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沉迷科研无法自拔的小硕小博
大多都有立志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冲动
但也经常陷入“自己是否真的适合搞科研”的纠结
这一问题甚至登上了知乎话题榜
某乎果然是高(xián)知(rén)聚集地
总结的也很言简意赅、生动传神
又是一年“复试”时节
面对“是否适合读博”的疑问
INSEEC DBA一位校友给出了回答
针对科研党的七个灵魂拷问
看看有没有戳到你
很多人似乎以为,学历越高,毕业以后待遇越高,其实学历和待遇不是完全对等的。
考博之前,你必须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博?如果是希望考博能给你带来更好的前程,
你需要考虑博士学位是不是进入到你理想职业的必要条件。
如果是,这个博士必须努力争取并且要非常认真地读。
如果不是,就要考量读博带给你自身的益处是什么。
你读博几年的收获和进步的速度能否超越这个社会发展的速度。
如果你读的博士专业不是很热门,社会需求不高的话,博士学位反而成了你找工作的枷锁。一个本科生硕士生就能干的活,招聘单位不会花更高的成本招一个博士来做。因此,要不要读博,希望你有慎重的考虑,不要盲从。
选择适合的导师非常重要,好的
博士导师会让你受益终身。
在选择导师时,不要光听别人对你选的导师的评价,要多找机会去和他交谈,可以的话提前去他的实验室呆一段时间,再做出这个决定。
比起年纪和名望,导师的学识和人品的高低,以及他对学术圈规则的了解和野心,更值得考虑。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你对待自己labmate的态度。大多数的labmate最终和办公室的同事没有差别,你可能遇到知己,也可能遇到猪队友。
不管你遇到多么奇葩的猪队友,尽量让自己不受影响,且尽量帮助你周围的人不受影响。因为一个实验室都士气低落的时候,自己也很难独善其身。
不管你以后要做研究员,教授还是CEO,只会做实验、写paper都不能让你走的太远。在这个高竞争的时代,你需要提前计划自己的职场蓝图,为提升自己的软硬实力做准备。
你可以想想你最想遇到的教授是什么样子的,大抵是学富五车,站得了讲台,讲得了实验,还很会带学生,最好还会谈生意。这些事情都不是一天两天能练成的。
最好在毕业前的两年(最晚一年半左右),给自己写一份简历,然后开始想象它最终的模样。这样你会非常明确你在读博期间要锻炼的能力和达到的目标。
在剩下的一年到两年的时间里,把想象变为现实。如果觉得两年也做不到,那就提前三年开始。
读博之后你可能会遇到不适应的情况,但不同情况都有不同的解决方式。
如果你不理解某些事情,如果你搞砸了实验,或者他们忘记给你反馈,
请诚实地告诉你的导师。你越诚实,你们的关系越容易处理好。
如果发现读博压力太大或者实验室气氛不好,就请个假放松一下,看自己放松回来还能不能接着扛一下。
如果发现导师跟你之前的期待差别很大,一般我们都改变不了导师,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千万不要把时间消耗在情绪上。
如果你发现努力适应之后无法承受读博的各方面压力,退出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未来的日子很长,我们存在无限的可能,
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有时候,放下反而是一种收获。
做科研,就是在无数次的努力中寻找可能,必须要有面对失败的坦荡,才能遇见成功。
努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
没有了解正确的求知或者实验方法,只是一味追求在实验室里蹲了几个小时,最终可能也只能是效果平平。
一般来说,一个实验室导师的能力水平和这个实验室的经费、平台基本决定了这个实验室博士能够达到的上限。
最好看一下前面师兄师姐发表的论文和所能达到的高度,如果你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异于常人,超出前面师兄师姐的很多的地方,实验室的平台和经费和以前也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
不要设定太不合理的目标。