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基后的明治天皇
文 | 胡炜权
摘自 | 《现代日本的形成:空间与时间穿越的旅程》
编者按:
胡炜权,日本一桥大学博士,日本战国史专家,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一、明治天皇的地位
众所周知,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及转折点之一,时至今日,不单是国内,连日本的周边国家也都对这件历史大事议论纷纷。
参与、成就其事的诸位人物早已广为传颂,而适逢今年的 NHK 大河剧以促成明治维新实现的西乡隆盛为主题,明治维新相关人物的评价也迎来了新的阶段。
即使倒幕成功后发生了种种政变、内乱以及权力斗争,仍然不能阻止日本人对明治维新的自豪;但若反过来看,从结果上来说,明治维新是引领日本走向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使日本走向一条不归路的起点,这也是不少史家的共识及定评。
总之,如何评价明治维新──这个问题恐怕没有停止讨论的一天。然而,综观现有不少的文章和书籍,对于明治维新的描述大多集中在国家层面以及领导人物的传记上,但关于这场日本近千年以来最大革命的核心人物──明治天皇的讨论却相对地少得可怜。
这种说法,相信会让不少阅读过明治天皇相关传记的读者会立即站出来表示不同意,但我并非想恶意冒犯这些作者,我关注的是不少文章都或多或少有一个硬性的框架。
即幕末 = 老旧的、明治维新 = 崭新的,多数人仅将明治天皇当作是明治维新这个大计划内的一个小角色而已,导致天皇 = 傀儡的印象深植人心。
对明治天皇来说,明治维新是什么这个问题还是有可探讨的空间,为此,本文想著眼于天皇本人是如何迎接这个突然空降的革命──明治维新。
庆应二年(1866)十二月二十五日
,孝明天皇急病驾崩当日,当时才 14 岁的太子
睦仁
便立即接任成为新的天皇。随著亲幕府的孝明病死,倒幕与护幕的形势完全逆转,由睦仁祖父中山忠能为首的倒幕派开始进行一连串的动作,与西国雄藩联手倒幕夺权。
由翌年的王政复古开始,经过庆应四年(1868)的
鸟羽伏见之战以及会津战争
,接连而至的大事件对年纪尚幼的天皇来说,可谓毫无相干,他仍然是符合大众想像的傀儡君主,等候拥立他的倒幕派代他打倒幕府,确立真正的
王政复古
,天皇
万机亲裁
的一天。
从现今的角度看来,明治维新往往是日本
走向现代化
的代名词,对于当时一心推动改革的维新政府来说,要走向现代化便要先富国强兵,向西方列强学习,摆脱老旧的封建社会体制。
因此,打倒不利于进步的幕府体制,将象徵权威的天皇牢牢握在手裡,是理所当然的事。不过,维新政府接下来发现,打倒他们眼中视为
保守的幕府
后,还有比幕府更棘手的问题,那就是
如何为以天皇为中心的朝廷去旧立新。
倒幕派等待著明治天皇转身成为破除封建、带领日本富国强兵的新君王,意味著这位从未接触西方事物,甚至未曾踏出京都禁宫半步、在日本人民心中最神圣的青年天皇也得进行巨大的改造。在维新派的心中,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有
天皇现代化
的计划了。
然而,对于天皇身后大部分的朝廷倒幕派来说,实现倒幕是为了
尊王和攘夷
,而不是要
迎夷及西化
,更不可能接受朝廷及天皇也一併西化。在这个矛盾之中,我们无法得知睦仁当下的反应,但他身边的女官及攘夷派贵族俨然成为了维新的拦路虎。
为了杜绝攘夷派的干扰,由强硬的
西乡隆盛
带头,
大久保利通
和
木户孝允
为辅的推动下,天皇身边的人事出现了重大变动,顽拒交出天皇控制权的长桥局、大典侍等女官被免职,只剩下部分攘夷派的青年贵族作为侍徒留守。虽然保守派力量被大幅削弱,但排除他们于天皇之外,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排除守旧派人事后,维新政府的高层们为了实现使睦仁成为日本真正唯一万机总揽的君王,还让睦仁走出深幽的禁宫。
庆应四年(1868)初,睦仁首次以
政治上一国之君
的身份接见了法国、荷兰的外交使节,打破了自律令时代中国大唐帝国的名僧鉴真来日以来,天皇接见外国人的首例。
另外,同年三月中,维新政府又成功促成睦仁走出
京都
这个巨大封闭的空间,要求天皇巡视大坂,并检阅了大坂湾的海军。在那里,青年睦仁第一次见到大海,而且也是
数百年来第一个亲眼看到大海的日本天皇
,不论对维新政府或是天皇都极具重要的象征意义。
除了以上的创举外,睦仁受惠于维新,还做了很多历代祖宗没有做过的壮举,例如以他重开的
天长节
(天皇诞生日)
,并法定为全国的假期,以彰示皇恩君威于万民的政治目的,强化维新政府的权威。
后来,
睦仁又第一次穿上西装军服
,以和洋混合的方式宴请百官和外国使节,成为
天皇大元帅
。
▲
穿著西式军服的明治天皇画像
即使如此,这些维新派的安排打从一开始,讲白了便是一场
精心策划的政治秀
,起码最初的看海和接见使节都不能说是这位青年天皇因胸怀大志而作的深谋远虑。
君威
的建立也是到了
睦仁成年后
,扶持他为君的木户孝允、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等人相继死去才慢慢形成。
事实上,即位时的睦仁跟一个黄毛小子没有什么分别。睦仁还是皇子时常对侍候他的侍从颐指气使,稍有不如意便恣意打骂,而且会接连生气几天,即使在父皇孝明急病驾崩,仓卒继位之后,这个
粗暴的性情
也没有立即转变。
更麻烦的是睦仁从小便
酷爱喝酒
,最初是爱喝多少是多少,烂醉如泥的情况也不时出现。这位天皇又十分喜欢
骑马
,表现出
嗜武
的一面。
大概是因为睦仁年少以来多舛的成长路途,没有稳定的成长空间才会形成这种复杂的个性,但若长久发展下去,难以期待这位青年天皇能具备新日本国应有的君威及德性。
为此,木户孝允、侍从长东久世道禧、后来的侍读长元田永孚等都一直苦心劝说及
教育睦仁
,然而众人努力的成果却讽刺地因为十年后爆发的西南战争,至使睦仁陷入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后来更大病一场。
▲
西南战争时的西乡隆盛和日本士兵们
西南战争
顺利结束时,睦仁甫大病初愈,那时的睦仁的确与病前的挂名天皇有所不同,
睦仁开始对政事有兴趣及投注心力
,虽然仍然受限于维新政府不放权,但或许是受到新政府空前的政治危机打击。
睦仁开始意识到自己与维新政府唇亡齿寒的关系,加上十年以来侍读们的
君德教育
,让青年天皇开始形成众人期待的君主风范,令后代敬仰的大帝像到了那时候才开始出现雏型。
从睦仁继位前的成长之路来看,青年天皇一直都没有准备好要成为带领日本新生的君王,他之所以成为新政府的象征,最初可能只是一连串机缘巧合下所致,他的各个新创举从客观上看来都是被安排好的。
或许也可以说,他从未想到自己会为天皇家的历史写上各种新的篇章,但从结果来看,他却是那个站在历史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
明治天皇的明治维新,便是在这
接连的身不由己和意外巧合
上展开,150 年过去后的今日,重看这段历史时,少一点神话及美化、多一点客观及理性下,对这位君王与他的国家革命才会有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