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分享了一例PICC置管术后并发静脉血栓致血管闭塞的处理经过。患者为女性,55岁,因右下肺癌术后5年余入院。入院后诊断包括右下肺腺癌术后多发转移、颈内静脉血栓形成、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瘤和高血压病。经过抗凝和消肿治疗后,拔除了PICC管。本文还介绍了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CRT)的处理原则,包括临床表现、抗凝治疗、拔管时机和拔管注意事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临床表现
CRT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临床表现包括置管部位疼痛、水肿、外周静脉充盈及肢体活动障碍等。也可能仅表现为导管功能异常,无法正常使用。
关键观点2: 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选择包括低分子肝素和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s)。低分子肝素推荐按照说明书建议的体重调整剂量进行初始治疗。DOACs对输液导管引起的DVT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较低的出血风险和极高的导管保留率。对于无抗凝禁忌症的导管相关血栓病人,建议继续保留导管并进行持续抗凝治疗。
关键观点3: 拔管时机和注意事项
拔管前建议行血管超声检查明确血栓的范围和程度。拔管时让病人取仰卧或头低脚高位,并在病人呼气末屏气状态下拔除。发生CRT后可能会伴有拔管困难,需积极寻找原因并处理。允许施加额外力量拔除导管,但操作过程中切忌暴力。
正文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CRT)是指从导管延伸至血管腔的附壁血栓,是静脉导管植入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局部肢体症状和体征、导管移除、导管失功、血栓后综合征,甚至极少数危及生命的事件,如肺动脉栓塞。文献报道,CRT 总体的发生率为 16%~18%
1
。
本文将分享一例 PICC 置管术后并发静脉血栓致血管闭塞的处理经过,供临床借鉴。
基本资料:
患者,女性,55 岁。因「右下肺癌术后 5 年余」 于 2024-05-19 入院。入院时体温 37.1℃,脉搏 92 次/分,呼吸 18 次/分,血压 145/86 mmHg。意识清,慢性病容,左颈部略有肿胀。左上肢带入 PICC 导管一根,局部无明显红肿热痛。
入院诊断:
1. 右下肺腺癌术后多发转移 rTxNxM1 Ⅳ期;2. 颈内静脉血栓形成;3. 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瘤;4. 高血压病。
诊治经过: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排除禁忌症后,于 05-22 给予白蛋白紫杉醇静滴全身治疗。化疗当天患者感左侧颈胸部肿胀加重,考虑血栓相关,予以抗凝和消肿治疗后肿胀减轻,拔除 PICC 管,住院 10 天后予以出院。
现将发生经过及处理措施分享如下:
2024-05-22 第 1 天
8:30 患者主诉左颈部肿胀较前一天明显,感局部胀痛,NRS 评分 3 分。
9:30 按计划行白蛋白紫杉醇 200 mg 静滴治疗,经 PICC 给药前抽回血通畅,输注过程顺利。
10:00 医嘱予依诺肝素钠注射液 4000AxaIU q12 h 皮下注射抗凝治疗。
14:00 患者诉左颈部肿胀较上午加重。测量双上肢臂围,发现左上肢臂围较右上肢粗 2 cm。见下图。
15:00 再次行 PICC 置管术后彩超,超声意见:左侧贵要静脉近心端、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可见少量附壁血栓。
15:30 医嘱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4.5 ivgtt q8h 抗感染治疗。
与上午比较,可见左侧颈胸部肿胀又有加重。
2024-05-23 第 2 天
11:30 左侧颈胸部肿胀继续加重,再次行 PICC 置管侧彩超,提示:左侧贵要静脉近心端、腋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低回声及不均质回声充填,
首先考虑血栓闭塞?
左侧贵要静脉远心端少量附壁血栓,左侧胸壁及左侧颈部软组织肿胀。
立即请血管外科会诊后转血管外科治疗。
15:00 转科后医嘱如下:
后续追踪:
2024-05-27 第 7 天
15:00 医嘱予拔除 PICC 导管。拔管过程顺利,导管头端完整,拔管后未诉特殊不适。
2024-05-29 第 9 天
左侧颈部肿胀减轻,无胸闷气促,医嘱予出院。
出院用药:1. 利伐沙班口服,一日一次,每次 2 片(20 mg);2. 地奥司明片口服,一日二次,每次 0.45 g。
嘱门诊随访;利伐沙班无特殊情况需口服三个月,切勿自行停药;服药期间如出现牙龈出血等不适,停止口服利伐沙班,并及时就诊。
2024-06-13 第 25 天
PICC 置管术后评估:左侧贵要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低回声及不均质回声充填,首先考虑血管闭塞?左侧胸壁及左侧颈部软组织肿胀。
2024-06-24 第 36 天
PICC 置管术后评估:左侧贵要静脉内可见低回声充填,超声意见:左上肢贵要静脉内血栓。
回顾该患者血栓发生危险因素,还是有迹可循。患者确诊肺癌 5 年余,因治疗需要多次行颈内静脉置管,右侧颈内静脉管腔变细。1 月前在左侧颈内静脉置管时并发局部血肿
(
点击浏览发生经过:让人心惊的 CVC 穿刺并发症!操作有风险,穿刺须谨慎
)
,后续复查左侧颈内静脉 B 超附壁血栓一直存在,且颈部肿胀未完全消退。因化疗还将继续,2 周前在左上肢置入 PICC。
CRT 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发病率高、起病隐匿及治疗时间长等特点对病人和医护人员造成很大困扰。CRT 的危险因素除了常见的肿瘤、创伤、手术、血液高凝之外,与导管本身、解剖相关因素(左上肢置管的 CRT 发生率高于右上肢)等因素有关。如临床医务人员对 CRT 认知不足,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管的合理使用
1
。
Q1. 置管术后血栓,有何临床表现?
CRT 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临床表现包括置管部位疼痛、水肿、外周静脉充盈及肢体活动障碍等。也可能仅表现为导管功能异常,无法正常使用
1,2
。
CRT 的诊断包括血 D-二聚体检查、静脉造影、超声、核磁共振成像、CT 静脉成像等,其中静脉造影为金标准,但临床多以无创超声检查为主
1,2
。
Q2. 置管后出现血栓,如何进行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选择:
临床上最常使用低分子肝素和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s)。
-
低分子肝素:
多数指南推荐低分子肝素作为初始抗凝药物。推荐按照说明书建议的体重调整剂量进行初始治疗。但是否需要在保留导管期间一直使用该剂量,目前缺乏严谨的临床证据。
-
DOACs:
国际和国内指南陆续将 DOACs 列为肿瘤病人静脉血栓治疗的一线用药或首选用药。在利伐沙班标准治疗方案(15 mg,每日 2 次,3 周;之后 20 mg,每日 1 次,6 个月)基础上联合微粉化地奥司明(2 片,每日 1 次,6 个月)可提高静脉再通速度,降低 6 个月内 PTS 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DOACs 对输液导管引起的 DVT,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较低的出血风险和极高的导管保留率。考虑到直接使用 DOACs 作为 CRT 的治疗用药对病人既定治疗计划影响较小,不增加额外的住院时间,故对于无高出血风险的病人,推荐其作为首选治疗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