在时代的大潮面前被冲得粉碎,留下的是众口一词的一句“坏人变老了”。

 


可这种两代人间的“互相伤害”,并不会在今天的年轻人和父母之间中止。


实际上,今天诅咒着老年人群体的青年群体中,有不少人也很鄙视今天自己小孩所喜欢的流行文化以及孩子们的思想观念,一如当年他们的父母鄙视着他们自己一样。那么,很难说今天在舆论场上还处于弱势地位的“熊孩子”们,将来不会用这样的“地图炮”去轰击彼时已经老去的“废柴宅男宅女”们……


这不禁让人承认,两代人之间的互相伤害,可能是一种人类的天性。崛起的年轻人必然会否定很多老年人的观念,而他们的观念也会不断被后来的年轻人否定。这种否定虽然并不都一定正确,但恰恰是令人类社会充满波澜、一直发展进化的根本。

 

长按识别二维码

向作者耿直哥提问

耿直哥

环球时报新媒体部编辑

专长:尽可能还原新闻事实

关注《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

请回到文章顶部,点击环球时报 or 

点击页面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