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易艺术
提供最新、最实用的艺术新闻资讯,涵盖收藏、造物、设计、摄影、文博、生活、珠宝、人物、展讯等多个板块内容,通过图文、视频、直播、专题等多种形式呈现。欢迎喜欢艺术的同学们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网易艺术

34岁周笔畅的成熟,不仅仅停留在变瘦变美这个初级层面

网易艺术  · 公众号  ·  · 2019-11-29 17:59

正文


周笔畅,这个名字,是2005年夏天的一道光,那一年她用音乐铸造了大批80、90后的青春之梦。

14年后,身为唱作人的周笔畅,除了音乐本身外,她想要聚焦的更多是做一件事的长远意义在哪里?




面对越来越多样的社交媒体,面对各式各样的言论声音,在做自我的路上一直无所畏惧的周笔畅开始静心思考,她渐渐跳脱出自我感受的局限,作为流行文化的时代符号之一,她该 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给予所有可爱的女生们以力量? 如何更立体的将音乐进行艺术化延伸? 又如何更好的与其他领域的人跨界融合?



带着思索,周笔畅发起了“ 月相Lunar Phases ”艺术展览项目,她带着特别创作的音乐、带着对新科技的幻想、带着对女性群体的感悟……联合梁琛、梁曼琪、刘诗园、苗颖、陶辉5位当代艺术家合作创作,通过对月亮“阴晴圆缺”这一自然规律的艺术化阐释,多维传递女性力量。


周笔畅×刘诗园: 《满月》



在作品《满月》中,周笔畅与艺术家刘诗园运用听觉和触觉,构建了极细腻的通感场域。
14面贯穿空间的“布墙”组成8个柔软狭长的通道,周笔畅为此创作8段音频,并包含一段模仿男性视角和语调的英文朗诵,这封尘封的信件内容为:如果人类登月失败,则会被公开的“太空遗言”。 其中暗藏的男与女、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向我们重新提问: 人类如何平衡遐想与实践,如何修复我们与世界的关联?


周笔畅×陶辉: 《我们共同的形象特别版》



周笔畅选择具有个人职业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场景之一——2005年比赛期间表演《解脱》的片段,在《我们共同的形象特别版》作品中“魔幻”再现。 当她以“陌生的普通人”身份与14年前的自己形成镜像。 艺术家陶辉以演员在屏幕前重现屏幕内容的形式,使虚拟与现实叠加出认知上的误会,周笔畅和她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则为“共同的形象”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周笔畅×苗颖: 《失语症》



作品《失语症》中,周笔畅首度尝试与“人工智能”创作音乐,程序通过“阅读”大量莎士比亚著作,“仿生”创作歌词及旁白。
周笔畅使用此“仿生”文本创作旋律并演唱成曲,生成“周笔畅×AI.mp3”。 艺术家苗颖制作的低保真画面则加深映射人与科技之间一体双面的关系,《失语症》是理智与情感自然摩擦出的艺术作品。


周笔畅×梁曼琪: 《变相空间》



《变相空间》作为展览中感官体验最丰富的空间,梁曼琪借由几何形状和颜色探索自身与周围的环境,由此呈现内心的不确定性,矛盾性和对抗性。
周笔畅则再现本次展览概念的灵感来源,其专辑《LUNAR》中,曲目的分轨将其全部解构重组,使7曲混为1曲,浓缩后的作品将试图呈现声音中月相的圆缺轮回。 而观众的即兴声音可通过交互装置呈现在作品中,通过“色”与“形”的叠加衍生出不可限定的“场”,贯彻女性细腻的洞察。


周笔畅×梁琛: 《月亮的距离》



整个展厅设计以“月相”概念为延展,空间设计师梁琛在“包豪斯建筑”框架下,实现了“登月”的壮举。
黑白两颗水平运动的巨型“月球”,透过5个空间对应月相形状的镂空屋顶,实现“月全食”般具有压迫性的视觉挑战,观众行走在特定的观展路径中,即置身在抽象与具象构建的多维空间里。



- E N D -


网易会客厅

头发茂密、长相甜美,这个90后萌妹"程序媛"很特别!

怎样才能快速获得成功?

震撼!《流浪地球》的视觉效果,原来是这样制作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