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建筑价值链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绿色建筑转型的重要性及挑战,以及实现绿色建筑愿景的关键举措。文章还提到了建筑业价值链的复杂性带来的挑战及克服这些挑战所需采取的行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建筑价值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作用
建筑价值链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关键环节之一,其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7%。同时,地球上有34%的物种正因建筑和城市发展逐渐丧失栖息地,显示绿色建筑转型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2: 绿色建筑转型的关键举措
BCG和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发布的报告介绍了11项举措,这些举措有望在2030年前帮助建筑价值链实现碳排放降低80%并释放1.8万亿美元的全球市场机遇。这些举措包括绿色能源供应、建筑材料回收利用、传统建筑材料脱碳、空调系统升级等。
关键观点3: 建筑业价值链面临的挑战及行动建议
建筑业价值链的复杂性为绿色发展带来了挑战,如缺乏全球统一标准、缺乏示范项目、技术不成熟等。为克服挑战,各利益相关方需采取多方面的赋能行动,如建立全球共识标准、打造标杆项目、制定激励措施和政策、推动创新技术研发及应用等。
正文
建筑价值链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关键环节之一,其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7%。同时,地球上有34%的物种正因建筑和城市发展逐渐丧失栖息地,向未来绿色建筑转型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建筑价值链涉及材料生产、设计、建造、运营、报废拆除及回收等多个环节,其中包括钢铁、水泥等“难减排行业”,绿色建筑转型需要价值链各利益相关方采取行动,共同撬动变革的巨大潜力。BCG和世界经济论坛近日联合发布报告《打造绿色建筑业价值链:中国经验和全球思考》,该报告介绍了11项举措,这些举措有望在2030年前帮助建筑价值链实现碳排放降低80%并释放1.8万亿美元的全球市场机遇。
实现全面的建筑业价值链绿色转型,必须采用覆盖脱碳、自然及人文等全方面的综合性方法,从而凝聚各利益相关方的共识,协调建设绿色未来的各项行动。本报告认为,未来绿色建筑具备四大关键特征:
为实现绿色建筑愿景,基于举措的有效性及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力,我们识别出以下11个优先举措,这些举措有望在2030年前帮助建筑价值链降低80%的碳排放并释放1.8万亿美元的全球市场机遇。
•
绿色能源供应:
采用屋顶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等场内可再生能源供应,或采购外部清洁能源,并结合储能、光储直柔等创新技术。
• 建筑材料回收利用:
建立正规的回收流程以及增加利用金属废料、混凝土骨料、塑料等回收材料,这是实现循环利用的关键。
• 传统建筑材料脱碳:
“隐含碳”占建筑物生命周期内碳排放总量的50%以上。推进并实现氢气直接还原铁炼钢、固碳混凝土等零碳技术的突破,减少建筑物的“隐含碳”,具有重要意义。
• 空调系统升级:
安装更加高效的供暖和制冷设备可有效降低能耗。例如,与传统空调设备相比,热泵可将能耗减少30%至40%。
• 综合能源管理:
结合物联网(IoT)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确保居住者舒适度及生产力的情况下,对能耗和建筑物能效进行监控与优化,降低能源消耗及运营成本。
• 建筑保温升级:
通过安装或改进隔热材料(例如低辐射玻璃和喷涂泡沫)提高建筑物的热效率与整体能效,减少热量损失。
• 新型绿色建材:
改用可持续建筑材料,包括生物材料和其他环保型替代材料,可以降低成本,减少碳足迹。
• 多功能设施、开放社区服务等:
打造共享花园、共享单车以及共享办公空间有助于培养社区意识,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鼓励建筑物使用者使用共享空间、公用设施和便利设施,这些举措可以有效降低能耗,最大限度减少废物产生,并加强人际交往互动。
• 自循环资源能耗系统:
增强对外部干扰因素的抵御能力,实现建筑物的自主运营,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 水处理回收利用系统:
废水、雨水等收集、处理和再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节约资源。
• 围绕零碳排放、自然受益、高韧性及包容与人文关怀的设计优化:
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可以对建筑的排放量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覆盖从建造、运营至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
然而,建筑业价值链的复杂性为建筑价值链绿色发展带来了挑战。首先,缺乏覆盖全面的全球统一标准。其次,缺乏可以有效调动整个供应链的示范性标杆项目,不同利益相关方在深度脱碳过程中步调不一致,且缺乏有效的激励举措和风险分担机制。再次,由于相关技术尚未成熟,且缺乏规模经济效益,现有的零碳解决方案与技术带来了成本溢价。最后,建筑业的生产力增长相对缓慢,限制了新兴减排技术的采用。
为克服建筑业脱碳的行动挑战,各利益相关方必须在整个价值链范围内采取多方面的赋能行动:
• 建立未来绿色建筑的全球共识标准和计量方法
• 打造全球标杆项目以加强价值链各方协调
• 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政策
• 推动初创社区和价值链龙头合力创新技术研发及应用
为克服挑战、加快步伐,建筑价值链上各利益相关方(企业、公共部门、创新企业、金融机构等)的合作至关重要,价值链中的“先行者”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推动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未来,以实现自身利益和人类零碳未来的共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