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军,自1998年加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以来,在近20年的志愿服务生涯中,他付出自己的时间、金钱以至健康,将工作之余的时间几乎全部用于志愿服务。赵广军对拯救游走在问题边缘的青少年“情有独钟”,坚持用春风化雨般的“现身说法”来影响、引导和改变他们。他用常人难有的耐心和身临险境的勇气,在近10年时间里耐心细致地帮教了1200多名问题青少年,其中有40多位青少年在思想转变后随他一起走上了志愿服务的道路。赵广军还
自费开通“生命热线”,坚持“用心灵影响心灵,用生命挽救生命”,专门为生活中遭遇不幸和承受压力的人减压,成功地挽救了200多名轻生者,使那些游走在生命边缘的心灵重新获得追求梦想的勇气。
在成为志愿者之前,出生于广州西关的赵广军曾经是一名边缘青少年,打架、逃学、离家出走。技校毕业后,他到广州航道局船舶修造厂工作,还是经常夜不归宿,父母苦劝无果。
直到20岁那一年,与赵广军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因为触犯法律而自杀,这给了赵广军很大的触动,他决定彻底脱离以前的圈子,开始新的人生。他加入了广州航道局的青年突击队,和队员们利用业余时间服务街道社区。
那时候还没有志愿者的概念,就是觉得必须改变一下。我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些好事,不能再稀里糊涂地过日子。
帮教边缘青少年既需要极大的耐心,更需要身临险境的勇气。赵广军的身上有不少伤疤,对于这些,他只是笑笑,
赵广军回答了“永恒的幸福是什么”——是无助时路人的微笑,是忧伤时别人给的一句问候话。
■ 赵广军探访沙田留守儿童
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他乐善好施,不惜金钱和时间,默默无闻地帮助社会上许多困难人士。他倾其所有帮助了60多位孤寡老人,为孤寡老人买菜、做饭、洗衣、护理等。为了省钱,赵广军一年四季都只有两三套换洗衣服,东西舍不得吃好的,鞋子穿烂了也舍不得换,家里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来维持。由于常年劳累,饮食起居没有规律,赵广军身患多种疾病,在帮教问题少年的过程中,几次因血压高而晕倒,因长时间坐着听电话导致腰肌严重劳损。面对这些困难,赵广军都努力克服,一如既往坚持着自己的志愿事业。
吕雪芬,广州市海珠区国家税务局的党员干部。她始终在工作岗位上履行着一名税务干部的神圣职责,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从1998年开始,她便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扶残助残、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累计帮扶对象近千人,个人捐款捐物超过15万元。二十年时间里,她一份青菜足以吃饱,一件旧衣足以穿暖,一间陋室足以安身,剩下的每一分钱都帮助别人。
在吕雪芬本人的感染和单位的宣传组织下,不少同事开始与她一起投身到公益中。广州市国税局与海珠区国税局先后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2007年的夏天,连日的强降雨导致广东梅州市山洪暴发,吕雪芬和同事迅速发起募捐活动,募集到物资和爱心捐款共计两万余元,并自行租车将物质运送到灾区,联合当地民政局将救灾物资送到水口镇村民的手中。2010年4月9日,她又与同事一起加入志愿团队,为青海玉树的贫困地区募捐到了一节火车车厢的物资。
雪芬和女儿一起去做义工,看望蒋耀江老人。
20年的公益历程,吕雪芬为他人提供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面对一些孤寡老人,她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般去照顾和陪伴。小学五年级时,吕雪芬认识了何民度老人,这位老知识分子每天无偿的教她日语和做人的道理,一教就是十年。吕雪芬家里穷,他还时常留她吃饭。怀着感恩的心,吕雪芬一直照顾着他。1986年,吕雪芬工作的第一个月,她就把工资全部给了老人。从此之后,不管是经济上的资助还是生活上的陪伴,吕雪芬一直坚持付出,直到老人去世。2009年,吕雪芬又结识了住在洛溪大桥脚广州市社会福利院的蒋耀江老人,江叔老伴去世,膝下无子女,一个人生活。吕雪芬每周都定时去老人家那里拜访,帮他熬中药,给他做腿脚按摩,陪老人聊天,推老人出去散步。有路人会羡慕的问老人,“这是您女儿吗?真是孝顺。”老人总是笑着回答,“不是女儿,但是比女儿还亲。”
吕雪芬在重温入党誓词。新华网记者 卢鉴 摄
问及她为何能坚持20年无私助人,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这只是我的个人选择,没必要说的。”在多次追问下,她回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