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肿瘤时间  ·  聚焦胃癌,共话诊疗现状与前沿进展 ·  4 天前  
丁香园  ·  登上 Nature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聚焦微循环论坛,话无创血管正常化技术应用新进展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6-09 23:22

正文

微循环,尤其是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 ,CMVD)广泛存在于包括非阻塞性冠心病、糖尿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PCI术后、女性冠心病患者等群体。冠脉微循环障碍是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正确识别CMVD并积极改善冠脉微血管功能对患者而言意义重大。为了使更多的临床医师更好地了解微循环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微循环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无创血管正常化”血管再生修复最新科技成果R7,2017年6月2日~4日,在成都召开的第7届中国高血压大会期间,由百慕迪公司协助支持开展了“微循环论坛”,会议邀请国内权威专家以“冠脉微循环及无创血管正常化技术”为主题进行演讲,在此期间《门诊》杂志特别采访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孙艺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药学院院长朱依谆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段俊丽教授以及百慕迪(上海)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朱凤谊博士就微循环防治及慢病管理的新策略进行探讨。

现 场 采 访

INTERVIEW


《门诊》

在临床实践中,冠脉微血管病变广泛存在于包括非阻塞性冠心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PCI术后等群体,但临床医师对于此病的认识仍有较多误区。请您谈谈冠脉微循环在各疾病中的意义?2017年4月南方会上发布的《冠脉微血管疾病中国专家共识》指出我国冠脉微血管疾病发病率高、预后差、干预措施有限,请您结合我国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谈谈您对冠脉微血管病变的诊断及治疗的看法?


孙艺红教授

CMVD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小样本临床研究显示,在具有心肌缺血症状而造影显示非阻塞性病变的患者中,CMVD的发生率约为45%~60%。2012年欧洲11,22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7.5年随访研究显示,入院时近2/3男性和1/3女性患者未发现阻塞性冠脉疾病,但这些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因此,CMVD可能是导致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

图1. 非阻塞冠心病患者的冠脉微血管病变


在临床实践中,非阻塞性冠脉疾病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比例逐年增加,而在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中高达64%存在冠脉微血管病变(如图1);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风险随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在PCI术后患者发生的微血管栓塞和微血管功能改变,是无复流/慢血流的重要原因,且显著增加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如图2)。


图2. 无复流/慢血流显著增加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冠脉微循环疾病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患者中,2017年4月发布的《冠脉微血管疾病中国专家共识》也指出,我国冠脉微血管疾病发病率高、预后差、干预措施有限。因为无论是CTA还是造影只适用于评价冠状动脉解剖异常,但造影正常,不等于没有冠心病。最近十年冠状动脉微循环评估和治疗的研究证据逐渐增多,但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治疗手段还有一定限制。对于临床医师而言,临床中伴有心肌缺血的任何一个患者,都应该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追踪可能存在冠脉微循环异常。


对于冠脉微循环疾病的诊断,在《冠脉微血管疾病中国专家共识》内有具体的诊断建议,核磁共振是目前非常重要检查手段,对于治疗而言,应该做二级预防,应用他汀类药物(基础研究证实他汀对微血管病变有益)、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尼可地尔等。新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或脉冲电磁场(PEMF)有望成为临床治疗的有益补充。



《门诊》

微循环障碍可导致多种疾病,高血压也是其中一种,请您谈谈微循环与高血压之间的联系及影响?


孙宁玲教授

高血压是血管性疾病,血管有大血管、中血管、小血管及微血管。阻力血管是小血管,大血管是弹性血管,高血压主要是以小血管和大动脉为主的疾病,但在有室性、心肌病变时,形成侧支循环的微循环非常重要。一项入组40例高血压前期患者、60例高血压患者和50例血压正常受试者的研究,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冠脉血流储备(CFR),以评估患者的微血管病变(CFR<2提示存在微血管病变)的研究显示,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35%的患者存在冠脉微血管病变(如图3)。


图3. 高血压患者广泛存在冠脉微血管病变


高血压患者在交感神经兴奋时,往往伴有血管痉挛,在血管痉挛过程中,首先表现为微循环障碍,如手凉、胃疼等。有临床经验证实,体外脉冲电磁场(PEMF)可以改善交感神经兴奋下的痉挛、微循环一过性异常等。而PEMF到底对高血压治疗有何价值,既往的一些临床经验,在高血压患者中联合PEMF治疗可以使血压轻度下降和改善,这与PEMF改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所导致的微循环一过性异常现象相关,而PEMF对于未使用药物治疗的正常高值(高血压前期)或一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是否有帮助,我们目前正在做临床观察。



《门诊》

既往研究显示脉冲电磁场(PEMF)可促进受损组织的增殖和再生,您的动物实验数据也显示PEMF疗法科增强缺血条件下的血管新生,请您谈一下您的实验具体成果?同时也请您谈谈PEMF疗法及新的物理性刺激疗法的前景?


段俊丽教授

在心梗、脑梗、下肢动脉闭塞后,机体会代偿性建立侧支循环,但缺血发生太急太快,机体来不及代偿就会出现严重后果。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很多血管都处于休眠状态,发生疾病时,机体会产生损伤信号(如电信号、化学信号等)来提示缺血,需要新的通路来提供血运。因此需要各种方法来刺激新的血管生成,治疗性血管新生就是希望在缺血部位尽可能建立有效的侧支血管,因此有人称其为分子性搭桥。


在促进血管生成的刺激因素中,刺激的量要恰当,如果应用促血管因子刺激过量,虽然生成很多新生血管,但由于血管渗透性很强,这个血管也是无用的。而物理性刺激较温和,在此基础上进行脉冲电磁场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PEMF治疗可显著加速伤口愈合、降低坏疽发生率、提高血管新生。


治疗性超声波是近年在医学领域应用非常广泛的物理性刺激疗法,在一定强度下可以改善内皮。将脉冲电磁场和治疗性超声波进行叠加,是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一个新方法,也取得了更好效果。目前,脉冲电磁场疗法及物理性刺激疗法在动物实验取得了阳性结果(如图4),如果能在临床上得到循证医学的认可,将是从基础到临床的完善转换,可能会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方法。


图4. PEMF促进缺血组织内促血管新生因子的表达



《门诊》

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梗死(MI)和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最常见的心脏疾病,是世界上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心肌I/R损伤是心脏损害的最主要原因,如何恢复血流是心肌挽救的先决条件。您针对此所做的动物实验结果如何?在此方向还需要开展怎样的基础研究来增加循证依据?


朱依谆教授

当前临床上已有大量治疗心肌缺血的方法,科学家们也在探索是否还有新方法来减缓心肌缺血,达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以前都是应用药物进行侧支循环新生血管的研究,最近,我们在研究中尝试应用生物电信号来使侧支循环再生、血管新生,效果比较肯定,并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了二篇针对新生血管侧支重建有效探索的文章。总的来说,生物电信号作为新技术,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方面(如图5所示的R7有助于实现心脏获益)都有一个充分的展示,虽然新技术暂时不可能取代药物,但在未来和药物相结合可能开创一个新理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非常好的前景。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将动物实验转化为临床。


图5. R7有助于实现心脏获益(动物实验)



《门诊》

动物实验证实PEMF疗法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及增强血管新生,请您谈谈临床实践中,脉冲电磁场治疗仪在慢病管理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怎样?在心血管病患者中临床中应用前景如何?


朱凤谊博士

根据2016年跟踪随访高血压患者发现,积分波微磁场治疗仪在治疗或辅助治疗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症状的同时,对高血压患者合并的其它慢性疾病也有显著疗效。经统计有近十几种高血压合并的慢性疾病可以通过血管正常化技术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作用。血管正常化技术将对延长人类寿命、降低住院率以及未来保险方案产生深远影响。且根据ICNIRP Guidelines(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指导方针),PEMF不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也不会产生致畸和肿瘤变异作用,积分波微磁场治疗仪的临床使用安全性较好。无创血管正常化技术可改善与疏通微循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其无创无药的优越性较传统的治疗方法更易让患者接受。


在访谈结束后,孙宁玲教授总结到,现在的冠脉微循环疾病在过去称为X综合征,是指具有劳力性心绞痛或心绞痛样不适的症状,活动平板心电图运动试验有ST段压低等心肌缺血的证据,而冠状动脉造影示冠脉正常或无阻塞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需要通过各种功能检查来诊断。R7通过电磁波、生物电刺激产生新的血管,促进微循环障碍的改善,是一个辅助的治疗方式,而且无毒副作用,同时方法简便。未来我们需要不断尝试、不断增加患者数量,可能为临床提供一种帮助。临床上的一些患者,在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后的治疗,就是物理性治疗,这可能会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是未来康复医学需要关注的方向,具有重要前景。



医师简介


孙宁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心血管专业高血压病房及高血压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常务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委员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教育发展中心高血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十届国家药典委员。兼任《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以及《中国医学前沿杂志》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等杂志的编委及常务编委,同时被聘为CirculationJACC、European Heart Jounral等期刊的中文编委。


朱依谆
澳门科技大学药学院
院长、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 曾任复旦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药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医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院院长(2005.09-2014.12)、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大平台及国家精品课程《药理学》负责人、全国高等药学院校《药理学》(第7、8版)主编、上海市领军人物、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全国百名华侨华人杰出创新奖和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获得者,2014年获评“健康中国”10大年度人物。先后担任美国Cardio. Regenerative Med.主编、J Alzheimer DiseaseBiosci. Rep.Life Sci.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PLoS One科学编辑及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Drug MetabolismFrontiers in Neurotrauma等国际学术期刊编委。新加坡国立大学兼职教授。从事心血管及神经药理学研究近20年,发表SCI论文160篇(平均影响因子4.0以上),被引用3800次以上。新药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申报PCT、美国和中国新药发明专利10余项。目前,兼任国际天然产物协会主席,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药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药学会副理事长等。近几年主持课题项目12项,总经费超过1.6亿元。他的一类新药项目研究以1.5亿人民币转让实现产业化。


孙艺红
中日友好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兼任欧洲心脏病学学会委员(Fellow)、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预防流行病学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担任国内外多个期刊,包括《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的编委和审稿人。


段俊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基础与转化医学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转化医学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中西医高血压学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研究机构联盟委员,上海市高血压学会委员,CNS Neuroscience&Therapeutics杂志编委(IF 4.448)。专业为老年心血管病,主要研究方向为缺血性疾病的促血管新生治疗。目前,发表相关论文70篇,其中影响因子单篇最高达17.8分,总计影响因子达172分。主持课题各级项目15项。参与书籍编写5项,共同主编书籍1本。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朱凤谊
百慕迪(上海)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博士研究生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